龙凤起源初探

作者:明言星语
龙凤这两个古代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那么,远古人们为什么会对龙凤有如此崇拜呢?难道真的完全是凭空想出来的吗?当然不是,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一定根源或原因的,龙凤也是如此。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他们崇拜的往往是无法认知、最为惧怕敬畏的事物。变化莫测、威力无比、行于浓云雨水之中,却可喷发烈火等等,这些龙的主要特点对于远古时期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是无法比拟的,而如此今人敬畏的“动物”,却悦色于色彩斑斓、充满美丽吉祥的“鸟中之王”凤。

关于龙凤起源的演化过程,有记载以来始终对龙倍加关注,凤的描述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所有针对龙的解释都认为,龙的形成是远古人们将自然界多种现实动物拼凑的结果,以显示龙的特殊性质。但是,任何虚拟的事物,都必须基于一个原始实体才能进行。那么,龙凤的原始实体究竟是什么呢?据对龙凤的传说和某些古文献的思考,本人觉得:龙凤的原始实体都不是动物,而是自然现象。龙是闪电,凤是彩虹。

(一)从龙凤的综合特性分析

从龙凤的形象看:龙的颜色较单调,主色为黄色,还有派生的黑、白、青、赤四种。而凤却五彩缤纷,五色俱全,显示出阳光明媚下的美丽祥和,且凤下清云,超长的五色斑斓的尾羽是其最基本特点,这基本上也是彩虹的状态。而颜色单调,形似树根,全身鳞光闪闪,无翅膀却可在浓云雨水中时隐时现,这些既是龙的外貌,也同样是闪电的特征。

从龙凤的性别看:任何能够繁衍的动物都有雌雄之分,而唯独龙几千年来从未真正涉及性别问题,龙子龙孙基本上都是借腑而生。相传龙凤是极佳伴侣,以致皇帝、皇后始终以龙凤自居,然而龙凤结合却很牵强,也很矛盾,因为据传说凤凰本是一雄一雌,龙凤又如何成为一对,这说明龙没有雌雄之分,它不是动物。那么,又有什么动物还可同非动物且如此可怕的龙成为恰当的伴侣呢?但龙与凤却始终是阳和阴的代表,不论凤是否有雌雄之分。

从龙凤的特性看:龙离不开浓云或雨水,尤其是在辽阔的水域之上时,更显其生于其中。它常可使地面水灾肆虐,又可使森林房屋引起火灾,长期不见时即出现旱灾。因此,求雨即是求龙、求云雾闪电。龙凤呈祥就应该指的是令人惧怕恐怖的雷阵雨过后而瞬间转变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彩虹景象。据传说,凤是凤凰的简称,凤为雄,凰为雌。而彩虹分主虹和称为“霓”的副虹,主虹鲜艳在内,副虹淡雅在外。龙生于水,腾飞于天,而凤从天而降,祥于天地。龙是常见的,而凤却罕见。

从龙凤的运动状态看:龙凤的运动状态大相径庭。龙的运动风驰电掣,并伴随浓云雨水和“电母”“雷公”带来的电闪雷鸣,以此充分表现其巨大威力。而凤的运动状态却是祥云缭绕、飘飘欲仙,轻柔美丽、浮遥天际,足以显示其优美吉祥的神韵。在现实自然中,闪电就是快速运动、瞬间即逝的自然现象,闪电的出现离不开强对流云团或充沛的雨水。而自然界的彩虹也是随着观察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随着观察者的移动,观察者所见的彩虹也会慢慢地移动着、变化着,并且还必须在太阳雨这种罕见而短暂的气象条件下才能出现彩虹。彩虹同凤的形象都具备相对静止的共同特点。

从对龙凤崇拜的根源看:作为生活在完全原始的纯自然环境中的远古人们,唯一能使他们感到神秘而潜藏着巨大威力的常见自然现象只能是雷鸣闪电,不仅如此,雷鸣闪电一旦出现,便万赖俱静,万事万物只能听凭其任意摆布,即使现代人们对之也是心有余悸,而只有彩虹出现才可瞬间“驱赶”这一极端使人惧怕的雷鸣闪电,这些怎么能不使远古人们无限崇拜龙、凤呢?对龙凤予以巨大崇拜,正说明以龙凤为最重要图腾的远古民族对耕种的巨大依赖,“龙的传人”其实质指的即是崇拜自然,依靠自然,视农业为生命的民族。

从龙凤的字形和发音看:在主要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字系统中,龙字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字,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用立字与月字组成的一个偏旁和一个原始的象形字体,而这两个偏旁字体从没有在其他汉字中再出现过,整个字也没有附着任何动物的偏旁,更没有在任何动物字体中出现过这些偏旁。这可说明两点,一是龙与声音有关,且只有在无阳光的情况下出现,因为音字中日被月所代替。二是龙只是特殊的一种现象,且没有任何现象可与之相似,它不是动物。另外就龙的发音“Lбng”,更加说明,龙本身原本只是附着“隆隆”声音的自然现象,是闪电!再从凤字上看,它是风字边,显然指的不是动物,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即使鳳字中有鸟字,但鸟字上还多了一横,如同可以理解为像虫一样的自然现象的風字一样,也应该理解为像鸟那样五颜六色的一种美丽宏大的自然现象,这也许是将凤传说成具有巨大美丽尾羽的鸟中之王的原因。再者,凤与风读音相近,不能不说明同风没有一定的联系。

从闪电的定义看:在我们复杂的汉字系统中,任何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都有相应的一个字来加以命名,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如云、雾、风、雷、霜、露等。而闪电却没有合适的字来命名。虽说雷电中的电字曾特指过闪电,但就雷电各字结构及组词都说明雷先电后,这与闪电后才有雷声的自然现象恰恰相反,而且,仅仅一个雷字(无形的)或一个电字(有形的)都无法形象地定义出闪电的特征。那么,为什么就闪电这样一个极特殊的神秘自然现象却没有一个恰当的象形字加以定名呢?这应该就是因为,原始虽有,但因其神秘而被神化,后以与雷象形的电字予以代替,以致至今还用雷电(本属两个现象)或闪电才可准确定义,那么原始象形闪电之字就应该是“龙”。

种种迹象表明,龙凤确实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没有一定的现实存在,怎么可能产生一定的意识、想象?尤其是对知识极端贫乏的远古人们而言。

另外,龙,就其自身各种自然及人为属性,几千年来始终未有大的改变,即使龙字本身也应该是一尘不变的。理由只有一个,由于其固有自然属性足以使远古人们无限崇拜,将其神化也是顺理成章。正因如此,几千年来才始终是“真龙天子”自居的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独有代名词。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怀疑它、改变它、研究它,以致龙的基本原貌流传至今。

龙凤究竟是什么,长久以来争论不休,尤其是龙的实体是什么,始终没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为此,不妨列举出一些古文献进一步加以分析。

(二)从龙实质的不同见解分析

至于龙是什么的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引起了不少争论,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认为龙是图腾,另一种认为龙不是图腾,而是水神或动物神。那么,什么是图腾呢?图腾的含义包括三种:图腾是血缘亲属,图腾是祖先,图腾是保护神。那么,从“真龙天子”到龙的传人,以及十二生肖所有动物包括龙的事实说明,远古人们认为龙不仅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甚至视为祖先,同时由于农业对自然界的巨大依赖,早已把龙看成是他们的保护神,因此龙是图腾应毫无疑问。至于图腾的实体问题是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如此即宏观世界上的所有物体都可成为图腾的实体,而龙的实体原形到底是什么,一直是众多学者探讨的问题,而大多认为龙的基形是蛇,还有龙为云说,龙为树神说,龙的原形为猪说,而惟有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提出龙为闪电说,他认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这种不谋而合实属难能可贵。但是,目前是乎已经公认除龙为蛇说以外,其他都不过是一说而已。因此,不妨将蛇说列举并分析。
从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分析

《说文》云:“龙,鳞虫之长。”对此句的解释,不少专家只认为是指龙是有鳞之虫之长,但如果字字分析,鳞还是鱼的代称,虫字有泛指动物含义。《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云:“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仅仅这些是否说明龙是水生动物之长,“龙王”居住于海中、水中恰恰证明的这一点。

古人奉龙为雷神,在古人意思中,雷电即龙。《太平御览》中引《说卦》云:“震为雷,为龙。”同时在《易通卦验》中也说:“立夏清风至而龙升天”。就是说立夏之后龙才可腾飞于天上。“龙未升天曰蟠龙”,为蛰伏的龙。即说,立夏过后,雷电较多,也是龙施威布雨的时期。而古人所描述的雷神也都是“龙身而人头。”《说文》云:“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渊指的应是深潭,说明龙潜于深水之中而非人及陆地动物所能涉及,而且“能幽能明”即可放光,“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即说龙变化莫测,大自然任何动物都无法相比拟。

《论衡》卷六《龙虚篇》曰:“人为倮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俱为物长,谓龙升天,人复升天乎。龙与人同,独谓龙能升天者,谓龙神也。”倮虫是指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总称。《礼记·月令》中解释:“凡物之无羽、毛、鳞、介者蛙蚓之属皆倮虫也,而人则倮虫之最灵者。”《礼记·礼运》中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足以进一步说明龙是水生动物之长,倮虫类者以人为之长,这一方面说明龙与蛇是两类动物,不可同日而语,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因远古人们将自然界动物区分较细,才使得中华民族祖先畏惧海洋,从未真正利用过海洋去征服自然。

《晋书·张华传》中称龙“长数丈”。《太平御览》称“蟠龙身长四丈”,即至少为13米左右。辽宁查海石块龙是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全长近20米,龙身宽约2米,据考证,此龙形象的产生源于距今七八千年前,如此久远的年代其龙形象理应更接近实体,如此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当时的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况且,相传龙族中有一种龙叫“烛龙”,古籍称是“人面蛇身赤色”,如果从此龙名称分析,这里的“赤”不应当视为红色,而应看作原始意义即“火的颜色”,说明此龙表现为火的样子,另外古籍还称烛龙“身长千里”,在自然界里的“动物”中,也只有闪电才能具备这样的特性。

从龙形象产生地及影响范围分析

原始龙形象在东北辽宁阜新、河南濮阳西水坡、湖北黄梅焦墩(北纬300)、内蒙古翁牛特旗都有发现,仅从上述四地区已发现的考古界公认的最早的龙形象距今在5000年至7000年之间,而从这些地区的范围看,大致在北纬410至300与东经1140至1220的范围内,从这个范围中至少看出龙的影响范围不仅两河流域之间存在,而在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的东北影响也巨大。能够在如此大范围内使古人几乎同时崇拜同一种图腾实体,这当然要确保这种图腾实体在这样广大的区域内是完全一致的,除了自然现象的闪电在全球都是一致以外,任何动物在相差10个纬度的范围内的表相都是不相同的。如蛇类,东北的陆地蛇同长江边缘的陆地蛇不可能对古人的影响是相同的。

最早龙形象形成的时间已近8000年,说明龙崇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十分盛行,即使承认新时器时代部落迁徙是十分频繁的,但这种原始迁徙势必是艰难而长期的。在跨地域的迁徙过程中仍然能确定龙的崇拜,除了因龙的性质及状态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外,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解释呢?蛇类对人的影响随地域的差异能毫无变化吗?更何况蟒。至于鳄鱼等其它说法更是难以理解。如果我们再分析河南濮阳仰韶蚌壳龙虎墓的状态,墓主人两侧分别是虎形和龙形,虽不敢肯定这种创造是写实的,但至少可以认为是接近写实的。那么,虎作为重要崇拜物因其无可非议是中华大地上的动物之王而被写实于墓主身边,而龙在墓主右侧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只是由蛇演化而来,又如何能与虎平起平坐呢,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阴阳学说中,左为阳右为阴,那么龙就应理解为阴性动物之王,这也正说明龙是见不得阳光的,只能在无阳光的情况下出现,若将龙视为阴性动物之王的话,也许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因为阴性动物是最令人恐惧的,而且此类动物都变化莫测无处不在,换句话说,龙是阴性动物之王,而虎是阳性动物之王,二王伴墓主左右并护佑墓主奔向远方才应是墓主的本来愿望。

从红山玉龙和商代龙形玉的形状分析

公认的翁牛特旗红山文化玉龙先后有两块,都出自五千年以前,有关资料这样记载“……呈‘C’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鼻端截平,上端边起锐利的棱线,端面近椭圆形,有对称双圆洞,为鼻孔。双眼突起呈现棱形,前角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颈背起长鬣,高高扬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呈现扁薄片状,通磨出不显著的浅凹糟,边缘收成锐角似刃,弯曲上卷,末端尖脱。龙体横截面略呈现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尾内卷,龙背有对穿的孔,经验以绳系孔悬挂,龙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据此记载及实物对照,也可以理解为玉龙有如下特征:一是玉龙各部都体现其尖锐细长特点,尤其其鬣比例之大更说明其与蛇的本质区别。另有猪龙之说,如是猪龙,就应在其形象上标明主要特征,由于当时的猪理是指野猪,那么,獠牙才是野猪的独特标致,两个鼻孔都可清晰可见,可恰恰这些重点特征却不见其形;二是龙背可悬挂的小孔,不仅说明此物是悬挂之物而非头上尾下状态,其原本是头尾水平呈现“∩”形,这更进一步体现了与蛇的巨大差异;三是蛇确有盘绕的天性,但是盘绕的状态非C形,而是同心圆或形成S形,这也是巳为蛇的根据,也是龙与蛇不同之处。况且,“∩”型显然还表现其具有升腾的特性,这也是区别于蛇或其他动物的明显标志;四是所有龙的形象从没有呈现如蛇那样的柔软状态,表现的都是较疆硬状态;五是传说中还有一头两尾龙,二头一尾龙,显示出原始龙形象主要体现在躯干上,而并非头部,或者说,也只有长长的蛇型躯干才得以被公认,其它部位的状态起初还莫衷一是。

龙形象的形成经过一个由简而繁的过程,从已发现的龙形文物来看,时间越早的龙,其形象越简单而越接近于蛇,而时间越晚的龙,形象越复杂,内容越丰富,以此说明龙是在蛇的基形上逐步演变而成的。但是,既然龙蛇已经混淆,如何判断是蛇还是龙?又如何确定龙一定是由蛇演化而来的呢?难道蛇就不能是龙演变而来的?

龙是由各部落图腾组合之说,更令人费解。图腾既然是原始各部落各自崇拜的神物,也必然具有巨大的社会基础和神圣感而神圣不可侵犯,又怎么可能会接纳其他部落的崇拜对象呢?凡神秘之物都无所不在,这正是神物的最基本特点。集多种自然动物于一身龙形象,正说明神秘之龙处处都可显现。

此外,雷鸣闪电,不仅在我国视若神明,在其他西方国家的古老民族也有很多神秘传说。在北欧诸神中也有雷神,他是神族中最为强壮的勇士,具有呼风换雨的能力,长及胸际的红髯常在空中飘扬,并拥有巨大的力量和惊人的胃口,因为他如此巨大,所以他不能在虹桥上行走,以免压跨它。在希腊神话中,宙斯神可施闪电暴雨,制造洪水意欲根除一代可耻之人。而在印第安神话中的雷鸟是只巨鸟,以鲸鱼为食,翅膀巨大,当其展翅高飞时,就会风雷乍起,他的眼皮和张之际,就会放出万道闪电。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上的宗教圣地马丘比丘,分别建有五大神殿,供奉着太阳、月亮、星星、闪电和彩虹,这至少说明,这一古老的农耕民族,同样对闪电和彩虹给予无限的崇拜。

(三)从龙的状态及诞生地分析

首先是龙的颜色,在我国历史上,龙的颜色多样,但主要以五色为主,即:黄龙、青龙、黑龙、白龙、赤龙。而五色龙中却以黄龙为最尊贵,是真龙,其他颜色的龙都是派生的。《瑞名图》中记载,“黄色龙,四龙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细、能幽明、能短长、乍存乍亡。”这一经典记述首先告诉我们,龙主要为黄色。再看它的形状,龙具有许多动物的特征,既有爪、又有角、身有鳞、又有须,而主干又是蛇形。闻一多所著《从人首蛇身像谈到龙与图腾》中描述龙:“其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分析龙的形状不难发现,龙的形状各部位的组成都是以细长,尖利的形态为主。即使有翼龙的翼,也是又细又长。就其翼与身体比例,根本不可能起到腾飞的作用,与其说为翼不如看成尾。

在自然状态下,当闪电出现在浓云中,由于远近、大小不同,即会使人们感到闪电的大小及颜色的变化。在我国五行观念中,青龙居东方,白龙居西方,赤龙居南方,黑龙居北方,而黄龙居中央,这也许是因为远近及方位的原因而产生如此认识。黄龙即是居中央,即说明距人最近威力也最大。在我国两河流域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云向东,车马通;云向南,水成潭;云向北,好晒麦;云向西,水没犁。”谚语通常反映着自然规律,在龙起作用的时期,或者说闪电经常出现的季节,上述谚语也不实为一个可借鉴的依据。结合我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即东洋西陆,东低西高,又大多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夏季云团的形成大多来自东方或东南方,而冷空气来自西方和北方。那么当“云向东”时云层较薄,闪电多在西,故西方为白龙形成方向。相反,从南方和东方形成的大规模云团要远多于西方和北方,而这些云团又很难越过大片陆地而向西方和北方移动。因此,南方特别是靠近沿海地区多发洪涝灾害,而内陆地区和北方相对水灾较少。如果再从夏季降雨的太阳位置上看,太阳的位置移动都在天球的南半,因此,北方闪电与其它方位的闪电相比颜色自然最深,而东方是海洋的方向,南方是温暖的地方,这样的视觉无疑与太阳在天球的位置有直接关系,由此来看,五色龙的产生及所居方向源于最初的自然视觉。
龙图腾的产生同其他实体动物图腾有所区别,“乍存乍亡”的特点不允许人们得以仔细观察其实体真相,但又因其“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且可在阴暗密云中高速运动,时隐时现,不可能不使知识极端贫乏的远古人们将其理解为可以运动的可放光的“动物”,又由于始终没能弄清其真实面目,那么,为其人为想象添加当时人们所知的自然界动物的某部分形象也应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无论如何添加人为想象部分,其添加部分始终同其原有形象相近似。

但是,龙具有“控制雨水”的本领,对远古人们特别是以农业为主的部落的生存产生巨大直接的影响,也只有将农业作为生存基础的部落民族才能将雨水这一自然界赋予的恩赐视为全部生存的希望。如此观念,龙这一远古人们误以为主宰自然风雨气候变化的神秘“动物”,也就必然成为农业部落生存希望的全部寄托。基于上述分析,龙这一独特的重要图腾的产生理所应当是缘于原始最先以农业为主的部落民族,非农业部落的渔业、狩猎业、采集业等民族由于他们的生存基础不在自然影响巨大的农业之上,他们的图腾也就不在自然现象中,而应是动植物之中。那么,我国原始最先以农业为生存焦点的民族或说最早创立农业的原始部落是谁呢?

据传说,伏羲是雷神的后代,因为他母亲是在“雷泽”踩上一脚印后怀上他的。他母亲的名字叫华胥,来自一个天堂般快乐的国土—华胥氏之国,伏羲生来像雷泽的主神人首龙身的雷神一样,也是人龙合体。一些将伏羲看成人蛇合体的看法只是因其下肢细长而得出的,但却忽略了其仍有上肢,整体看不应是有肢蛇体,而更应看成人龙合体。另据古籍记载,“太白皋帝伏羲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语:“太白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而远古时代,中华大地曾出现四个著名的部落,黄河中上游的炎帝部落和渭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及黄河下游的少白皋部落和江淮流域的太白皋部落。史称炎帝“人身牛首”,“黄帝有熊氏”。少白皋以鸟为图腾。另据刘恕《通鉴外记》记太白皋部落的官号有飞龙、潜龙、居龙、降龙、土龙、水龙、青龙、赤龙、白龙、黑龙、黄龙,而这些名词不仅有力说明太白皋部落视龙神圣,同时也充满八卦观念及五行观念和阴阳学说。八卦的发明据称正是由伏羲创造,同时他还制定嫁娶礼节、节日、历法等,而伏羲之后的神农教导人们使用农田,从这些事例分析,最先创造农业的部落应为太白皋部落。但是四个主要部落相距接近,因此融合各自文化也应随时发生。事实上,在当时伏羲部落的生产能力和文化水准足以领先其他部落,较发达的生产力和较为稳定的先进生活方式无疑会被其他部落所效仿、继承。正因其曾经非常先进,才使得龙文化在中华大地普遍传播,或者说,农业的相对高度发达所形成的相对深厚文化才使得农业在更广大的地域内扩散、辐射,才使得龙文化经久不衰。那么,“炎黄子孙”的意义就应是以龙文化为主的农业民族后裔。

(四)从龙在十二生肖中的位置分析

龙这一神秘“动物”史料上对其的记载很多都已被神化,但是却又显得非常具体,具体到仅有的十二生肖这一时间标志中都有龙的位置,具体到《易经》中竟以龙的变化注释卦辞,这些事实应该可以说明,最初龙的地位并不是神化般高贵的,它不也同其他十一种动物并列吗?不也用它解释易经中的现象吗?龙无非是“鳞虫之长”,无非同麟、龟、人地位相当,无非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现今的龙却几乎完全被神化了。因此,对龙的思考不妨借助这两个最原始史料进一步加以分析。

十二生肖的十二种动物(龙可还当作动物)中,初龙外都是与远古人们有着密切关系的常见动物,每种动物都经常出没于农业民族的周围。既然龙列在十二生肖之中,就足以说明,龙也同其它十一个生肖一样是常见的。由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界还一无所知,当然也不明白人死后会变成什么,因为有记忆存在,祭奠死去的亲人便成为很重要的活动。据记载,祭奠是远古人们最为重要的社会活动,而因祭奠、或因随葬、或因坟墓结构等诸多因素,一些常见的与人们密切相关的动物,时常会出现在坟墓周围。那么,远古人们很容易误以为死去的亲人突然变成了某种动物。坟墓上有鼠、蛇、兔的洞穴,偶尔被发现在其中,就以为死者已变成了这种动物,于是这种动物便成为人的另一标志——属相,值得注意的是,属相的“属”字以“尸”作为偏旁。

龙也是如此,在雷雨天远看坟墓,足以使远古人们误以为死者变成了龙升天了。由于凤对古人而言是较为罕见的“动物”,且其降龙特性早已被古人神话崇拜,导致凤与人的距离太远,才使得生肖没有凤。图腾祖先观念是最早的祖先观念,同时人死化身为图腾也是远古人们的一种信仰。远古人们或根据某些动物生存方式对人的启迪(如穴居、它们所食食物),与人的亲密程度,或对人的帮助作用(如耕种、提供食物、便于交通)或对人的威胁等等。都可成为古人崇拜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只选择十二生肖呢?远古农业民族对农业有着巨大依赖,并根据月球很有现律的运转制定出周而复始的月历历法,以便比较准确地确定时间及耕种季节,这就必然将每年划分出十二个月份,这就是阴历十二个月。经对众多属相认真筛选后,再每个月附以相应比较合适的动物生肖,这就必然只存在十二生肖。为了更加准确地确定时间先后、年龄长幼,便出现了为周而复始的年份冠以相应的生肖,加之天干、地支的出现,再与生肖结合才流传至今。

而生肖的顺序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这十二生肖所有动物远古人们按一至十二的顺序把它们排列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那么从中不难发现,每个月冠以的生肖动物,在这个月中是全年最为活跃兴盛的时期。如,鼠一月为冬藏阶段,食物丰盛,天敌甚少。牛在二月耕种最为繁忙,在全年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最大。三月虎、四月兔、八月羊食物鲜美丰盛,七月马、十一月狗,对古人作用也最大,丰收季节的九月猴、十月鸡更是全年最好时期。而龙在五月却是最为兴盛、经常出没的时间,雨季的六月蛇最易繁殖,十二月为腊月,祭月,此时的猪也可看作贡献最大时期(此时间季节应指阴历,且指两河流域而言)。以此表达远古人们对冠以某种生肖的已故亲人的祝愿,从中也证明了十二生肖起源只能是中国,这是由于中国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现今所使用的每年一月为寅月的历法,只是历代统治者根据自身喜好反复更改才确定的。据史料记载,夏以寅月为岁首,商以丑月为岁首,周以子月为岁首,秦以亥月为岁首等等,直到唐后期才改用夏正至清末。这说明以何月为岁首时常多变,但却在每日时辰上未有改变,始终以子为首。“冬至大如年”,冬至标志夜长昼短的结束,从此白天将越来越长。《汉书》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我国农历冬至在阴历十一月,即鼠月,夏历前曾将鼠月定为全年之始,将冬至定为元旦,至今还有“亚岁”之称。夏至阴始为阳极,冬至阳始为阴极。其实,每年的交界之处理应是夏至或冬至,而将冬至定为元旦既适合古代实际又符合现代科学,公元纪年就很接近冬至。后来以夏历寅月为岁首,只是历代统治者的臆断,之所以定名为正月,正说明了其不正。

十二月为腊月的风俗也未有改变。据《说文解字》注:“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炖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另据有关资料介绍,仰韶遗址(新时器时代晚期)中有许多猪、马、牛的骨骼,其中猪骨最多,这说明远古人们对猪的利用率很大。

另外,十二生肖中所有生肖名称汉字都是形声字,既表形,又表音。那么,龙字当然也应如此,其字音即本身原有之声。在文字尚未出现之前,远古人们为准确地说明一些常见事物,就理应以其最基本特征加以称呼和书画,因此,最早的岩画就应该是文字的雏形,更何况“乍存乍亡”的闪电,其“隆隆”的声音就应该成为最初的名称。

龙在十二生肖的位置是辰,而辰即震,说明龙与闪电关系特殊。还有,既然十二生肖中有龙,那么至少说明龙这种“动物”也是极为常见的,在自然界中与闪电有着密切关系且极为常见的现象还能是什么呢?从十二生肖中还可看到龙与蛇并列其中,这足以说明龙不仅与蛇不是同类,且与生肖中的其他动物也都是各行其道。

不论十二生肖如何而来,它都是远古人们图腾崇拜的具体体现,关于十二生肖的种种传说,包括有益的和迷信的都只是几千年来人们的美好想象,当然也就不会存在属相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从龙在《易经》乾坤两卦的运用分析

《易经》这部据传说由伏羲氏所创的奇文是由占卜演化而来是乎早已成定论,而从古至今无论何种占卜方法,归结起来都是以时间来进行的,即使也有方位作条件,但也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其实,统治宇宙的主宰确实存在,那就是时间。时间能够创造一切,时间也可以改变甚至毁灭一切。生肖就是时间概念,由于每日的十二个时辰,每季都有所不同,也只有按月计算时间才可周而复始。因此,生肖这一时间标志最初产生也只能是用于每年的均匀时间划分,而每日划分十二个时辰应相继产生,这便是为何每日时间叫辰的原因,辰乃龙位,而龙是《易经》中乾卦的标志,乾示天。据史料记载,由圭与卜组成的卦字中圭是古时用于测量时间的器械,虽不敢妄言《易经》六十四卦的所有卦象,仅就六十四卦中代表天和地的乾坤两卦进行一下大胆探讨。《易经》中乾坤两卦,乾为天,坤为地,“乾道至大,覆盖创造天下万物,坤道至广,承载滋养天下万物”,“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乾象征天道运行刚健不息,坤意指顺德应承天道运行,以厚德居下负载万物。”乾卦以龙代表,坤卦以马代表。“龙马精神”应指的是既刚健不息又厚德万物。

如果我们将乾卦六爻和坤卦六爻统一起来,就不难看出,两卦之爻之和恰好同全年月球极有规律的盈亏次数、月历、十二生肖数目相同。那么乾坤两卦是否也是确定时间的呢?

如果我们将龙视为闪电,是季节变化的重要标志,再将12生肖动物同乾坤两卦的12卦辞,同月历相对应,会得出什么启示呢?

乾卦:鼠——潜龙勿用。因鼠有潜伏天性。

牛——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此时牛劳作于田。

虎——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虎对人威胁较大。

兔——或跃在渊,无咎。龙未真正升腾,如兔跳跃。

龙——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闪电最盛为雷雨季节。

蛇——亢龙有悔。蛇似龙,蛇应是龙的化身。

坤卦:马——履霜坚冰至。马为坤卦代表且从此时开始步入寒冷。

羊——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羊至柔,此时最盛。

猴——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而终。猴似人但终无成。

鸡——括囊无咎无誉。鸡是古时报时神鸟,鸡鸣日出。

狗——黄裳元吉。忠顺之狗护粮而吉。

猪——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已远去,留下“玄黄”土地,以猪祭奠。

从以上列举,是否可以这样分析,全年时间延续是以龙的出没为标准的,龙在,天下常绿,龙失或潜,天下“玄黄”,并理解为“其血”。而随龙由潜到见、跃、飞、亢直至战于野的各阶段变化,也正是一年四季的精确划分,或二十四节气的精确划分,从中就不难理解,龙对古人来说,是给与他们全部生活的“动物神”,而十二生肖中其他动物也是帮助他们,启迪他们的动物神。

另外,就我国的众多民族节日也可略见一斑。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等都是特殊的节日,除一月一是春节、四月四、八月八未见记载外,其它节日都是“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整个过程。初夕是从阴到阳的突变,当然是全年的最重要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正是见龙在田,“二月二,龙抬头,大屯满,小屯流”反映出人们对龙的期盼。三月三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壮语称“欢龙洞”,即在山洞外对歌庆祝。五月初五端午节正是飞龙在天,六月六据说是太阳的生日,是阳极阴始。七月七乞巧节或女儿节,九月九重阳节。由此看来,以上这些节日都是祭龙日,其目的就是祈求龙的活动随人所愿,以获农业丰收,因此所有的节日都是团圆日,因为祭祀是最神圣的活动。

我国传统文化崇尚黄色,只不过是因为黄色乃粮食之色,丰收只色。黄帝就是粮食的拥有者、统治者。据考证远古时黄河并非如今之浑浊,之所以谓之黄河,是因为此河是流经粮田并影响收成的重要河流,是黄帝所控制地域的母亲河。那么,位于居中谓之四方正色的黄龙则为黄帝领地之真龙,而皇帝所统治的地区自然谓之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华了,中国也就是皇帝之地域,即黄河流域。所谓真龙天子即是黄帝的真正后代,炎黄子孙也自然是龙的传人。在世界各国,大凡以土地为生的国家,把粮食视为主要食物的民族,大多崇尚黄色。

从上述简略探讨,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易经》是以各物象变化形象确定时间的经书,由此才产生月历、节日等时间划分。

2、十二生肖应同《易经》同时期产生,其目的仍是确实时间,而占卜之说也许是后人的另一种理解,远古人们不应具备占卜的思想,因为他们首先是确定时间,初步认识自然。只有对自然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可因无法进一步认识自然出现占卜思想。

3、十二生肖出自中国这一判断,又由于《易经》的存在得出另一佐证。

4、龙的变化随时间延续每年都周而复始的规律极强,而陆地其它动物无此特性,从而进一步确定,龙这一随季节而变的“动物”只是自然现象。

5、“亢龙有悔”,悔成蛇,虽是古人因蛇在雨季后繁殖兴旺的自然现象,误以为龙施威布雨后即化为陆地上的蛇,但却可得出,龙非蛇的化身,相反蛇乃龙的化身,从众多传说也可验证这一点。

6、闪电这种特殊的“动物”,根据其本身的综合特性,也只能将其主体想象成蛇的形象,这也许就是将龙以为蛇化身的原因。而对于色彩斑斓的彩虹想象对象放在鸟中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7、凤这种“动物”在《易经》和十二生前进中都没有出现,正说明它并不具备规律性,也没有影响农业民族的独特性质,凤的出现只是针对龙时常肆虐予以限制的理想化产物,是吉祥的象征。《山海经·南次三经》文:“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说文》曰:“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麝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颌鸡啄,五色备举。……见则天下大安宁。”

综上分析,龙凤确实存在而非古人纯粹凭空想象。另外从甲骨文中龙字也可看出,虽龙字很多,但不论何种甲骨文龙字,都可至少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都有一横表示此物在天之下,与横相连处都可视为云,然后才是象形的龙形,如果将闪电的观点拿到甲骨文龙字中又有什么不合适的呢?天之下云之间的可怕可动极具威力的东西,这不是闪电又该是什么呢?而凤字的甲骨文也是两部分,其上部分同龙一致,下部是一个鸟字。从这一点上讲,龙与凤本属同类,都是自然界宏大的自然现象。在金文中,有不少至今未被识别的字,其中字,从其字体结构笔划比例,自然界中除闪电之外还有什么现象会如此状态,且被古人如此重视而以特殊字体记载,那么此字是否也是一个“龙”字呢?

如果我们确定龙不是动物,而是自然现象,那么除了闪电,还有什么自然现象可在广大地域经常影响农业民族、农业生产,并使远古人们不断祈求它施雨,代代奠它尊它呢?

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注意,就是乐器。乐器的产生应是摹仿自然之声而逐渐形成的,如笛子摹仿鸟语,弹奏乐器摹仿水声,而弦乐摹仿人声,号角摹仿兽吼等等。那么鼓和镲就应该是摹仿雷鸣闪电之声的,故战争、祭祀、庆祝、尤其是祈雨等等都以之助威或烘托气氛,常见的自然之声也只有滚滚雷鸣和霹雳闪电才称得上最震撼人心气势磅礴了。

假如设定龙即闪电,凤即彩虹,那么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不正是雨过天晴的惬意景象吗?群鸟惊恐后飞出丛林重返蓝天恰遇彩虹的百鸟朝凤之壮丽,雷震雨突袭时龙腾虎跃、车水马龙的喧嚣等等不也能很好理解其原意吗?还有,丹凤朝阳、龙上凤下习俗不也是自然状态吗?

龙凤究竟是否如此,还需时间考验,因为只有时间才是检验真理的绝对标准。然而,尽管在本文中龙、凤得以确定,但对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龙凤早已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象征,它不仅足以显示出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智慧和了解自然利用自然的深厚文化底蕴,更说明我们悠久、博大、独有、以自然为本的中华民族文化,不愧为大自然中短暂人类文明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