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传》中的君子教育
作者:孙劲松
内容提要: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易传》的主要内容。《易传》强调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圣人之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君子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结合,要注重从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学习。《大象》集中体现了君子求学于自然之象和卦象的内容,包括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这种注重从自然之象中学习的方法,是先秦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君子教育《易传》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家将其列为群经之首。从历史的角度看,《周易》本来是一本卜筮之书,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本以“推天道明人事”为基本理念的文化典籍。《周易》肇端于上古,成书于商周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周易》中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教育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对上古占筮记录的汇编,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易传》则为后世学者诠释《易经》的作品,主要有《系辞》《彖传》《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组成。传统的看法是《易传》均为孔子所作,今人多有质疑,本人无意于考订作者,还是相信《易传》为孔子所作,或者是孔门弟子根据孔子的思想整理而成。《易传》把《经》中所潜含的人文精神大加弘扬,把《易》由卜筮之作演变为教育学、哲学巨著。
君子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是先秦儒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易大象传》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着重讨论《易大象传传》的君子教育思想。
一、君子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合乎“天道”的“圣人”
君子一般是指有志于完善自我、进德修业、服务国家的社会精英。君子人格的最高目标就是合乎“天道”的“圣人”。《乾卦.文言》说:“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1]由此可见,圣人完全明了天地自然的规律,明白每一件事物的特性和归属,圣人就可以使万事万物各从其类,本性与天道相和者就亲近于天,本性与地道相和者就亲近于地。圣人不仅明白天地万物的规律,也明白自己的生存规律,明白进取与退却、生成和消亡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必然过程,就会在进退存亡的每一个时刻都保持中正平和之心态。这是一种人心与天道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到此境界就是圣人。
二、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
《周易》经传都注重研究天地的规律、自然现象的规律和人自身的规律。在学习内容上,《周易》强调要学习自然之书、社会人生之书和书本之书。强调学用一体。
《周易》强调君子学习《易》书的重要性和书本的有限性。《易经·系辞》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中认为,《易》的创作是与天地相准拟,能够包含天地人的所有道理。《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师保[2],如临父母。”此段文字指出,《周易》这部书是天道地道人道的高度概括,不可以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变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止,周流于天地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阴阳刚柔相互转换,不可以死守书本典籍的话语(要把握其精神),只有变化才是它趋赴的方向。《周易》的道理可以启发人要出入有度,避免“过和不及”。使君子和学人能够明白事物变化的隐微之兆,而保持戒慎恐惧之心和忧患意识。如果以此学习《周易》,虽然没有老师和父母在场,却好像老师和父母亲临一样。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易》重视书本,但不迷信书本,《系辞》中纪录了孔子的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指出了语言的有限性,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多强调体悟、强调知行互动,反对食古不化、纸上谈兵。
所以,《易传》更加强调实践中学习,《乾卦》九三爻辞提出:“君子终日乾乾”,要求君子要知行相和,日夜保持振作,重视践屡,以进德修业。《乾卦文言》还提出:“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要求君子将成就道德作为自己的目的,在每天的行动中体现出来。君子应该做到以仁心作本体,以为人尊敬;以优雅的举止,来行礼仪之道;以物利人,来符合“义”之精神;以正固的节操,来办好事务。
三、注重从自然之象(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
根据《易象》体悟是周易独特的学习方法。《系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为法象天地之作,八卦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抽象模型。在八卦的易象系统中,乾为天、为健、为父、大人等等;坤为地、为母、为顺等等;坎为水、为沟渎等、离为火、为日等,巺为风、为木等,兑为泽、为口舌等,艮为山、为径路等,震为雷、为龙等。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刑成了复杂的卦爻象系统。《系辞》提出“制器尚象”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圣人包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领悟和体究六十四卦的卦象而发明了渔业、农业、商品市场、船、车、服饰、农具、弓箭、房屋、棺椁、书契等等。
《周易》认为,易象来源于天地自然之道,圣人合乎天地自然之道,所以圣人根据卦象创造人类文明,君子自然就应该根据“易象”进德修业,《大象传》集中表述了君子从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象传》是《易传》的一部分,分为《大象》和《小象》。其中《大象》是对卦象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象的解释。《大象》每卦一条,共64条,每条都分为两句话。第一句基本上是分析组成“六十四卦”的上下体[3]的卦象,并由此点出卦名,第二句话根据上下体的易象或者六十四卦卦名之象引申,推天道而明人事,指明讲君子(少数卦是“先王”等)应该体悟和效仿“卦象”以培育君子人格和管理智慧。
比如,乾、坤、师、泰等卦都是由上下体的易象引申出君子学习的内容。《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上下体由“八卦之乾”重叠而成,八卦之中,乾为“天”,上下皆天,表示天健行周流,永不停息。君子要效仿天德,形成自强不息的品德。《坤卦象传》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上下体由“八卦之坤”重叠而成,八卦之中,坤为“地”,上下皆地,地有涵养万物、厚实和顺之德,君子要效法地德,以博大胸襟容载万物。《师卦》本来是一个讲军事的卦。《师卦.象传》指出:“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的下卦是坤,坤为地;上卦是坎,坎为水;从卦相看,是大地含水之象,《象传》要求君子仿效大地含水的性质,广容百姓、聚养众人。《震卦》由上下两个“震卦”重叠而成,表示两雷叠加,雷声连续不断之象。在《震卦》的《象传》内容是:“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洊”为“再”之意,“洊雷”就是叠连轰响的雷声,《象传》指出:君子观察到叠连轰响的雷声会让人类和动物惊恐,君子效恐惧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修养道德。《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提到的“慎独”思想与《易传》的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后儒阳明王子尝言“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将戒慎恐惧之心提高到本体的高度。《大象》之说,涵盖了君子学习的各个方面,笔者将在下一节给与简要的统计。
四、《大象》要求君子学习的内容
易传的其他篇章也曾提出一些君子的学习内容,但以《大象》所述最为全面深刻。《大象》共计六十四段,每卦一段。其中谈君子的五十三卦,谈“先王”七卦,谈“后”的两卦,根据《尔雅》的解释,“后”就是君主。谈及“上”一卦,“上”为居上位者之意。谈及“大人”一卦。在谈及君子的53卦这种,君子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
笔者列了一个表,按照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将君子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当然,这个分类是很粗燥的,例如很多段落即是管理之道也是君子之德,很难分别清楚。分类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由此可见先秦君子学习内容之大概。
在表中所列的五个方面中,君子之的德是根本,处事之道都是内在德行的体现。在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体悟“管理”方法也是君子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化和刑狱都是管理的特殊层面。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象传》明确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之以恒、改过迁善的君子之德;要求君子处于世间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有张有弛,于顺逆之境中保持君子的节操。《大象传》还树立了德行感召、教育教化、遵守礼仪、重视刑狱的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教化、司法诸活动中,“以德为本”是其基本的理念。《大象》对于君子教育内容的全面论述,对于后世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大象》的学习方法与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习惯。
《大象传》由自然之象和卦象引申出如此复杂的君子教育内容,包含了德行、管理、司法和教育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大象传》的很多内容都是抛开《易经卦辞》和《彖辞》的原义加以引申,其引申意义已经超过了原卦中所包含的意义。比如《讼卦》本有争讼之意,《大象传》却引申出“君子以作事谋始,杜绝争讼根源”的意义。再比如,明夷本是凶卦,有受损艰难之意,《大象》却发挥出“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管理智慧。《大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只从正面立意,没有凶险之辞。
《大象》这种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传统和先秦儒家的创造性解释经典习惯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看看《论语》对于《诗经》诠释的记录。《八佾篇》有如下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4]
子夏以《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问孔子,孔子依原意解释为“先有白底子,后有图画”,子夏对此句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认为此句象征“礼仪生于仁义之后”,孔子对此大加赞赏。此种解释风格在《毛诗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象》对于《易经》的诠释方法和君子教育内容的推导,和孔子、子夏创造性的释《诗》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大象》体现了明显的儒家特色。
《诗》《易》都是源于上古和民间,《易》本来是卜筮之术,《诗》里面也有部分仅仅是男欢女爱的民风的反映。先秦“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使人们相信天地自然之道和人伦道德是相通的,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儒家对《诗》《易》等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或离开原意、或借题发挥,将自然之象、日常之事引申比附到道德礼制,用之教育民众,形成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和儒家教育思想。
--------------------------------------------------------------------------------
[1]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以下《周易》原文均引该书,不再注释。
[2]《周易》出现的“师”多做“军队”,此处为“教师”之意。师保是古代负责交习贵族子弟的师长,《礼记文王世子》:“入则为保,出则为师,是以教育而德成也。”
[3]上下体指构成六十四卦的两个“八卦”,在上之三爻为上体,在下则为下体。
[4]孔门弟子撰述来可鸿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孔门弟子撰述来可鸿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郭齐勇等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孔子编定《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5、洪湛侯著《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6、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内容提要:君子人格的培育,是《易传》的主要内容。《易传》强调君子学习的最高目标是圣人之道。在学习方法上,强调君子要注重书本与实践结合,要注重从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学习。《大象》集中体现了君子求学于自然之象和卦象的内容,包括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这种注重从自然之象中学习的方法,是先秦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君子教育《易传》
《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家将其列为群经之首。从历史的角度看,《周易》本来是一本卜筮之书,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本以“推天道明人事”为基本理念的文化典籍。《周易》肇端于上古,成书于商周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周易》中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教育起源和发展的资料。《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对上古占筮记录的汇编,相传为周文王所作。《易传》则为后世学者诠释《易经》的作品,主要有《系辞》《彖传》《象传》《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组成。传统的看法是《易传》均为孔子所作,今人多有质疑,本人无意于考订作者,还是相信《易传》为孔子所作,或者是孔门弟子根据孔子的思想整理而成。《易传》把《经》中所潜含的人文精神大加弘扬,把《易》由卜筮之作演变为教育学、哲学巨著。
君子人格的教育与培养,是先秦儒家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易大象传》的核心思想之一,本文着重讨论《易大象传传》的君子教育思想。
一、君子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合乎“天道”的“圣人”
君子一般是指有志于完善自我、进德修业、服务国家的社会精英。君子人格的最高目标就是合乎“天道”的“圣人”。《乾卦.文言》说:“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为圣人乎?”[1]由此可见,圣人完全明了天地自然的规律,明白每一件事物的特性和归属,圣人就可以使万事万物各从其类,本性与天道相和者就亲近于天,本性与地道相和者就亲近于地。圣人不仅明白天地万物的规律,也明白自己的生存规律,明白进取与退却、生成和消亡是一切事情发展的必然过程,就会在进退存亡的每一个时刻都保持中正平和之心态。这是一种人心与天道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状态,到此境界就是圣人。
二、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方法
《周易》经传都注重研究天地的规律、自然现象的规律和人自身的规律。在学习内容上,《周易》强调要学习自然之书、社会人生之书和书本之书。强调学用一体。
《周易》强调君子学习《易》书的重要性和书本的有限性。《易经·系辞》认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中认为,《易》的创作是与天地相准拟,能够包含天地人的所有道理。《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云:“《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於忧患与故,无有师保[2],如临父母。”此段文字指出,《周易》这部书是天道地道人道的高度概括,不可以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变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止,周流于天地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阴阳刚柔相互转换,不可以死守书本典籍的话语(要把握其精神),只有变化才是它趋赴的方向。《周易》的道理可以启发人要出入有度,避免“过和不及”。使君子和学人能够明白事物变化的隐微之兆,而保持戒慎恐惧之心和忧患意识。如果以此学习《周易》,虽然没有老师和父母在场,却好像老师和父母亲临一样。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周易》重视书本,但不迷信书本,《系辞》中纪录了孔子的话,“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孔子指出了语言的有限性,所以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多强调体悟、强调知行互动,反对食古不化、纸上谈兵。
所以,《易传》更加强调实践中学习,《乾卦》九三爻辞提出:“君子终日乾乾”,要求君子要知行相和,日夜保持振作,重视践屡,以进德修业。《乾卦文言》还提出:“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要求君子将成就道德作为自己的目的,在每天的行动中体现出来。君子应该做到以仁心作本体,以为人尊敬;以优雅的举止,来行礼仪之道;以物利人,来符合“义”之精神;以正固的节操,来办好事务。
三、注重从自然之象(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
根据《易象》体悟是周易独特的学习方法。《系辞》中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易》为法象天地之作,八卦是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抽象模型。在八卦的易象系统中,乾为天、为健、为父、大人等等;坤为地、为母、为顺等等;坎为水、为沟渎等、离为火、为日等,巺为风、为木等,兑为泽、为口舌等,艮为山、为径路等,震为雷、为龙等。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刑成了复杂的卦爻象系统。《系辞》提出“制器尚象”的观点,认为古代的圣人包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领悟和体究六十四卦的卦象而发明了渔业、农业、商品市场、船、车、服饰、农具、弓箭、房屋、棺椁、书契等等。
《周易》认为,易象来源于天地自然之道,圣人合乎天地自然之道,所以圣人根据卦象创造人类文明,君子自然就应该根据“易象”进德修业,《大象传》集中表述了君子从卦象之中领悟的学习方法。《象传》是《易传》的一部分,分为《大象》和《小象》。其中《大象》是对卦象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象的解释。《大象》每卦一条,共64条,每条都分为两句话。第一句基本上是分析组成“六十四卦”的上下体[3]的卦象,并由此点出卦名,第二句话根据上下体的易象或者六十四卦卦名之象引申,推天道而明人事,指明讲君子(少数卦是“先王”等)应该体悟和效仿“卦象”以培育君子人格和管理智慧。
比如,乾、坤、师、泰等卦都是由上下体的易象引申出君子学习的内容。《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上下体由“八卦之乾”重叠而成,八卦之中,乾为“天”,上下皆天,表示天健行周流,永不停息。君子要效仿天德,形成自强不息的品德。《坤卦象传》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上下体由“八卦之坤”重叠而成,八卦之中,坤为“地”,上下皆地,地有涵养万物、厚实和顺之德,君子要效法地德,以博大胸襟容载万物。《师卦》本来是一个讲军事的卦。《师卦.象传》指出:“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卦的下卦是坤,坤为地;上卦是坎,坎为水;从卦相看,是大地含水之象,《象传》要求君子仿效大地含水的性质,广容百姓、聚养众人。《震卦》由上下两个“震卦”重叠而成,表示两雷叠加,雷声连续不断之象。在《震卦》的《象传》内容是:“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洊”为“再”之意,“洊雷”就是叠连轰响的雷声,《象传》指出:君子观察到叠连轰响的雷声会让人类和动物惊恐,君子效恐惧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修养道德。《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所提到的“慎独”思想与《易传》的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后儒阳明王子尝言“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功夫”,将戒慎恐惧之心提高到本体的高度。《大象》之说,涵盖了君子学习的各个方面,笔者将在下一节给与简要的统计。
四、《大象》要求君子学习的内容
易传的其他篇章也曾提出一些君子的学习内容,但以《大象》所述最为全面深刻。《大象》共计六十四段,每卦一段。其中谈君子的五十三卦,谈“先王”七卦,谈“后”的两卦,根据《尔雅》的解释,“后”就是君主。谈及“上”一卦,“上”为居上位者之意。谈及“大人”一卦。在谈及君子的53卦这种,君子的学习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等等。
笔者列了一个表,按照君子之德、处世之道、教化之方、管理之术、刑狱之事将君子的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当然,这个分类是很粗燥的,例如很多段落即是管理之道也是君子之德,很难分别清楚。分类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由此可见先秦君子学习内容之大概。
在表中所列的五个方面中,君子之的德是根本,处事之道都是内在德行的体现。在自然之象和卦象之中体悟“管理”方法也是君子学习的重要内容、教化和刑狱都是管理的特殊层面。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象传》明确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持之以恒、改过迁善的君子之德;要求君子处于世间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有张有弛,于顺逆之境中保持君子的节操。《大象传》还树立了德行感召、教育教化、遵守礼仪、重视刑狱的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在管理、教化、司法诸活动中,“以德为本”是其基本的理念。《大象》对于君子教育内容的全面论述,对于后世儒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都有深刻的影响。
三《大象》的学习方法与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习惯。
《大象传》由自然之象和卦象引申出如此复杂的君子教育内容,包含了德行、管理、司法和教育等等各个方面。但是,《大象传》的很多内容都是抛开《易经卦辞》和《彖辞》的原义加以引申,其引申意义已经超过了原卦中所包含的意义。比如《讼卦》本有争讼之意,《大象传》却引申出“君子以作事谋始,杜绝争讼根源”的意义。再比如,明夷本是凶卦,有受损艰难之意,《大象》却发挥出“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的管理智慧。《大象》的一个特点就是,只从正面立意,没有凶险之辞。
《大象》这种创造性解释的文化传统和先秦儒家的创造性解释经典习惯是一脉相承的。下面我们看看《论语》对于《诗经》诠释的记录。《八佾篇》有如下一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4]
子夏以《诗经.卫风》“硕人”中的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来问孔子,孔子依原意解释为“先有白底子,后有图画”,子夏对此句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认为此句象征“礼仪生于仁义之后”,孔子对此大加赞赏。此种解释风格在《毛诗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大象》对于《易经》的诠释方法和君子教育内容的推导,和孔子、子夏创造性的释《诗》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大象》体现了明显的儒家特色。
《诗》《易》都是源于上古和民间,《易》本来是卜筮之术,《诗》里面也有部分仅仅是男欢女爱的民风的反映。先秦“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使人们相信天地自然之道和人伦道德是相通的,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儒家对《诗》《易》等经典进行创造性的解释,或离开原意、或借题发挥,将自然之象、日常之事引申比附到道德礼制,用之教育民众,形成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和儒家教育思想。
--------------------------------------------------------------------------------
[1]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以下《周易》原文均引该书,不再注释。
[2]《周易》出现的“师”多做“军队”,此处为“教师”之意。师保是古代负责交习贵族子弟的师长,《礼记文王世子》:“入则为保,出则为师,是以教育而德成也。”
[3]上下体指构成六十四卦的两个“八卦”,在上之三爻为上体,在下则为下体。
[4]孔门弟子撰述来可鸿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参考文献:
1、周文王、孔子等著,黄寿祺、张善文译注,《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孔门弟子撰述来可鸿注解《论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郭齐勇等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4、孔子编定《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
5、洪湛侯著《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
6、朱伯崑著《易学哲学史》第一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