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广告x

《礼记·王制》篇与古代国家法思想

作者:王启发
在古代世界,国家是人类社会化生活和政治化生活的最高级社会织形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以多方面的制度设置维系着其本身的存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这些制度是在国家政治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作为这些制度确立的标志就是国家法的规定。就政治化生活而言,国家是一个权力分配与实施的统治或管理的系统;就社会化生活而言,国家又是一个社会维系和延续的保障系统。这些都是依靠国家法的规定加以确立和贯彻实行的。就国家初期的历史而言,这种法的规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愈益广泛和丰富,以至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社会存在整体化制度化的法的秩序。
自文明起源以来,国家政治突出表现为一种王权政治,它以国王或皇帝为最高政治权力核心而实施对全体国民的统治。其所设立和实施的各项制度就称“王制”,其所制定和实行的法就称“王法”。这种“王制”、“王法”多数是通过执政者以诏令的形式发布,或以成文的形式颁行,从而作为国家政治实践的法的依据。这些具有法的意义的制度──或者说是法本身──的确立、延续乃至变革,往往包含了历史上政治家的实践和思想家的思考,因而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制度性文献和思想性文献,为我们今天认识和考察古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提供了史料依据。

一、中国古代国家法意识与《王制》的出现
(一)中国古代国家法意识的渊源
中国古代,自夏商开始就已经建立起王权国家制度,到西周时发展得更加完备。三代礼制的传承就包含这方面的内容。有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都以制度(国家礼制)的形式确立和规定下来,从而具有法的规定性意义,在整体上又是古代国家法意识的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邦建国体制下的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相互之间的势力平衡逐渐被打破,旧有的礼法与制度逐渐失去其规制上的约束力。然而,在各诸侯国争霸称雄的过程中,恢复或重建统一的王权国家体制,又成为最现实的政治目标和最终的历史趋向。秦统一六国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政治局面。秦朝政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但其历史短暂,不及三世便为汉朝所取代。汉高祖刘邦立国,史称汉承秦制。但在前期,它仍沿袭西周的分封制。直到汉武帝时,才有改变:“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1],统一的专政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秩序得以完备和强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2025新品专区
广告x

正像古代国家是从早期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发展演进而来一样[2],古代国家法意识也是源出于早期军事民主制。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及其议事会成员为整个联盟所制定的处理各项事务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古代国家法意识的思想渊源。中国古代国家法意识萌芽于尧舜时代。古史传说中所保留的有关尧舜时代的政事记录是这种意识的最初表现。无论是最高领导权力的继承或转让,还是政治事务的安排与政治权力的分配,都是按照一定的意志与原则来确定的。
古代国家法意识是伴随着古代国家政治实践的发展而逐渐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夏商时期,王权国家是建立在武力征伐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一种国家政治形态所能发展出的制度和法的形式,赋予它以神权和暴力双重意义。故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到西周时,神权意义上的国家意识开始淡化,王权或君权的意识强化,国家政治本身也得到加强,尽管周王朝号称以德治天下,但是没有放弃对于最高政治权力的控制。周初的宗法制、分封制和周公的“制礼作乐”都是王权政治意志和国家法意识的集中体现。它为后世提供了国家法的模式与范本。先秦以来,许多政治人物的政治实践和思想人物的理性思考,始终集中在关系到国家制度建置和社会生活规划方面。特别是对历史上的国家形态与先王制度更成为政治家和思想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的争论,深化了人们对于王权国家政治存在方式、政治原则的认识。王者之制不仅是一种政治构想,也是一种法制化社会的理想蓝图。当散见的制度追述转化为整体性的设计时,具有国家法意味的系统性的制度规划也就呈现出来了。其中,既有对旧有制度的继承,也有对国家社会政治诸多问题的关注所引发的新制度的设计。
概言之,后世因袭前代制度时必须以法的形式加以确认才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又是以历史的合理性为基础的。从中国历史的演进来说,国家意识伴随着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建立与更替而开始萌芽和发展。在国家根本法意识形成之后,集合了国家法思想的文本或典章也随之出现。就此而言,有关三代的典谟诰誓,可视为国家法思想的早期文字表述。到了春秋时期,这种思想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战国时期,则出现比较成熟的国家法的典章文本。先秦诸子的思想学说无疑保留了这些内容。而《尚书·洪范》、《周礼》,则不失为这样的典章。《礼记·王制》是继《尚书·洪范》、《周礼》之后,在思想体系与风格上颇为相近和充满王权国家意识的又一法典化的经典篇章。
(二)《礼记·王制》篇的出现
《礼记·王制》篇是涵盖了王权国家多方面制度设置和规定的法制化典章。从法的思想意识与精神内涵来说,《礼记·月令》篇集中体现的是与古代自然法思想的联系,而《礼记·王制》篇则集中体现了与古代国家法思想的联系。它同样反映了古代礼与法的关系。《礼记·王制》篇与《尚书·洪范》篇也有着思想的联系。可以说,《礼记·王制》篇是集中国古代国家法原则和制度之大成,更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有关《礼记·王制》篇的渊源,历来说法不一。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引东汉卢植说:“汉孝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王制》之书。”又引后于卢植的郑玄《驳五经异义》说:“《王制》是孔子之后大贤所记先王之事。”[3]还引郑玄答弟子临硕说:“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4]可见,郑玄认为是孔孟之后的贤者所作。孔颖达自己则明确地认为:“《王制》之作,盖在秦汉之际。”并以《王制》本文及郑玄注中有汉官、汉制的影迹来证明此说[5]。这也是历来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明末王夫之也以汉官、汉制說明卢植所言之可信[6]。实际上,在《史记·封禅书》及《汉书·郊祀志》中,就已有关于汉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的记载,故后世学者多以为卢植的说法就是依据于此的。那么,以《史记》、《汉书》为原始的记录,《王制》作于汉文帝时的说法似乎可以确定了。
但是,到清代时,有不少学者对此说提出异议。以孙志祖、臧庸、陈寿祺、皮锡瑞等为代表。他们大体认为,卢植之说本据自《史记·封禅书》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作《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一节,但是从今本《礼记·王制》来看,“无一语及封禅言巡守者”[7]。又根据《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引刘向《别录》所说的“文帝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 生辰测算
  • 手机吉凶
  • 2025年运势
  • 一生财运
性别:
生日:
手机号码:
姓名:
性别:
生日:
姓名:
性别:
生日:
对联
广告x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