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花王的培育

中国素有花卉栽培的悠久历史,但以务实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农学家对于花卉栽培并不看重,他们认为“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经济的繁荣,个人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爱美之心便象“满园春色”。这种情形至少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

唐代长安,王室宫苑种花、赏花之风盛行,并影响到社会风尚。当时京都长安有“移春槛”和“斗花”的习俗。所谓“移春槛”,就是在春日到来的时候,人们将各种名花异木移植于槛中,以板为底,以木为轮,使人牵之自转,所到之处供人赏玩。“斗花”则是当时的一些显贵富豪,不惜重金,购置名花,以备春日斗花取乐。白居易的《买花》诗中对春日长安的花事活动做了生动的的描述,你看:“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篱笆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长安城里“家家有芍药”,“四邻花竟发”。


除京都长安以外,当时东京洛阳,以及江南的苏州和杭州一带也都有栽花和赏花的习俗。士大夫的这些赏花游乐活动,推动了花卉种植业的发展,当时城郊已有以种花卖花的花农出现,获利高于普遍农民。花农在种植花木的过程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从白居易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在花卉的护理和保鲜方面就有很多的讲究。还有些寺观的僧人道士也种植牡丹出售。花市应运而生,花卉的价格因品种的不同以及供应量的大小时有高低,珍稀的牡丹,价格高昂,以致有“牡丹一朵值千金”说法。

唐代栽培的花卉种类和品种很多,牡丹、芍药、菊花、兰花、茶花、海棠、莲花、月季等应有尽有。在唐代所有的花卉及花卉品种之中,以牡丹最为突出。牡丹,是毛莨科落叶灌木,原产于中国西北部,但是在隋唐以前,牡丹还是作为一种野生植物生长于山谷道旁,竹间水际,除以其根入药以外,尚未被作为观赏植物来栽培。牡丹栽培最早始于何时,现并无确切记载。有人认为,牡丹栽培始于隋代,有史料记载,隋朝的皇帝曾建造了周长二百里的西苑,西苑中有全国各地的鸟兽草木,其中就包括易州进献的二十相牡丹。不过唐代就有人怀疑隋代是否有牡丹栽培,唐代《酉阳杂俎》一书的作者段成式在翻检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发现书中并无牡丹的记载,因此,认为隋朝没有牡丹栽培。

无论如何,至迟到唐代,牡丹肯定已人工栽培。据史料记载,唐武则天皇后有一次去西河,西河有所众香精舍,精舍下有牡丹,牡丹花奇特异常,武则天皇后感叹地说,这么好的花为什么在上苑(皇家花园)中没有呢?于是下令移植。从此以后,京国处处,牡丹盛开。相比之下,其它的花卉则开始受到冷落。刘禹锡在《赏牡丹》诗中说:“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栽培的兴起与牡丹花色华丽动人有关,也和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分不开,从此牡丹成为中国著名的栽培花卉。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