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发达的古代养蚕技术

嫘祖为黄帝正妃,养蚕业的发明者。传说是西陵氏之女,所生二子玄嚣、昌意的后代都曾登天子之位。黄帝周游天下,嫘祖随行,死于路上,被祭为祖神,祖神就是旅行之神。传说黄帝杀蚩尤以后,蚕神献丝表示庆贺。黄帝的臣子伯余拿这些丝织成绢缝制衣裳,嫘祖则把蚕神饲养起来,让她们为人们提供蚕丝。蚕神的形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披着一张马皮,头也象马,俗称马头娘娘。据《搜神记》等文献记载,民间传说她是一位姑娘被…张马皮卷住变成的。姑娘的父亲远征在外,女儿思念父亲,发誓谁能迎回父亲就嫁给谁。这个誓愿被家里养的一匹牡马听到,挣断疆绳,跑到姑娘父亲所在的地方,把他驮回。父亲不肯将女儿嫁给一匹马,于是把它杀死,剥下皮来暴晒,马皮却把姑娘卷起来,跑到树上变成一条吃桑叶吐桑的蚕。天帝感蚕女有孝有义,授以九宫仙嫔之职,于是成了蚕神。

1926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一个被切割过的蚕茧,五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一批盛在竹篮里的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和丝线等。表明我国至迟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于蚕丝的利用。(图:1,浙江钱山漾出土的半个茧壳;2,玉蚕;3,嫘祖像;4、蚕织图)

商周时代,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商代的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商代的墓葬中还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许多传世的周代青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这些都反映了蚕丝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诗经》中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妇女成了蚕桑生产中的主力军,还出现了大面积的桑园。

蚕桑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蚕桑技术的进步,反过来蚕桑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养蚕技术主要包括:浴种、暖种、收蚁、给桑、分箔、上蔟等几个重要的技术环节。

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给以浴种处理。最初只是将蚕种放在河流中浸洗,以支队卵面的污垢,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着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选择寒冬腊月时,取蚕种放置于笼中,悬挂在桑树上,任凭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给蚕卵以低温的感受,从而淘汰病弱的卵。(浴蚕图)

暖种在于促使蚕种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常用下列几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另一种是用太阳的光热暖种。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这几种方法各有利弊。

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为了扫集蚕蚁,古人先是想到用荻做成了扫帚扫蚕蚁,后来发现 “用荻扫则伤蚕”,进而改用毛扫,还存在伤蚕的问题,于是古人又想到了用桑叶招引的“桑收法”。而元代北方农家则多用桃杖翻连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

收蚁之后,便要喂蚕。喂蚕是养蚕的关键。在蚕的一生中,什么时候该多喂几次桑?什么时候可以少喂几次?每次给桑分量多少?都有讲究。古人发现,蚕的食欲和它的体色变化有关。给桑可根据蚕体色变化,来决定给桑的时间和分量。如,蚕体色自黄而白变化的时期,正是眠起以后蚕体柔软,消化器官虚弱,食欲尚不旺盛的阶段,所以这时期应该“宜细细饲之”,这样的给桑方法符合蚕体生理要求。古人还有根据蚕头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蚕的眠起和饷食。(喂蚕图)

随着蚕体的生长,需要除沙和分箔,以利于蚕体的健康。除沙和分箔往往是结合进行的。古代除沙的方法主要有:徒手除沙法,网除法和糠除法。古代北方农家头眠后即将一张蚕箔上饲养的蚁蚕分为2箔,二龄盛食期分为3箔,二眠起身分为6箔,三龄盛食期分为12箔,二眠起身分为25箔,四龄盛食期分为30箔。(分箔图)

家蚕经三眠或四眠之后,最后趋于老熟。同一箔的蚕往往眠起不齐,因此也很难全部同时老熟。对于老熟差参不齐的蚕,最好是先熟的蚕先上簇,后熟的蚕后上簇。对于不能同时老熟的蚕上簇,清代《广蚕桑说》记载的方法是:当箔中发现有少量熟蚕时,便薄薄铺上一层桑叶,未熟的蚕必然食叶如常,熟蚕则不吃叶,但爬到叶面上,昂首若有所求,此时随手拣出,送上蚕簇。以后熟蚕渐渐增多,多到拣不胜拣时,就用柳枝搁在桑叶层上,待熟蚕爬上柳枝,然后提出,把爬在柳枝上的蚕送上蚕蔟。这种方法被称为“诱蚕法”。(上蔟图)

明清时期,蚕桑主产区嘉湖地区,在熟蚕上簇结茧时,簇下用炭火加温,以使“成茧速而缫丝易”。簇下加温,丝从蚕口中吐出即干,即所谓“出口干”,这样的丝品质亦较好。深受当时人们的好评。(缫丝图)

养蚕缫丝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最早就是从丝绸开始。公元前一世纪某一年的的某一天,罗马皇帝凯撒,穿着丝绸袍服到戏院看戏,引起了全场轰动,个个羡慕至极,被认为是绝代的豪华。此后人们竞相仿效,一时间丝绸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服装面料,罗马城里的男女贵族无不以穿上丝绸为荣。此风一长,绵绵数百年之间,罗马贵族对于丝绸的喜爱有增无减。可是,罗马本国并不出产丝绸,当时他们所穿的丝绸是经过许多中间环节,不惜重金,从遥远的中国运来的。这条连结东西方之间的重要商道,也就因此而称之为“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起点,则是被西方人称为“赛里斯”(意即丝国)的中国。

对于丝绸的极度需求,使得大量黄金外流,甚至于威胁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为此,罗马皇帝曾三令五申禁止穿着丝绸,但每次的诏令都如一纸空文,并未能阻止罗马贵族对于丝绸的狂热。眼见这股丝绸狂热势不可挡, 6世纪中叶,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防止黄金大量外流,想方设法到丝绸的故乡中国来移植蚕种、桑种,以便自己来发展蚕丝业。几经周折,到公元552年,蚕种才由中国经印度的游方僧人引进了罗马,罗马也因此成为欧洲第一个养蚕的国家。16世纪中期,蚕丝还只是在英国贵族中使用,伊丽莎白皇后开始穿上丝袜,直到16世纪末,蚕丝生产技术才传到了法国和英国。而此时,中国的蚕丝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