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国之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
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
我国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地农业已相当发达。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和葫芦籽等化石,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六千年前的粟和菜化石等,表明古代人民早已从事植物的栽培和选育工作。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证明,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多种植物的分类并注意研究它们的特性。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我国农业进入了相对发达的锄耕阶段。到了殷商和西周,石木农具有了明显的改进,并有相当数量的青铜镢用于生产,有的农具在锋刃边缘上镶包一层青铜。甲骨文中已有了“犁”字,因此可以推断商代已开始使用牛耕。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撂荒和轮作的经验,从一些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到了西周时期,马的饲养繁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再加上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使牛耕普遍流行起来。畜耕的推广和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标志着农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黄河中下游等地的人口开始稠密起来,使得人们更加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精耕细作就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突出特点。根据《荀子》一书的记载,人们通过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精耕细作,采取“多粪肥田”、“积地力于田畴,必且粪灌”等措施就可以“一岁而再获之”,也就是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甚至多熟。“春雨惊雷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对农业生产时令的经验总结。二十四节气为我国所独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的时令规律,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完备,沿用至今。
在此基础上,农业科学在那时就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在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农家学派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提出了“贵农”,即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思想。还出现了专门的农学著作——《后稷农书》。此书虽早已失传,但是其它传世古籍中仍记载了一部分当时农学的生产实践和理论经验,例如前面提到的《荀子》。另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管子》中《地员》一篇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若干级,什么土质应种什么作物,均有具体的记述;《吕氏春秋》中更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专门讨论农业生产的篇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学家们对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土质、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气候时令等均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这是对广大农民生产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有力证明。
我国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地农业已相当发达。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水稻和葫芦籽等化石,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六千年前的粟和菜化石等,表明古代人民早已从事植物的栽培和选育工作。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证明,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多种植物的分类并注意研究它们的特性。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我国农业进入了相对发达的锄耕阶段。到了殷商和西周,石木农具有了明显的改进,并有相当数量的青铜镢用于生产,有的农具在锋刃边缘上镶包一层青铜。甲骨文中已有了“犁”字,因此可以推断商代已开始使用牛耕。人们在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撂荒和轮作的经验,从一些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到了西周时期,马的饲养繁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再加上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使牛耕普遍流行起来。畜耕的推广和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标志着农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黄河中下游等地的人口开始稠密起来,使得人们更加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精耕细作就成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突出特点。根据《荀子》一书的记载,人们通过充分利用气候条件,精耕细作,采取“多粪肥田”、“积地力于田畴,必且粪灌”等措施就可以“一岁而再获之”,也就是可以做到一年两熟甚至多熟。“春雨惊雷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民对农业生产时令的经验总结。二十四节气为我国所独有,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的时令规律,大约在战国时期就已完备,沿用至今。
在此基础上,农业科学在那时就已成为专门的学问,在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农家学派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提出了“贵农”,即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的思想。还出现了专门的农学著作——《后稷农书》。此书虽早已失传,但是其它传世古籍中仍记载了一部分当时农学的生产实践和理论经验,例如前面提到的《荀子》。另一部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管子》中《地员》一篇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若干级,什么土质应种什么作物,均有具体的记述;《吕氏春秋》中更有《上农》、《任地》、《辨土》、《审时》等专门讨论农业生产的篇章。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农学家们对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土质、施肥、播种、田间管理、气候时令等均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概括,这是对广大农民生产经验的理论总结,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发达的有力证明。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