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一生,国学大师现世难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题的治学三境界为人所熟知。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指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指一个人找到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是会心大悟之境界。

◆提出这三种境界的王国维,不经意间描述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王国维论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1877年12月3日,在浙江海宁盐官镇双仁巷内,王国维出生了。这一年,康有为19岁,梁启超4岁,鲁迅还要4年后出生,胡适则要14年后出生,而严复已经23岁,正奔赴英国学习海军。

王国维16岁时考进了州学,成了名秀才。不过在这以后的几年间,王国维连续几次到杭州城应考举人,均告失败。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王国维更加对科举不抱兴趣,而对经世新学热情很高。1898年,王国维来到西学的窗口、新派人物云集的上海,并加入罗振玉的东文学社,在这里他开始系统学习西方文化。当时恰逢百日维新,王国维对新政很是兴奋,但还没有多久,一连串的打击却让他陷入苦恼:当年先是他的长女夭折,然后是百日维新失败……

1900年的秋后,由罗振玉资助,王国维自上海出发奔赴日本的东京物理学校学习。赴日留学是王国维已经积攒了好几年的宿愿,这其中有异域伐薪求新知的热情,也不乏求度衣食的生计考虑,因为在当时学物理比较好找工作。但他到日本后很快就发现自己在数理方面并无天赋,每日“颇为几何学所苦”。更倒霉的是,到日本四个月后,王国维的脚气病发作,只好告别留学生活。

留学日本使王国维下决心弃绝理工,而按自己的兴趣转向了与“人生之问题”相关的哲学。回国后他开始大规模地阅读西方哲学著作。王国维在日本的半年,正是革命思想风潮初涌的年代。不过他却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不仅对革命的前途并不看好,而且认为革命容易成为不肖者猎取私利的工具,他更担心的是革命所造成的社会混乱,此后他的政治观点始终没有与时俱进。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由于留学镀过了金,更由于这一时期的大量翻译活动,王国维在国内的新学界已经小有了一点名声。1902年的秋天,南通通州师范学校向王国维招手,让他到该校任教。不过王国维最大的兴趣并不在教书,而在学术研究。在通州师范期间,王国维继续研读哲学。最开始他读的是康德,然后是叔本华。

1904年的年初,王国维离开学校回海宁老家,在短暂休息后,当上江苏教育顾问的罗振玉又把他叫到江苏师范学堂做教习员。1903年到1905年,这三年之间,是王国维的第一个学术高峰,他的研究以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为主,并涉及到美学和文学。这一时期他的著作都发表在《教育世界》上。

科举制度在1906年寿终正寝,清政府废科举同时,设立了学部以总管全国的教育,当时被学部聘为参事的罗振玉,到北京上班时也带上了王国维。到北京后的日子里,王国维完成了《人间词话》的创作,并于1908年面世。这些年中,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正逐渐向王国维敞开大门,并最终导致王国维再次的学术转向,其一是甲骨学,二是敦煌学。1911年初罗振玉创办《国学丛刊》细分了经、史、小学等栏目,而王国维本人在为《国学丛刊》所作的序中倡言“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说”预示着此后王国维的学术气象,可以看作王国维此后专攻国学的一篇宣言。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解体,王国维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侨居四年余。在罗振玉的帮助下,有机会静下心来做学问,研究方向转向经史、小学。在日本期间,王国维的生活颇安定,学术上也更有成就,他自述此间“生活最为简单,而学问则变化滋甚。成书之多,为一生冠。”只因生计问题,不得不于1916年回国。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916年5月,回国后的王国维主要从事申骨文字及商周历史研究,并作出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在此后撰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和《殷周制度论》已经完全确立了王国维在古史领域的大师地位,直到今天也是日显丰伟。

学问虽然是做得渐入佳境,可生计问题却总是寻上门来,这时,因为《学术丛编》停刊,王国维只好担任了圣仓明智大学的经学教授,回归了他并不怎么擅长的另一个本行教书。而他经济上的状况并没有什么起色,所以虽然教书及其他琐事,已经占用了王国维大量的学术研究的时间,但是他还一再托人找兼差,希望能增加一点收入。

虽然经济不景气,但王国维并不是什么样的职务都来者不拒,许多送上门的职位都被王国维给拒绝了。北京大学曾先后于1917年秋、1918年夏、1920年底三次邀请王国维任文科教授,但王国维最终还是没答应。他的理由是在上海住久了。几经反复,直到1922年初,求贤若渴的北京大学,派人送来了第一笔薪水,王国维才终于答应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到1924年秋,这时正在提倡“整理国故”,清华大学打算创办研究院,胡适推荐了王国维,1925年2月中旬,吴宓恭敬地送来聘书,使王国维颇为感动,遂接受聘书,到清华研究院担任导师。

在清华期间,王国维又回到了一种有规律的读书生活的状态,也享受了更多的天伦之乐。他的女儿后来回忆说,当时父亲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时间都是在书房里消磨掉的。孩子们高兴起来,在书房前后嬉戏打闹,王国维依然能够端然独坐,无动于衷。自己读书累了时,他就斜躺在藤椅上,考女儿东明背《论语》,女儿背不出,他就会眯着眼睛提醒那句话的第一个字。

时间到了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连连胜利,当时旧学者都人人自危,还有报纸拟了一份北伐军来了以后,要镇压的人的名单,其中就有王国维的大名。这年,6月2日,王国维自沉昆明湖。他进入了人生第三种境界,却因为不能适应剧烈的社会变革而选择了自杀。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