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及其对文学传播的意义
作者:王运涛
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决定了他们始终
一、古代士人入世情怀的主要表现
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以伦理、政治作轴心,突出的表现为经世致用,为国分忧。春秋战国时期旧秩序崩溃,新秩序诞生,士被社会变革推上了时代的大舞台,并从此与官结缘,以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由士而仕、投身宦海成为其规范的自我角色认同,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逐渐成为古代士人最初的心态。如李白是位爱憎分明、豪迈不羁的伟大诗人。他一直关心国家的安危、兴衰,很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但却始终到处碰壁,坎坷一生。年过花甲仍不改想为国效力的初衷,但因体力不支,将忠骨留在了安徽的当涂县(今属马鞍山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也表达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积极用世、忧国忧民的典型心态。以后将这种精神推而广之的,由顾炎武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把关心国家命运前途的责任,加到了每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上,增加了民主意识的成分。在关系到民族兴旺的时刻,这两句话有着强大的政治号召力。
古代士人的入世情怀决定了他们始终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