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新版地垫
广告x

孔子“述、作”之义与文化的继承性

作者:李景林
文化的发展有继承、有创新。文化为精神之事物,故其继承与创新乃表现为一生命连续性中的日新日化。反省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化状况,我们常常感到,其中“求实”的精神与“创新”的意识似显过强。此源于文化阐释中“自我中心”的功利态度和所谓“客观研究”的认知性立场,它伴随以强烈的反传统意识,导致了一种历史意识的缺乏和文化上的断裂性。中国现代以来文化发展中人文资源积累和建设性的不足,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中国文化本有很强的历史意识,有一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传统。[1]通过经典的阐释以表达思想,温故知新,乃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式。这个经典解释传统,实本自于孔子。孔子于华夏文化,有一种极强的生命担当意识;而其对此文化之开新,却取一“述而不作”或以述为作之态度。观孔子此“述作”之意,其核心即一强调文化生命历史连续性的文化阐释原则。此一文化阐释原则,就现代中国文化意识的现状言,似有其很特殊的现实意义。
2025新品专区
广告x


《论语·述而篇》记孔子的话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谓“传旧”,“作”谓“创始”。[2]关于这“述”“作”之内容,旧注大致从两个角度来说,一说指礼乐的创制;一说指六艺之事。[3]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若从孔子整个思想来看,我以为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八字,实表现了孔子的一种文化关怀,其视野在整个文化,包括上述二说之内容但不局限于此。同时,“述作”这一角度,又体现着一种文化阐释的意义。西方一些人文学者用“连续性”和“突破性”两个概念来表征中西方在文明起源上的不同特征,这个“连续性”与“生命存在的整体性”的观念相关。[4]可以说,“生命整体的连续性”,既表现了孔子强调文化之历史继承性的文化意识,同时亦表达了他对文化阐释的一种原则性要求。
孔子此语,包涵两个方面的内容:述作与好古。我们先来谈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 生辰测算
  • 手机吉凶
  • 2025年运势
  • 一生财运
性别:
生日:
手机号码:
姓名:
性别:
生日:
姓名:
性别:
生日:
本命卦手链
广告x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