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尊师重教的礼数法度
一 圣哲尊师重教的睿智卓识
《尚书·咸有一德》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礼记·文王世子》对"师"的职责有明确的界定:"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说文解字》:"事,职也。"那么,何为"职"?《说文解字》:"职,记微也。古假借为士字。"对于"事",在不同时代由于社会生活、文化境域的变迁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现在可以将之一方面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的技能、技术、本领。这种理解还是源自古人的"事为,谓百工技艺也。"这是郑玄对《礼记·王制》的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数、制"中事为的注解。《吕氏春秋·尊师》言:"力耕耘,事五谷。"至于事有侍奉,服事,效力之意似乎也应涵盖在内。《孟子·梁惠王下》有:"事齐乎?事楚乎?"《易·蛊》:"不事王侯。"另一方面,事还可以理解事功,建功立业也是师必须教的。
《礼记·礼运》对"师教"非常看重:"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可见"师"的地位着实重要。后世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概由此延伸而来。既然师的职责是教,那么尊师便意味着重教,教育遂得以有与天地并列的显赫:"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节。"(《礼记.乐记》)
先秦儒家对尊师重教具有卓越的贡献。儒家怀念夏商周三代盛世,《荀子·王制》云:"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三代的治国之道之所以被历代儒家大加称颂,就在于三代治国之道持续了一个"恒道"原则――尊师重教。所谓"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史记·儒林列传》)。教、序、庠都是指的地方学校。《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战国时的孟子还指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并解释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媵文公上》)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在世界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经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首创私学,具体实践&
《尚书·咸有一德》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礼记·文王世子》对"师"的职责有明确的界定:"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说文解字》:"事,职也。"那么,何为"职"?《说文解字》:"职,记微也。古假借为士字。"对于"事",在不同时代由于社会生活、文化境域的变迁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现在可以将之一方面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的技能、技术、本领。这种理解还是源自古人的"事为,谓百工技艺也。"这是郑玄对《礼记·王制》的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数、制"中事为的注解。《吕氏春秋·尊师》言:"力耕耘,事五谷。"至于事有侍奉,服事,效力之意似乎也应涵盖在内。《孟子·梁惠王下》有:"事齐乎?事楚乎?"《易·蛊》:"不事王侯。"另一方面,事还可以理解事功,建功立业也是师必须教的。
《礼记·礼运》对"师教"非常看重:"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把师与天、地、父并列,可见"师"的地位着实重要。后世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大概由此延伸而来。既然师的职责是教,那么尊师便意味着重教,教育遂得以有与天地并列的显赫:"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教者,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节。"(《礼记.乐记》)
先秦儒家对尊师重教具有卓越的贡献。儒家怀念夏商周三代盛世,《荀子·王制》云:"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三代的治国之道之所以被历代儒家大加称颂,就在于三代治国之道持续了一个"恒道"原则――尊师重教。所谓"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史记·儒林列传》)。教、序、庠都是指的地方学校。《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育,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战国时的孟子还指出:"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并解释道:"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媵文公上》)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在世界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经验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他首创私学,具体实践&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