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文集》·笔记
笔记二十七则(选十三则) 礼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常足以服人而强国。战国以后,以仪文之琐为礼,是女叔齐之所讥也。荀卿、张载兢兢以礼为务,可谓知本好古,不逐乎流俗。近世张尔歧氏作《中庸论》,凌廷堪氏作(复礼论》,亦有以窥见先王之大原。秦蕙田氏辑《伍礼通考》,以天文、算学录入为现象授时门;以地理、州郡录入为体国经野门;于著书之义例,则或驳而不精;其于古者经世之礼之无所不该,则未为失也。
赦
牧马者,去其害马者而已;牧羊老,去其乱群者而已。牧民之道,何独不然。 诸葛武侯治蜀,有言公惜赦者。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李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蜀人称亮之贤。厥后费礻韦秉政,大赦。河南孟光责韩曰:“夫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也。”国藩尝见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有其过,众子相率而日流于不肖。又见军上有失律者,主者鞭责不及数,又故轻贳子。厥后众土傲慢,常戏侮其管辖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治军。
世泽 主大夫之志趣、学术果有异于人者,则修之于身,式之于家,必将有流风馀韵传之子孙,化行乡里,所谓君子之泽也。就其最善者约有三端:曰诗书之泽,礼让之泽,稼穑之泽。诗书之泽,如韦玄成议礼,王吉传经,虞魏之昆,顾陆之裔,代有名家,不可殚述。我朝如桐城张氏,自文瑞公而下,巨卿硕学,世济其美。宣城梅氏,自定九徽君以下,世精算学。其六世孙梅伯言郎中曾亮,自谓莫绍先绪,而所为古文诗篇,一时推为祭酒。高邮王氏,自文肃公安国以下,世为名儒,而怀祖先生训信之学,实集古今之大成。国藩于此三家者,常低徊叹仰,以为不可及。礼让之泽,如万石君之廉谨,富平侯之敬慎。唐之河东柳氏,宋之蓝田吕氏,门庭之内,彬彬焉有君子之风。余所见近时缙绅,未有崇礼法而不兴,习傲慢而不败者。
稼穑之泽,推周家开国,豳风陈业。述生理之艰难,导民风于淳厚,有味乎其言之。近世张敦复之恒产琐言,张杨园之农书,用意至为深远。国藩窃以为稼穑之泽,视诗书、礼让之泽尤为可大、可久。吾祖光禄大夫星冈公尝有言回:“吾子孙虽至大官,家中不可废农圃旧业。”懿哉至训,可为万世法已。 悔吝 吉凶悔吝,四者相为循环。吉,非有祥瑞之可言,但行事措之咸宜,无有人非鬼责,是即谓之吉。过是则为各矣。天道忌满,鬼神害盈,日中则仄,月盈则亏,《易》(一撇一捺)多言贞吝。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而守此不变,贞而吝矣。凡行之而过,无论其非义也,即尽善之举,盛德之事,稍过,则各随之。余官京师,自名所居之室,曰求阙斋,恐以满盈致各也。人无贤愚,通凶皆知自海,悔则可免于灾戾。故曰:“震无咎者,存乎悔。”动心忍性,斯大任之基;侧身修行,乃中兴之本。自古成大业者,未有不自困心横虑、觉悟知非而来者也。
各则驯致于凶,悔则渐趋于吉。故大易之道,莫善于悔,莫不善于各。吾家子第将欲自修,而免于残尤,有二语焉,曰:“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
儒经 《论语》两称“敏则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