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

吏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  郎中二人员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人  书令史六十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三人

  司封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  掌固四人

  司勋郎中一人  员外郎二人主事四人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

  考功郎中一人  员外郎一人主事三人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人掌固四人

  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周之天官卿也。《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一曰常侍曹,二曰二千石曹,三曰民曹,四曰客曹。成帝增置三公曹,为五曹。其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光武又分为六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斋祀事。汉末,又改吏部为选部,专掌选举事。灵帝以梁鹄为选部尚书。魏改选部为吏部。历晋,至宋孝武大明二年,置二吏部尚书,废五兵尚书,寻复旧名。齐、梁、陈、后魏、北齐皆曰吏部尚书。后周依《周官》,置大冢宰卿一人,正七命。隋复曰吏部尚书。然此官历代班序常尊,不与诸曹同也。”《汉官仪》:“尚书秩六百石,次补二千石。”《晋令》:“吏部尚书五时朝服,纳言帻,进贤两梁冠,佩水苍玉,乘轺车皂轮。”《袁子正书》曰:“尚书佩契刀囊,执版,加簪笔焉。”自魏至粱并第三品。梁秩加至中二千石;后定十八班,班多为贵,吏部尚书班第十四,诸曹尚书班第十三。陈因梁。后魏、北齐、隋吏部尚书并正第三品,皇朝因之,掌文官选举。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太常伯,咸亨元年复为吏部尚书。光宅元年改为天官尚书,神龙元年复故。)侍郎二人,正四品上。(周之天官小宰中大夫也。汉已来尚书侍郎,今郎中之任也。后周依《周官》。隋炀帝三年,尚书六曹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各置侍郎一人,以贰尚书之职,并正第四品。皇朝诸曹侍郎降为正四品下,惟吏部侍郎为正四品上。龙朔二年改为司列少常伯,咸亨元年复为吏部侍郎。总章元年,与兵部各增一员。光宅、神龙并随曹改复。)吏部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凡职官铨综之典,封爵策勋之制,权衡殿最之法,悉以咨之。其属有四:一日吏部,二日司封,三日司勋,四日考功;尚书、侍郎总其职务而奉行其制命。凡中外百司之事,由于所属,皆质正焉。凡选授之制,每岁孟冬,以三旬会其人:去王城五百里之内,集于上旬;千里之内,集于中旬;千里之外,集于下旬。以三铨分其选:一曰尚书铨,二曰中铨,三曰东铨。以四事择其良:一曰身,二曰言,三曰书,四曰判。(每试判之日,皆平明集于试场,识官亲送,侍郎出问目,试判两道。或有糊名,学士考为等第。或有试杂文,以收其俊?。)以三类观其异:一曰德行,二曰才用,三曰劳效。德钧以才,才钩以劳。其优者擢而升之,否则量以退焉。所以正权衡,明与夺,抑贪冒,进贤能也。然后据其状以窍之,量其资以拟之。五品已上以名闻,送中书门下,听制授焉。六品已下常参之官,量资注定;其才识颇高,可擢为拾遗、补阙、监察御史者;亦以名送中书门下,听敕授焉。其余则各量资注拟。若都畿、清望,历职三任,经十考已上者,得隔品授之。不然则否。(谓监察御史、左。右拾遗、大理评事、畿县丞。簿。尉三任十考已上,有隔品授者。)凡出身非清流者,不注清资之官。(谓从流外及视品出身者。其中书主书、门下录事,尚书郡事,历任考词、使状有清干及德行、言语,兼书、判、吏用,经十六考已上者,听拟寺。监丞、左。右卫及金吾长史。)凡注官皆对面唱示。若官、资未相当及以为非便者,听至三注。三注不伏注,至冬检旧判注拟。凡伎术之官,皆本司铨注讫,吏部承以附甲焉。(谓秘书、殿中、太仆寺等伎术之官,唯得本司迁转,不得外叙。若本司无阙者,听授散官,有阙先授。若再经考满者,亦听外叙。)凡同事联事及勾检之官,皆不得注大功已上亲。凡皇亲及诸军功,兼注员外官。(其内外员外官及检试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