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颂·雝

  • yǒuláiyōngyōngzhìzhǐ
    xiàngwéigōngtiān
    jiànguǎng广xiàng
    xiàzāihuángkǎosuíxiào
    xuānzhéwéirénwénwéihòu
    yànhuángtiānchāngjuéhòu
    suíméishòu寿jièfánzhǐ
    yòulièkǎoyòuwén

注释

(1)有:助词。来:前来参与祭祀的人们。雝雝(yōng):形容这些人和谐相处的样子。

(2)至止:到达。肃肃:描绘出一种严肃而恭敬的氛围。

(3)相:在此处作助词,维:是。辟公:专指诸侯这一身份。

(4)穆穆:用来形容人的仪态端庄,行为庄重肃穆。

(5)於(wū):是一种赞叹的感叹词。荐:指的是献上,广:宽广、大。牡:特指雄性的大型牲畜,如公牛。

(6)相:助词使用。予:周天子的自称。肆祀:指的是摆放祭品进行祭祀。肆:具有陈列之意。

(7)假:庄重、大。皇考: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8)绥:稳定、安抚,用在这里表示希望通过祭祀安抚祖先,予孝子:是主祭者对自己的谦称。

(9)宣哲:形容的是智慧广大、思想明达,人:臣民。

(10)后:君主。

(11)燕:国家民众的安宁,暗示在君主的治理下,国家平安,民无异灾。

(12)克:能够。昌:兴盛繁荣。厥后:指的是后代子孙。

(13)绥:安抚,一说同“赉(lài)”,赐予。眉寿:高寿。

(14)介:在此作助词,表示辅助、保佑。繁祉(zhǐ):多福多寿。

(15)右:通“侑”,可能是劝进酒食的意思,或者表示得到保佑,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称颂。烈:在这里指的是父亲的功绩。

(16)文母:指那些具有德行的母亲,常被认为是指周文王的妃子太姒。

译文

一路从容赴庙堂,肃恭虔诚祭先皇。
公侯助祭显尊贵,天子主祭诚又敬。
献上大牛表敬意,神灵享用喜洋洋。
先父英明又伟大,孝子心灵得安定。
臣子明理皆贤能,君王文武全能行。
上帝安乐赐祥瑞,子孙昌盛享太平。
祈求长寿福无边,吉庆多福保安宁。
诚邀父王共歆享,再请母后同来庆。

赏析

周朝的王室,尽管在集权控制上尚未达到后世王朝那般严密,但周王身为天子,其权威不容忽视。如《小雅·北山》所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各诸侯仍须尽其臣子的责任,无论是在兵事上的助战,还是在祭祀中的助祭。

此诗开篇即描绘了诸侯参与祭祀的场景。值得注意的是,“肃肃”与“穆穆”两词,常被误解为同义或近义,实际上它们有着微妙的差异。“肃肃”描绘的是诸侯们在祭祀时恭敬的态度,这种恭敬不仅是对已逝的天子祖先,更是对主持祭祀的周天子本人;而“穆穆”则既体现了周天子祭祀时的庄重,又展现了其威严的仪态。一词用于助祭者(诸侯),一词用于主祭者(天子),恰如其分。那些丰富的祭品,或在天子自备,或由诸侯所献,伴随着庄严的颂乐,由诸侯协助天子一一供奉。如此隆重的祭祀,既有丰盛的供品,又汇聚了当时的政治精英。

《毛诗序》认为《周颂·雝》是祭祀后稷的诗,但诗中明确提到所祭为“皇考”“烈考”,因此其说难以成立。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出“皇考”指的是文王,“孝子”则是武王,这一观点较为接近事实。考虑到武王的威望和功勋,召集诸侯或诸侯主动前来助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种由诸侯协助祭祀先王的仪式,虽然始于武王,但在武王之后也被沿用。例如成王祭祀武王、康王祭祀成王时,都可能采用《周颂·雝》所描述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彰显了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体现了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稳固的象征。

“假哉皇考”以下的八句诗,是向已故父王祈求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意即贤臣辅佐明君,是国泰民安、政权稳固的保障,这可以让先人的在天之灵得以安息。二是“克昌厥后”,这与《周颂·烈文》《周颂·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近。与后世钟鼎文中常见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秦始皇追求“万世而为君”的心态相呼应,我们不难感受到上古国君对延续己姓政权的强烈渴望。相比之下,“燕及皇天”和祈求长寿、繁荣的祝福则显得次要。

这首诗是同时祭祀父母亲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然而,“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再次体现了父系社会的特征。以这样内容的两句作为结尾在《周颂》中是唯一的例子许多《诗经》注疏和研究者认为这透露出《周颂·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按理说每个祭祀仪式都有撤去祭品的环节撤祭诗不可能只有这一首然而现存的《诗经》中只收录了《周颂·雝》可见其整理者(传统认为是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