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召旻

  • míntiānwēitiānjiàngsāng
    diānjǐnmínliúwánghuāng
    tiānjiàngzuìmáozéinèihòng
    hūnzhuógòngkuìkuìhuíshíjìngbāng
    gāogāozēngzhīdiàn
    jīngjīngkǒngchénníngwèikǒngbiǎn
    suìhàncǎohuìmàochá
    xiāngbāngkuìzhǐ
    wéizhīshí
    wéijīnzhījiù
    shūbàizhíkuàngyǐn
    chízhījiéyúnbīn
    quánzhījiéyúnzhōng
    hàizhíxiōnghóngzāigōng
    xiānwángshòumìngyǒushàogōngguóbǎi
    jīnguóbǎiāizāi
    wéijīnzhīrénshàngyǒujiù

注释

(1)旻(mín)天:秋天的天空,此处泛指天空。

(2)疾威:指狂暴肆虐的风。

(3)笃:深厚,沉重。

(4)瘨(diān):疾病,疫病。

(5)居:国内。圉(yǔ):边疆,边境。

(6)罪罟(gǔ):犯罪的罗网,罪孽的陷阱。

(7)昏椓(zhuó):混乱与诽谤。椓,通“诼”。靡共:无法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共,通“供”。

(8)溃溃:动荡不安,混乱无序。回遹(yù):邪僻,不正直。

(9)靖夷:图谋毁灭,意图平定。

(10)皋皋:欺骗,诈骗。訿(zǐ)訿:诽谤,中伤。

(11)孔:非常,很。填(chén):长久,持久。

(12)贬:地位降低,职位卑微。

(13)溃:茂盛,旺盛。

(14)苴(chá):干枯的草。

(15)相:观察,审视。

(16)止:用于句尾的语气词。

(17)时:此刻,现在。

(18)疚:病痛,疾苦。

(19)疏:高粱,一种粮食作物。粺(bài):优质大米。

(20)替:衰落,减退。

(21)职:掌管,主持。兄(kuàng):通“况”,表示何况。斯:此,这。引:延续,持续。

(22)频(bīn):接近,邻近。

(23)溥(pǔ):同“普”,普遍,广泛。

(24)弘:宏大,辽阔。

(25)烖(zāi):同“灾”,灾难,祸患。

(26)先王:指先前的君王,如武王、成王等。

(27)召(shào)公:周朝武王、成王时期的贤臣。

(28)蹙(cù):紧迫,缩小。

(29)於(wū)乎:同“呜呼”,表示叹息或感慨。

译文

老天无情降灾荒,接二连三难抵挡。饥馑蔓延遍地苦,十室九空人流亡。国土荒芜草丛生。
天降罪网重重压,蟊贼内讧起纷争。谗言乱政失职守,昏庸邪僻逞凶狂。企图断送国家命。
欺诈攻击藏奸心,自身污点却不知。君子为国勤勉努力,忧国忧民心难宁。职位卑微无力挽。
犹如干旱临大地,百草凋零无生机,枯草歪倒随风舞。国家颓势已难支。马上就要崩溃灭亡。
贫富差距日悬殊,人心涣散世风疏。粗粮白米两重天,何不辞官归故庐?情况只会愈加严重。
池水枯竭非朝夕,始于边沿渐成疾。泉水断流源头枯竭,始于中间渐无迹。祸害蔓延遍天下,此情此景人共泣。岂会独善其身不牵连?
先王受命昔为君,召公辅佐好贤臣。昔日开疆拓土百里地,如今国土日沉沦。可叹可悲真痛心!不知满朝文武人,是否还能寻得旧忠臣?

赏析

《召旻》是《大雅》的压卷之作,其主题与《大雅·瞻卬》紧密相连,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两篇诗歌在开头处都展现了对天的呼告和责难,显示出天命的无常和残酷,以及人们对天的敬畏和无奈。然而,《召旻》的语气更为激切,直斥天的暴虐和降丧,将人们的苦难和流离失所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感受到诗人的悲愤和痛苦。

此诗共七章,以四字句为主,穿插三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乃至七字句,形式灵活多变。首章开篇即责天,然而这种责天并非简单的抱怨或指责。在周人的观念中,天子的德行直接影响天的意志。因此,“天笃降丧”不仅是天子失德的结果,也是诗人对天子昏庸暴虐的强烈谴责。诗中描述的饥馑、流亡、灾荒等惨象,都是天子无道带来的后果,表达了诗人对受苦受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第二章逐渐进入主题,指出“天降罪罟”实为“王施恶政”。诗人用“蟊贼内讧”、“溃溃回遹”等生动形象的词汇,痛斥奸佞小人互相倾轧、败坏朝纲的恶行。这些恶行不仅导致国家政治混乱,更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用“实靖夷我邦”一句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第三章诗人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抨击,感叹自己职位卑微无法遏制奸人的气焰。诗人用“皋皋訿訿”、“兢兢业业”等对比鲜明的词汇形容小人的丑恶嘴脸和自己的勤勤恳恳,表达了对小人得志的愤恨和无奈。同时,“曾不知其玷”一句又透露出诗人对小人无知无觉的悲哀。而“我位孔贬”则融入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第四章以天灾喻人祸,回应第一章。诗人用“如彼岁旱”、“如彼栖苴”等比喻形容国家政治的荒芜和破败。而“草不溃茂”既是对上文的说明也是下文的预示,使文势更具跌宕之致。末两句“我相此邦无不溃止”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绝望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必遭灭亡的预言和无奈。

第五章诗人作起今昔对比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憎恨和对那些得势小人的痛斥。“富”与“疚”的反差令人痛心也更加激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怒。诗人用“彼疏斯粺胡不自替”斥责那些身居高位却不干实事的小人表达了诗人希望贤能之人能够取代这些无能之辈的愿望。

第六章开头四句用比兴手法再次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批判。“池竭”、“泉竭”比喻国家政治的枯竭和衰败而“不烖我躬”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关切。诗人希望幽王能够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否则国家将覆亡。而“职兄斯弘”与上章末句的重复更是强调了诗人对幽王的殷切期望。

末章怀念起当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当初召公那样的贤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来匡正幽王之失挽狂澜于既倒。这一章中昔日“辟国百里”与今日“蹙国百里”的对比极具夸张性但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今昔形势的巨大差异读之令人有惊心动魂之感。最后两句“维今之人不尚有旧”是诗人的绝望呼喊问当时之世是否还有赤胆忠心的老臣故旧是诗人由失望而濒于绝望之际迸发全部力量在寄托那最后的一丝希望。这一问低徊掩抑言近旨远极具魅力。

总的来说,《召旻》是一首充满悲愤和忧虑的诗篇,诗人通过对天灾人祸的描绘和对奸佞小人的痛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民众的深深同情。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形式灵活多变、语言生动形象、情感深沉激昂,使读者在感受到诗人强烈情感的同时,也思考着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责任。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