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灵台

  • jīngshǐlíngtáijīngzhīyíngzhī
    shùmíngōngzhīchéngzhī
    jīngshǐshùmínlái
    wángzàilíngyòuyōu鹿yōu
    yōu鹿zhuózhuóbáiniǎo
    wángzàilíngzhǎorènyuè
    wéicōngfénwéiyōng
    lúnzhōngyōng
    lùnzhōngyōng
    tuópéngpéngméngsǒuzòugōng

注释

(1)经始:指着手开始规划建设的过程。灵台:是古时的一处台地,现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部。

(2)攻:修建、建造。

(3)亟:同“急”,表示迅速或紧迫。

(4)子来:形容人群急匆匆像孩童一样纷纷赶到。

(5)灵囿:古代皇帝狩猎和畜养珍禽异兽的御园。

(6)麀(yōu)鹿:指的是母鹿。

(7)濯(zhuó)濯:描述动物肥壮健康的样子。

(8)翯(hè)翯:形容毛色洁白光亮。

(9)灵沼:指皇家园林中的一片水池。

(10)於(wū):赞美之声的叹词。牣(rèn):充满或满溢。

(11)虡(jù):是挂钟的木架。业:横置于虡上的木板。枞(cōng):钟架上用来悬挂钟的钉子。

(12)贲(fén):在这里指的是一种大鼓,古称“鼖”。

(13)论:通“伦”,有序或有规律。

(14)辟廱(bì yōng):指古代的离宫,是帝王的行宫,不要与学校的“辟廱”混淆。

(15)鼍(tuó):现在所知的扬子鳄,它的皮用来制作鼓非常合适。逢逢:描绘出鼓声连续不断的回响。

(16)蒙瞍:对盲人的两种称呼,在古代,乐队的乐工往往由盲人担任。公:在这里读作“颂”,指的是歌颂之歌,或通“功”,意即奏功或表现出的成就。

译文

开始着手规划筑建灵台,精心设计妥善安排。百姓出力来建造,没过多久就竣工。开始修筑切莫焦急,视百姓如子皆会来。
君王漫步在园林之中,母鹿悠闲地躺在树荫下。体态肥壮毛皮光洁,白鸟羽翼洁白无瑕。君王来到大池沼边,满池鱼儿欢快地跳跃。
钟架横板与崇牙相互映衬,大鼓大钟一应俱全。钟声鼓声交织在一起,在离宫之中尽享美好的时光。
钟鼓声的节奏依旧和谐美妙。在离宫之中乐而忘归。鼍鼓声蓬蓬响起,瞽师领着乐队奏起动人的歌声。

赏析

如果你曾踏足过上海豫园的土地,你一定会记得那个屹立在我们面前的建筑——三穗堂。然而,只有少数人留意过那块高挂在堂内的匾额:“灵台经始”这四个字。对于这段深奥的文言,要明白其内涵,就需要理解《大雅·灵台》这一首诗的深层含义。

《毛诗序》中指出,“《灵台》是百姓初次归附的标志。文王接受命令,得到民众的佩服,因为他有灵德,使百物齐生。”也就是说,通过建造灵台和辟廱这样的活动,文王的德行得以公诸于众,使人民愿意依附于他。孟子也在他的作品《梁惠王》中提到了类似的观点:“文王用民力建立灵台、辟雍,民众却感到快乐,他们称这个台为灵台、称这个沼为灵沼,乐于其有麋鹿鱼鳖的生活环境。古人共享民间的快乐,这就是他们能拥有乐趣的原因。”这段话很好地解释了《灵台》的诗意。当然,这只是从当时作者的立场出发去理解的,如果换做今天的读者,他们可能会更认同这样的解释:“这是一首描述周文王完成灵台建设和游玩演奏乐曲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

《灵台》这首诗分为四章,第一、二章各有六句,第三、四章各有四句。第一章这章描述了灵台的建设过程。明白了灵台是什么样的台,你才能理解这文章。郑玄在他的笔记中写到:“天子之所以有灵台,是为了观察神灵的象征,探查气候的变化。”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也提到:“灵台应该是一个初级的天文台,用来观察天文现象,而不是观察四时更迭的气象台,也不是观看野生动物的瞭望台。”这一章以动宾结构的句式连续使用“经之”、“营之”、“攻之”、“成之”,使文气连贯紧凑,展现了百姓为君主尽职的热诚,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民情热切,从其中可以明显看出他们心驰神往的心情。”同时,第五句“经始勿亟”与第一句“经始灵台”的对比也形成了章内呼应的力量。

第二章主要描述了灵囿和灵沼。“翯翯”,鲁诗作“皜皜”,即“皓皓”。此句在诗句中的位置似乎有点逆序,“白鸟翯翯”这句似乎应该在“於牣鱼跃”这句之后。理由有三:首先,“白鸟”据说是白鹭或白鹤,总的来说是水鸟,它不应该在描绘池塘中的动物之前出现。“於牣鱼跃”则与这一句形成对称。二是引用孙鑛的话:“鹿善惊,今乃伏;鱼沉水,今乃跃,总是形容其自得不畏人之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姚际恒也说:“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诗经通论》)这表示鹿伏与鱼跃应该是对称的,故“於牣鱼跃”这句应该在此章的第五句。第三,“麀鹿濯濯”与“白鸟翯翯”这两句都有叠字的形容词,如果“麀鹿濯濯”的句子离开“王在灵囿”这句引发出来的话,那么“白鸟翯翯”一句就应该由“王在灵沼”这句引发,并且应该与“麀鹿濯濯”这句相对称,这是为了保持章句构架的均衡。虽然这样的解释在语义和逻辑上比较合理,但是在叶韵上还是有些问题。另外,古代诗歌采用了古老的语言文字,其形式并不像现代的那样成熟,所以句式混乱的情形也是屡见不鲜。因此,我们只能将这种解释视为参考,但并不能保证其准确。无论如何,第二章对鹿、鸟和鱼的描述简洁生动,充满活力,不亚于《国风》、《小雅》中的名篇。

第三章和第四章关注的是辟廱。简单来说,辟廱可以被写作辟雍。毛传解释为“水旋丘如璧,”“以节观者”。郑笺解释为“筑土以挡水的阻碍,圆形如玉,四面可观。”戴震在《毛郑诗考证》中提到:“这首诗将灵台、灵沼、灵囿与辟廱一起称颂,难道这也是文王的离宫吗?在闲暇时间玩耍,享乐,不一定要在学校,这在诗词前后都很协调。”通过验证文本,我们可以确认“辟廱”的含义更偏向于君主的离宫,而非学校,因此我们应该接受戴震的解释。离宫辟雍有什么好玩的内容呢?那就是听钟鼓的音乐,这种乐趣超过了在池塘中观察鱼鹿鸟的乐趣。四次用“於”字表示感叹赞美的含义,非常吸引人的注意。与此同时,第三章的后两句与第四章的前两句的完全重复,实际上是顶针修辞格的特例,将游乐的快乐气氛描绘得十分热烈。

通过探讨上述诗句,我们可以回归最初提出的问题:“灵台经始”这个匾额为什么会悬挂在豫园的三穗堂上?因为《灵台》这首诗描绘了园林游赏的场景,所以“灵台”这个词与园林有莫大的关系。因此,在豫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匾额。这件事情反映了《诗经》对后世的深远文化影响。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