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下武

  • xiàwéizhōushìyǒuzhéwáng
    sānhòuzàitiānwángpèijīng
    wángpèijīngshìzuòqiú
    yǒngyánpèimìngchéngwángzhī
    chéngwángzhīxiàzhīshì
    yǒngyánxiàoxiàowéi
    mèirényīnghóushùn
    yǒngyánxiàozhāozāi
    zhāoláishéng
    wànniánshòutiānzhī
    shòutiānzhīfānglái
    wànniánxiáyǒuzuǒ

注释

(1)下武:后来的人继承前人的位置和责任。下:在这里意味着之后,武:继承。

(2)世:一代接一代。哲王:指那些智慧而明哲的君主。

(3)三后:指周朝的三位开国先祖:太王、王季和文王。后:君王。

(4)王:特指武王。配:符合或相称,这里指的是与天命相符。

(5)求:通“逑”,匹配、相配。这是说武王之所以能在镐京为王,是因为他的德行与祖辈相匹配。

(6)言:语气助词。命:天命。

(7)孚:使人信服,意味着武王的行为让人深信不疑。

(8)下土:指的是人间。式:榜样、典范。

(9)孝思:孝顺祖先的思想,这里用孝顺来代表所有的美德。

(10)则:法则、原则,指的是以先王的行为作为典范。

(11)媚:指爱戴。一人:指周天子。

(12)应侯顺德:意为应当顺从美德。有些解释将“应侯”理解为武王的子孙,封在应侯(今河南宝丰西南)。

(13)昭:表示光明、显耀。嗣服:指的是后继的人,这里特指成王。

(14)兹:同“哉”,都是表示感叹的词。来许:同“后进”,指后来者。

(15)绳:继承。武:足迹、道路。祖武:指的是祖先留下的德业。

(16)於(wū):感叹词。斯:是语气助词,用来加强语句的语气。

(17)祜(hù):指福气或福分。

(18)不遐:是“遐不”的倒文,是用在《诗经》中的一种表达方式,意为“为何不”。

译文

周邦承前启后,历代君王皆英明。三位先王神灵在,武王配天在镐京。
武王居镐显天命,德行媲美先祖情。长久统治顺天意,成为君王人信服。
成为君王人信服,堪为人间好榜样。长久绵延孝亲思,孝亲之思为准则。
天子一人受爱戴,承应美德百姓心。孝祖流芳耀后人,光明引路遵祖训。
洪福天降享无边,四面八方诸侯齐来祝贺。千年基业固如磐,辅佐贤良多如云。

赏析

在我经手捧毛诗序时,我被一部分所深深吸引,其内容为:“《下武》,继文也,武王有圣德,复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这句话透彻于我,我发现自己正在陷入这个深思的泥潭。郑笺的观点亦作为一种补充:“继文者,继文王之业而成之。”他的这种理解,使我裂开了一扇全新解读的窗户。陈奂的提出的解释更进一步:“文,文德也。文王以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继之,是之谓继文。”

许多宋代的学者,如吕祖谦、朱熹转而对有关《下武》的陈述,采纳了另一种解读方法。据严粲和戴溪的理解,“下武”或者表示对武力的贬低,或者指出只有世道趋向文明,才能把武力归于次要地位。然而,清代的经学家们,如陈启源、戴震、胡承珙,都坚定地遵循毛、郑的观点来解读此诗,尽管翁方纲和桂馥认可宋儒的解读。但根据对诗歌文本的研究,毛、郑的解释基本上是没有错误的,“不尚武”和“以武为下”的表述过于偏离主题,可信度并不高。

进而陈子展将此诗的作者归类为史臣或是庆贺者,他的观点被陆奎勋引用、作为证据使用。陆奎勋采用《尚书》来为此诗注解,甚至说“‘下武维周’,犹《长发》之‘濬哲维商’也”。陆奎勋进一步引用尚书文本,解答了许多相似的诗句和疑问。在对经文的解读中,陈子展认为他的理由够得上“以经证经”,“不为无据”。

《大雅·下武》的结构十分清晰,紧凑且分层递进。这首诗先描述了周朝世代明主的形象,然后对太王、王季、文王与武王给予赞美。接下来,前三章采用了顶针辞格秀巧地诗句链接,讲述了赞美前任国王的故事,而后三章完美串联了赞美现任国王的新故事。这种巧妙设计,实现了前三和后三章各自的完美串联,形成了美妙的韵律节奏和谐曲线。

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观点,这无疑是对《下武》章法结构形式优美的鲜明概括。可能的是,读者阅读完《下武》后,快速遗忘了诗中赞美的词汇,然而对篇章结构的形式美的记忆却长存于心。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