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文王有声

  • wénwángyǒushēngjùnyǒushēng
    qiújuéníngguānjuéchéngwénwángzhēngzāi
    wénwángshòumìngyǒugōng
    chóngzuòfēngwénwángzhēngzāi
    zhùchéngzuòfēng
    fěizhuīláixiàowánghòuzhēngzāi
    wánggōngzhuówéifēngzhīyuán
    fāngyōutóngwánghòuwéihànwánghòuzhēngzāi
    fēngshuǐdōngzhùwéizhī
    fāngyōutónghuángwángwéihuángwángzhēngzāi
    hàojīngyōng西dōngnánběi
    huángwángzhēngzāi
    kǎowéiwángzháishìhàojīng
    wéiguīzhèngzhīwángchéngzhīwángzhēngzāi
    fēngshuǐyǒuwángshì
    juéxùnmóuyànwángzhēngzāi

注释

(1)遹(yù)乃曰、聿之音转:为古时的语助词,相当于现在的“于是”。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有详解,言全诗多言‘曰’、‘聿’,此篇唯四言‘遹’,遹即曰、聿之变体。

(2)烝(zhēng):字在《尔雅》中释作“君”,又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韩诗中赞美为“美”。此诗八次用到“烝”,皆表赞美君主之意。

(3)于崇:古地名,本为邘,位于今河南沁阳。崇为古崇国,位于今陕西户县,与周文王的征伐崇侯虎相关。

(4)丰:古都之名,地处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

(5)淢(xù):通“洫”,意为护城河。

(6)棘(jí):在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作“亟”,而在《礼记》中引作“革”。但无论棘、亟还是革,在此处均表示“急”的含义。

(7)王后:在此诗的第三、四章中均指周文王。有人误将其释为“周武王”。

(8)公:通“功”。濯(zhuó):原意为洗涤,但在此处引申为“光大”的意思。

(9)翰:在此处表示“主干”的意思。

(10)皇王:第五、六章中都指周武王。辟(bì):按照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应取《经典释文》中的别义,释为“法”。

(11)镐(hào):是周武王所建的西周都城,位于今陕西西安沣水东的昆明池北岸。辟廱(bì yōnɡ):则是西周天子用于行礼和奏乐的离宫。

(12)无思不服:意为无不归服,其中“思”是语助词,无实际意义,此观点来源于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13)宅:在此处的意思是“择”,表示选择吉祥之地建造居所。刘熙的《释名》对此有解释。同时,“宅”与“择”古音相近,可相互通用。

(14)芑(qǐ):同“杞”,两者古音相近,都是己声字。因此,“芑”是假借字,实际应解释为杞柳。

(15)仕:在毛传中被解释为“事”,表示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两字在古代可以通用。

译文

文王美誉如春风,名扬四海声势隆。志在天下皆安宁,功成国运显昌隆。文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受天之命为文王,武功赫赫震四方。挥兵攻克崇国地,又建丰邑展辉煌。文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深挖城壕筑高墙,建邑匹配展宏图。廉洁自律品行端,尽孝为国树周邦。文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文王功绩耀寰宇,犹如丰邑坚固墙。诸侯纷纷来归附,君王主干承重梁。文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丰水滔滔向东流,大禹功绩万古悠。四方诸侯皆来朝,大王典范永传颂。武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离宫落成镐京旁,四方八面展威望。东西南北皆臣服,周邦一统我君王。文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占卜吉祥为我王,定都镐京福祉长。神龟指引兴工程,武王功成永颂扬。武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丰水畔边杞柳壮,武王治国日夜忙。留下良策安社稷,子孙无穷福祉享。武王不愧为一位明君!

赏析

韵律脉动的诗篇可说是王朝历史的碎片,透过前人的理解,我们能看见西周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岁月钩沉,及他们对周朝命运的影响。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已经描绘了这样的画卷。对于周人来说,其发迹之源始终的是唐山的邰土,和称霸豳国,始祖后稷的后代们也在岐山开创新的历程,如同标记着文明进程的里程碑。然而,真正打基础的还是周文王、周武王这对父子联袂逐步扩张,文王以西伯的身份立下了霸业,武王则用开拓的勇气进一步向外伸展,最后在镐京完成统一大业。此后,周家子孙所面对的便是巩固王业这个核心问题,《文王有声》的收尾部分提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就是此问题的关键点,也是全文的楔子。

这首诗的门径独特,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我们细品:

一来,全篇的布局巧妙地根据文王、武王的历史顺序进行构架。他们是犹如帝王的父子,一前一后的历史顺序被诗人巧妙地安排在全诗的八个节段中,前四章详述了周文王迁丰的细节,后四章则描绘了周武王建造镐京的情景。但诗题《文王有声》却是借用了《诗经》的惯例,用诗的第一句作为诗题,这样的设计使得周武王的功业是由周文王奠定基石更具现象。

二来,全篇在描述迁都的事件中,文王迁丰、武王迁镐互为照应,于此同时,“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镐京辟廱’,武中寓文,文中有武。”,这种样式使得这两位西周开国君主的影响力更加深远,也让文章呈现诗情化的立体感。

三则,诗中巧妙地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让全诗彰显出一种歌功颂德的高度。前四章的描绘周文王迁丰的情景,有“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王公伊濯,维丰之垣”等诗句在叙事中寓含着深深的情意。后四章写周武王迁镐京的情周,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等诗句,同样在叙述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四来,比兴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的形象的感染力,作如“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四句,是以丰邑城垣之坚固象征周文王的屏障之牢固。“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二句,是以丰水岸边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

最后,全诗中的音韵跌宕有致,展现了诗人的高超技艺。每章的前四句、韵字的转换、每章的尾句皆以“哉”字结尾等,都使得诗更加有声有色,可谓别树一帜。此诗应运了各样的写作技巧,独特的观点、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含义,使得这首诗更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