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山有扶苏

  • shānyǒuyǒuhuā
    jiànnǎijiànkuáng
    shānyǒuqiáosōngyǒuyóulóng
    jiànchōngnǎijiànjiǎotóng

注释

(1)扶苏:指某种树的名称,有人认为是桑树。

(2)隰(xí):表示地势低洼的地方。华:同“花”。

(3)子都:古时候用来形容英俊的男子。

(4)狂:指行为举止狂妄的人。且(jū):这是一个助词,也有人解释为笨拙、迟钝的意思。

(5)桥:通“乔”,意指高大。

(6)游龙:是一种水生植物的名字,也称荭草、水荭、红蓼。

(7)子充:在古代,这是一个好人的名字。

(8)狡童:用来形容美丽的少年,“狡”通“姣”。

译文

山上扶苏郁郁葱葱,池中荷花娇艳欲滴。未曾见到如子都般的美男子,偏遇见了举止狂妄的人。
山间青松挺拔傲立,池畔水荭丛生摇曳。没有见到如子充般善美的男子,却见到狡猾的小顽童。

赏析

本篇所述之诗,《山有扶苏》,位列《郑风》于第十首之位。我想说,这是一首女性对恋人的称赞与微笑,全都是源于与恋人相聚的喜悦满怀之情。可叹的是,这首诗原本是一首温暖人心的情歌,却经过历代诗歌解读者的歪斜解释变得复杂且神秘。一些解读者表示,《毛诗序》为此诗添加了些许深蕴之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甚至郑玄笺更加解读:“言忽所美之人实非美人”。他提出这首诗是对忽然登上高位,而又忽然降至低位者的讥讽。然而,此种解读恰巧颠覆了诗的原本意想。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认为这都是一位巧妻对丈夫愚蠢的抱怨,而高亨在《诗经今注》解读为,这是一个女子在野外并未遇见心上人,反而遇上了个调皮捣蛋。尽管两种解读都有其逻辑,但我个人觉得仍略显牵强。在这里,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的解读更让我觉得有趣,“这是写一位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的诗”。这种解释理解能有一定合情合理。宋朝的他朱熹,也对这首诗有深入的理解,他认为《山有扶苏》其实是在描绘亲密的情侣间的俏皮调侃。朱熹称诗中的女主角是“淫女”,显然是出于他的偏见,他可能认为在《郑风》中所有关于恋爱的诗歌都是“淫奔之诗”。而在这个问题上,对此诗进行了一些重新译注的袁梅观点我更加同意,“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的见解,似乎更加贴近诗的本意,而没有了朱熹过于偏颇的解读。

对于诗中所写的情景,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一处山清水秀、地势僻静的野外,一对热恋的情侣约定在此处见面。姑娘早早就来,可是却等不到恋人,直到恋人姗姗来迟,女子内心狂喜,但嘴上却继续调侃道:我等的是那个英俊如子都,而不是你这等人!这俏皮的骂声,其实更加印证了他们之间的亲密深厚,把情侣间的互动描绘得活灵活现。

然后是诗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和“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影射的寓意,我们无需当真,视之为约定地点的真实情境。在《诗经》中,“山有……,隰有……”实际上是一种常造句的引导方式,张开诗的篇幅。所有的兴句,都是以物为引,借物激发情感的起伏。这首诗中使用的联想手法,加入了高山之松树、山间草木,又有浅水间荷花、红蓼在繁荣的季节盛开事物,更营造出了愉悦宜人的气氛。无论如何,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象,都会以各种方式烘托诗的意境,充实诗的画面,激发诗的情感,惹得人发思古之幽情。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