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清人

  • qīngrénzàipéngjièpángpáng
    èrmáochóngyīngshàngáoxiáng
    qīngrénzàixiāojièbiāobiāo
    èrmáochóngqiáoshàngxiāoyáo
    qīngrénzàizhóujièdàodào
    zuǒxuányòuchōuzhōngjūnzuòhǎo

注释

(1)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所率的清邑士兵,清为郑国一邑,也有说为卫国邑名,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西。

(2)彭:郑国地名,坐落在黄河之滨。

(3)驷(sì)介:四匹披甲战马共驾一车。介即是甲胄。旁旁:同“彭彭”,形容马匹雄壮有力,或指马奔腾之态。

(4)二矛:指酋矛和夷矛,分别插于战车两侧。重(chóng)英:以朱红色羽毛装饰的矛,两矛并立车上,羽毛重叠相映。重,意为重叠。英,即矛上的缨饰。

(5)翱(áo)翔:形容士兵在战场上的自由遨游之态。

(6)消:黄河边的郑国地名。

(7)镳(biāo)镳:形容士兵的英勇威武之姿。

(8)乔:此处借指“鷮(jiāo)”,为长尾野鸡之羽,用作矛上的装饰。

(9)逍遥:形容士兵们无事闲逛,驾着战车四处游逛之态。

(10)轴:黄河边上的又一郑国地名。

(11)陶陶:形容士兵和乐融融的样子,也有解为马匹疾驰的声音。

(12)左旋右抽:指战车上的御者左旋辔头,勇士于车右拔刀出击。旋即为转车,抽为拔刀动作。

(13)中军:军中的代称,也有解为古三军中的中军主帅。作好:意为整装待发,与“翱翔”、“逍遥”等词类似,表示士兵的武艺高强,也有解读为做足表面功夫,装腔作势以震慑敌人。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扎在彭地,四匹战马身披铠甲威风凛凛,手持装饰着重重缨络的长矛,在黄河边闲庭漫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四匹战马身披铠甲强壮勇猛。手持装饰着野鸡毛的长矛,在黄河边逍遥自在地行动。
清邑的军队驻扎在轴地,四匹战马身披铠甲疾驰不休。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手拔刀,军中仿佛准备好随时应战。

赏析

这是一首犀利且深刻的讽刺诗歌。诗人以醒目的视角,将他怀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再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诗人的眼中,由高克领导的军队,马匹身披铁环,显得楚楚动人;战车上矛枪如森林,让人不敢轻易忽视。然而,清邑的士兵并未充实内力、备战可能突发的外敌入侵,反倒在河面上自由游玩,把武器当作玩具。身为将领的高克也未过于尽职,只是将修炼武术当作消遣的手段。讽刺的对象不只局限于高克,诗人还深深地指责了郑文公的无能和不作为。

有关于讽刺的矛头为何最后转向郑文公的原因,古代一位学者的分析颇为精辟:“皇帝一人拥有治理国家的权利,决定生死,一切皆由他掌握。如果高克以无能之身害国,他完全可以对其施行极刑。即使他的罪行尚未完全显露,也可以选择将他排斥出去。如果出于对他才能的怜惜,可以用礼来规范他的行为。但怎么可以将军权交给他,任其在边境游荡,对其的困境无动于衷呢!《春秋》中有'郑弃其师'的记载,责备之意已然颇深。”(引自朱熹《诗集传》胡氏语)。总的来说,在肩负了对抗外敌的重任之际,郑文公因个人厌恶高克而做出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到河边驻防的决定,实在是犯了一个大错误。

全诗共分三章,描绘了清邑士兵在黄河边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的情景。乍一看,好像是在赞美他们,描绘了他们的战马怎样健壮,如何迅疾奔驰;战车挂装的矛是如何壮丽;军队的士兵和将领,武艺是如何精湛。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在河上散漫游玩。每章的最后一句如同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揭示其真实面貌,其讽刺的手法细腻而含蓄。就章法而言,三个章节的结构和词汇变化不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在用词及结构上有所差异。诗人运用反复的咏叹技巧,使诗歌更具有气势和震撼力,进一步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