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墙有茨

  • qiángyǒusǎo
    zhōnggòuzhīyándào
    suǒdàoyánzhīchǒu
    qiángyǒuxiāng
    zhōnggòuzhīyánxiáng
    suǒxiángyánzhīcháng
    qiángyǒushù
    zhōnggòuzhīyán
    suǒyánzhī

注释

(1)鄘(yōng):指的是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汲县北部,一个古代周朝的诸侯国。

(2)茨(cí):是蒺藜的别称,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果实上有尖锐的刺。

(3)埽(sǎo):同“扫”,指清扫。

(4)中冓(gòu):这是古代用来指代皇宫内部或者是宫廷中不堪入目的事情的词语。

(5)道:表述,表达。

(6)所: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相当于“若”字,如果,假如。

(7)襄:这个字的意思是清理,除掉。

(8)详:此处的详字被用作“扬”的意思,意为传播,宣扬。

(9)束:这个字的本意是捆绑,但在这里,它被用来表示彻底打扫,清理干净的意思。

(10)读: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宣传,传扬。

译文

墙壁上蔓生着密密麻麻的蒺藜,无论怎么打扫都无法根除。深宫里那些不为人知的私语,真的是难以启齿。如果非要将其公之于众,恐怕那些尖锐的话语会令人难以承受。
墙壁上蔓生着密密麻麻的蒺藜,无论怎样都无法彻底铲除。宫中秘谈的淫乱之事,无法被详细描绘。如果真的要详细描述,那将会是一个冗长而复杂的故事。
墙壁上蔓生着密密麻麻的蒺藜,无法将它们捆绑带走。在宫中私下交换的话语,实在不宜向外人透露。如果这些话一旦传播出去,那无疑是一种极大的羞辱。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独特且有力的手法,来批评和抨击那些不按妇女语境来行事的女性。此处的主要目标是宣姜,她因为与自己的继子展露深深的魅力,被人们谴责。诗开头,墙映着盛开的蒺藜,象征着齐妃和卫公子的秘密关系,人民对此反感,他们认为这种行为破坏了国家的稳定,是对公众尊严的侮辱。

此诗三节展开,主题声情并茂,以韵律和意境的深化,大胆揭示齐宫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荒唐事。诗中的每一句话,更像是一个针对这种行为的连续打击,反复描绘了它对国家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恶果。诗歌以细腻的境象塑造和戏谑的语调揭示了宫廷丑事,并警告公众注意。

诗中的三个概念,“不可埽”、“不可襄”、“不可束”,同样是对墙头蒺藜的记述,表面看来,它们在说这种事态即将失控,无法掌握。但策略性地,它们实际上在讨论卫公子和皇后的私人关系,如何变得无耻又狂放,似乎不再在人们的批评之中。

这件事的丑恶、骇人听闻的程度,已经不只是周围最直接的人们谈论的焦点了,人们在猜测,这件丑闻已经知道的人越来越多,热议也越升越燃。此外,人们对这种恶行的情绪也在经历着从愤望、强烈抗议到深深的耻辱的转变。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让我们体会到,一个国家淫乱丑闻的恶果是如何波及到国家的命脉。

诗手法娴熟,运用并锻炼了一种脱俗的批判方式,造型生动,让人喟叹。首两句开场,采用起兴的写法,使人们明白,如此变质的事情是无法掩藏的。接着,诗人采取了故弄玄虚的手法,无论揭示出多么严重的事情,总是“不可道”。但对于这是何种事态,诗人并未明说,只是含蓄地流露出几分嘲弄,使人们对其产生好奇和想像。

这首诗精妙在对三个关键词“丑”、“长”、“辱”的运用,它们都刚柔并济地来叙说。事实上,这件事皆人皆知,诗人无需赘述。诗人选择言外之意,把未尽之言讲清楚,尽管挖苦,却充满幽默,让人觉得比直说还有趣味。全篇采用口语,包括十二个“也”字,这让诗歌读起来更为自然流畅。整篇诗的格局十分有序,每段都以“也”字作韵,形成了一种韵脚上的变化,该技巧在《诗经》中罕见。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