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河广

  • shuíwèiguǎng广wěihángzhī
    shuíwèisòngyuǎnwàngzhī
    shuíwèiguǎng广zēngróngdāo
    shuíwèisòngyuǎnzēngchóngzhāo

注释

(1)河:这里指的是黄河。

(2)苇:这里谈论的不是普通的芦苇,而是指那些被巧妙编织成小船的芦苇。"杭"则指的是航行,即这些由芦苇制成的小船在水面上行进的动作。

(3)跂(qǐ):在古语中,这个词与“企”同义,意思是踮起脚尖。予:这里可以理解为“而”,也有人认为是“我”的意思。

(4)曾:这里的意思是“乃”或者“竟”。刀通“舠(dāo)”,指的是小船。曾不容刀,意味着黄河水位很低,竟然连一只小船都无法容纳,从而强调了黄河某些时期的浅水状态。。

(5)崇朝(zhāo):这是“终朝”的意思,指的是从日出到吃饭的时间,用来形容时间的短暂。

译文

谁说黄河宽广无垠?一片轻盈的苇筏航行。谁说宋国遥不可及?踮起脚尖风景尽收眼底。
谁说黄河宽广无垠?它并非无法容纳一叶小舟。谁说宋国遥不可及?一个早晨便能抵达。

赏析

本诗通过精炼的八句,完美描绘了一位渴望归乡却又难以实现的流浪者的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他的迫切心情。这一切,都离不开众多修辞手法的卓越运用。

以设问和夸张手法为首的诗篇,起笔便从对黄河的惊奇质问开始:“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如此问法看似可笑,背后却暗藏主人公对黄河壮美景色的独特解读。发源于“昆仑”的巨大河流在古人的眼中是如此壮观,而主人公面对这条大河,却断然回答“一苇杭之”。他的想法超越寻常,他要用一支苇筏横越这奔腾不息的巨河,这种意念之大胆,通过“一苇”之夸张显得尤为惊人。

主角对黄河产生“一苇杭之”的奇特设想,也是因为心中怀有深深的归乡之情。“谁谓宋远?跂予望之”正恰恰证明了这一点,主人公越过远隔之河,盼望着故乡宋国,思乡之情激发出的想像力更加迫切。实际上,黄河之宽广再次被否定,而这并非无知之举,反而深深触动了读者的情感,让人认同他的“一苇越河”般的勇气。

再次提及“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时,这种夸大叙述已经不再引发吃惊或笑诟,反倒让人感叹主人公的豪情与刚毅。这个“奇迹”是情感在推动,是对现实的极度超越。紧接着,主人公在想象中越过了黄河,已在他所向往的故乡品尝早餐,满面笑容。

使本诗成为独树一帜之作的,是其以突如其来的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复来抒发主角对乡情的热望。他的强烈情感以及独特的想象力缩小了客观的空间距离,他将小小的黄河用一支苇筏跨越。这种借由超常设想,将河广降为河狭,无疑是人类思乡情绪的深刻刻画,为之动容者将始终在。

诗人不仅善用设问和夸张的技法增强表达力,还巧妙联系排比和重复的形式来歌颂。他频频用反复的质问与回答来揭示主人公思归困难的内心困苦,尽管让人易于理解,但未言之意却更加深远。这段“无声胜有声”的表达,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引发更多的疑问和深思。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