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采蘋

  • cǎipín??nánjiànzhībīn
    cǎizǎo??hánglǎo
    chéngzhī??wéikuāng
    xiāngzhī??wéi
    diànzhī??zōngshìyǒuxià
    shuíshīzhī??yǒuzhāi

注释

(1)于以:意为“在何处”。蘋(pín),又称四叶菜或田字草,是蘋科的多年生蕨类植物,生长在浅水中,可食用。

(2)藻:属于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同样可食用。另有一说称之为水豆。

(3)行(xíng)潦(lǎo):指的是沟中的积水。其中,“行”代表水沟,“潦”则代表路上的流水或积水。《毛传》有云:“行潦,流潦也。”

(4)筥(jǔ):形状为圆形的筐。与方形的筐相对,圆形的筐称为“筥”。

(5)湘:用于祭祀的牛羊等烹煮的食材。《毛传》解释道:“亨也。”,“亨”通“烹”。

(6)錡(qí):三足锅。釜(fǔ):无足锅。二者均为煮饭之器具。

(7)奠:放置。

(8)宗室:通常指宗庙或祠堂。《毛传》有言:“大宗之庙也。”其中,“大宗”指的是大夫的始祖。牖(yǒu),窗户。

(9)尸:在祭祀中主持的人,古人会用人来充当神的角色,这个人就被称为“尸”。《毛传》有载:“尸,主。齐,敬。季,少也。”

(10)有:作为句首助词,无实际意义。齐(zhāi),同“斋”,美好而恭敬。季:少、小,排行最后的。

译文

在哪里采摘青青的蘋草?在那南边山涧的水滨。
又在哪里采集水藻?在那沟渠中的流水边。
用何物来盛放这些水藻?用方形的筐和圆形的筥。
又如何来烹煮这些食物?用三足的锜和无足的釜。
放置祭品在何处最合适?在宗庙的窗下明亮处。
谁来主持这次的祭祀?有位恭敬虔诚的少女。

赏析

此诗用详细的描绘揭示了少女婚前的祭祀准备情况,通过记录祭品、祭具、祭祀地点、祭祀人员等元素,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古代的纪录告诉我们,贵族女子在出嫁前,需要在族庙中祭祀祖先,并学习婚后的礼节。为了这个重要场合,奴隶们必须为他们的主人采购祭品、修整祭祀器具、准备祭坛,他们日夜奔忙,疲于奔命。此诗正体现了这种忙碌的一幕。诗的结构严谨,分为三段,每段四句。首段采用问答形式,明确指出采集蘋果和藻类的地点,次段还是用问答方式,指明了存放和烹饪祭品的器具,最后的一段还是问答节奏,确定了祭祀地点和主祭者。

诗人借用了“上供神吃,心到佛知”的谚语来传达出,即使看起来普通的祭品和复杂的礼节,也是人们寄托希望的方式,因此与祭祀相关的所有活动都极尽虔诚、庄重。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言:“『只要心诚,再小的祭品和再简陋的祭祀设备,上供给神灵,都足堪骄傲。”诗人倾力而作,耐心而细致,对祭品、祭具、祭地、祭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井然有序的叙述,使得平淡无味的劳动过程也变得栩栩如生。

对于这首诗的艺术吸引力,主要来源于其充满韵律的问答体。对于整首诗篇的主要构造元素,即五个“于以”,在快节奏和郑重其事的氛围下,五个“于以”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但连绵不断的运用下,他们仿佛在舞动,诗篇的最后“谁其尸之,有齐季女”,巧妙而美妙地结束,彷佛云遮月背后,又展示出季女优雅的形象给读者。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