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采蘩

  • cǎifánzhǎozhǐ
    yòngzhīgōnghóuzhīshì
    cǎifánjiànzhīzhōng
    yòngzhīgōnghóuzhīgōng
    zhītóngtóngzàigōng
    zhīyánhuánguī

注释

(1)于以:何往之辞,即往哪里去。另一种解释是语助词。蘩(fán):即白蒿,生长在沼泽中,叶子像嫩艾,茎有红有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作祭祀之物。

(2)沼:指湿地或沼泽。沚(zhǐ):《说文》解释为“小渚曰沚”,在这里指的是水中的小块陆地。

(3)事:此处指的是祭祀活动。

(4)涧:指山间的小溪流。

(5)宫:原意为大型房屋,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6)被(bì):通“髲”,表示首饰,由他人之发编制而成,相当于现在的假发。也有解释为此处表示施加,《尚书·尧典》中有“施加允恭克让,光被四表”之句。僮(tóng)僮:形容首饰华丽,也有解释为未成年的仆人或奴婢,《说文》中解释为“僮,未冠也”。

(7)夙:表示早晨。公:此处指公庙。

(8)祁(qí)祁:形容首饰众多华丽,也有解释为舒缓的样子,此处用为众多之意。

(9)薄:此处表示减少。归:指回到寝室。

译文

哪里可以采摘白蘩?在沼泽和小洲之间。采来白蘩用在何处?公侯家祭祀要用到它。
哪里可以采摘白蘩?在山涧中的溪水边。采来白蘩用在何处?公侯宫祭祀要用到它。
妇人假发高又松,早晚忙碌在宫中。妇人发饰多又密,侍奉结束回家去。

赏析

该诗以"采蘩的人"为主角,历史上给予了众多的解读。《毛诗序》中所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认为这是贵族妇女亲自歌颂,是对其完成"奉祭祀"职责的赞扬与溢美之词。然朱熹《诗集传》则予以修正,明确其主角为"家人",以家人的口吻赞美诸侯夫人。但把刻苦耐劳,日夜针砭“采蘩”、“夙夜在公”的形象划定为贵族妇女,于诗意来讲较为生硬。

实际上,古代贵族妇女确实肩负着主管祭祀的职责,但她们并不直接执行采摘、煮洗这些劳动。在《周礼·春官宗伯》中,记载“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宫中的她们负责祭祀活动的所有相关工作。而在此诗中,主人公的语言口吻和场景描绘,都让人联想到这些供殿内服役的女宫之类。因此,理解这首诗为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才真正合符人情事理。

诗的开篇,描述了这些正在"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在湿地、山间辛勤劳作,采集了足够的白蒿后,便匆匆忙忙地送到"公侯之宫"。诗采取了简洁明了的问答形式,疾快的问题和回答,深深揭示了采蘩女们事重如山的忙碌,仿佛是在短暂的相逢交叉中,倒转出淡然的回答。每一次回答,女宫人的身影早已消失无踪;每一次追问,那对"公侯之事"的回答已经失去了音跡。这构建了诗的首章氛围。在此基础上,第二章又进行了重复描述,意图更深刻地揭示他们的忙碌和无暇,仿佛可以从中读出女宫人来来往往的快速身影,感受到他们从湿地、山间走来,又急速头往“公侯之宫”的匆匆脚步的气氛。

然后,诗接着跳跃到第三章,它从忙于野野采摘,一转而至忙于宗庙祭祀。而这些女宫人,在祭祀的前三日就得在宫中夜宿,以完成洗涤祭器、煮熟粿等杂项活动。由于她们是为祭祀准备,自然需要打扮整齐,戴上闪亮的发饰。然而,这如此的"夙夜在公"的辛勤工作,却让她们显得疲惫不堪。诗在这里取巧而精妙,不进行冗长铺陈,仅仅通过她们发饰从"僮僮"(亮闪闪的)到"祁祁"(松散的)的变化,便刻画出了女宫人劳累到无暇自我关照的画面。

因此,将这首《采蘩》视为贵族妇女的自嘲或家人赞美夫人之作,都显得牵强附会。诗中的主角,实际上应是那忙碌而辛勤的女宫人。“简洁的问答,流露出她们为贵族祭祀的辛苦;发饰的变化,记述着她们夙夜在公的凄凉。尽管古代的祭祀活动原本是为了让鬼神降福于贵族,但对卑微的女宫人来说,除了付出艰辛的劳作,她们并有幸福可言。

还有种观点认为,这实际是一首记录封建王公贵族强迫贫民服劳役的山歌,是奴仆们在闲暇之余所唱。问答的第一、二章都在探询采蘩的地点与目的,而第三章则记录了奴仆们的不满和抱怨,因王公贵族的每一次祭祀活动,都让奴仆们身心疲惫,哪怕是年幼的侍童都未能躲过。而这种不满和无奈,在最后一句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

整部诗就如同一幅画卷,以三段叠咏的方式,展现了采蘩者的演变。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无疑受到了原始山歌的深重影响,使整首诗山野味浓,充满了原生态的风情。从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面貌,理解那些深处底层的艰辛与不易。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