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鹤鸣

  • míngjiǔgāoshēngwén
    qiánzàiyuānhuòzàizhǔ
    shuòzhīyuányuányǒushùtánxiàwéituò
    shānzhīshíwéicuò
    míngjiǔgāoshēngwéntiān
    zàizhǔhuòqiánzàiyuān
    zhīyuányuányǒushùtánxiàwéi
    shānzhīshígōng

注释

(1)九皋:皋:沼泽地。九是一个虚数,用来形容沼泽地的数量众多。

(2)渊:这里指的是深水或者潭。

(3)渚:在水中的小洲,此处应该是指水滩。

(4)爰(yuán):这里的意思是“于是”。檀(tán):古代的书籍中提到檀木的种类很多,没有固定的指代。通常指的是豆科的黄檀或者紫檀。

(5)萚(tuò):指的是酸枣等类型的灌木。也有说法认为“萚”指的是枯落的树枝和叶子。

(6)“它山”二句:利用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打磨和雕琢器物。错在此处的意思是砺石,用来打磨玉器。

(7)榖(gǔ):是一种树木,也叫楮树。这种树的树皮可以用来作为造纸的原料。

(8)攻玉:指的是将玉石打磨和雕琢成器具。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两块玉石相互磨擦是无法成器的,需要用石头来磨,这样才能将玉石打磨成器具。”

译文

仙鹤在沼泽上发出悠扬清亮的鸣叫声,声音穿透四野直达云霄。鱼儿潜藏在深邃的潭水中,偶尔也会浮出水面。这座园林真是个快乐的地方,高大的檀树投下浓郁的树荫,还有枣树在下边。远方的山上蕴藏着美丽的玉石,可以细细打磨制玉器。
仙鹤在沼泽上发出悠扬清亮的鸣叫声,唳鸣之声穿透天际。鱼儿栖息在浅浅的渚滩上,偶尔又会潜入深渊之中。这座园林真是个快乐的地方,高大的檀树投下浓郁的树荫,树下生长有楮树。远方的山脉之间藏玉石,精心雕琢精美绝伦的玉器。

赏析

本诗语境宏阔,跨越两章,每章均由九句构成,奇妙的是,虽然两章分别描绘,却同样运用了四个比喻,并将语言艺术手法做了精细的调和,只是押韵略有区别。关于诗的主题,学者们分歧颇大。《毛诗序》认为其目的在于“诲(周)宣王”,而郑笺则补充道:“诲,即教导,意为教导宣王选拔贤能之士。”王先谦所著《诗三家义集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并证实与《毛诗》的理解一致。然而到宋朝朱熹的《诗集传》,主题思考上出现了变化:“此诗之作,尽管不明来源,但肯定是一首鼓励人们行善的佳作。”现代学者程俊英则在他的《诗经译注》中,结合毛、郑的旧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认为此诗实则是“一首借用喻意表达吸引人才服务国家的主持的诗,也可称之为‘招隐诗’。”这种解读在当下更易为人民所理解。

首先,谈谈朱熹的解释。他的解读方法是对第一章进行分析:“鹤鸣于九皋,其音闻于野,意指诚实的声望无法隐藏;鱼虽深潜于渊,但又游至渚标,说明理性的所在并无定论;檀树虽挺拔于园,然其下却是萚叶,意味着应当善待善人同时警醒恶人;他山石虽然只是普通的石头,但可以经过打磨成为器物,告诫人们即使讨厌也要意识到其优点。”朱熹的解读归纳了诗的四个比喻,将其归纳为四种理念:即诚实、理性、善对与恶。并且他以此为依据,辩证的延伸为普遍的真理。虽然朱熹的解读用发展和多角度来看待问题,但是他却是用他的程朱理学来解说诗,这从他解读第二章时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诗集传》在解释第二章结句时引用了程子的解释:“玉之温润为天下之美;石之粗且硬赖为天下之恶。然而,两块玉相磨却不能成器,须用石磨玉,方有成器之可能。这就像君子与小人之间的互动,令君子提升警觉,加强防备,由此诞生义理,成就道理。”程子的解读与朱熹的解读惊人的一致,都是延伸其含义。依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字面意思,即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于磨制玉器,现在我们常常引用此句为例子。然而,这是否为此诗的真正含义?这一点上却显得非常难下定论。

再谈谈程俊英对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认为:“诗中以鹤比喻隐居的贤人;鱼在深渊或在渚,代表贤人或者隐居、或者出仕,园代表花园,即国家。;檀树代表贤人,枯萎的树枝象征小人。他山之石指的是别国的贤人。毛传解释‘榖’为恶木,代表小人。”他以“招隐诗”为主题出发,将诗中的每个比喻都与人事进行了关联,虽然看起来有些牵强附会,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方式。

实际上,如果放下理论的束缚,纯粹以诗歌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也未尝不可将其视为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辽阔的野地中,诗人听到了鹤鸣之声,那声音震动了四周,飞快的上升至云霄;然后,他看到鱼儿或潜入深渊,或跃上水面。再看看园林,高大的檀树下,堆着一层落叶。在近旁还有一座山峰,山峰上的奇石可以用来打磨玉器。诗人的思绪从听觉转向视觉,再转向心中的感触与思考,形成了一条清晰的意脉,贯穿了整首诗。这首诗的结构紧凑,呈现出了一副诗人漫步在荒野中的美好画面。这幅画面色彩丰富,声音悠扬,充满了情感与画面,它深邃的诗意使人恍如穿越到了古代,激发起人们对古人生活的无限遐想。这样的读诗方式,让读者能够深深的被诗的艺术魅力惊艳,从而激发出无限的阅读兴趣。若是过分深究诗的含义,恐怕会给人带来高不可攀的感觉。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