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七月

  • yuèliúhuǒjiǔyuèshòu
    zhīèrzhīliè
    suì
    sānzhīzhīzhǐ
    tóngnántiánjùnzhì
    yuèliúhuǒjiǔyuèshòu
    chūnzàiyángyǒumíngcānggēng
    zhíkuāngzūnwēihángyuánqiúróusāng
    chūnchíchícǎifán
    xīnshāngbēidàigōngtóngguī
    yuèliúhuǒyuèhuánwěi
    cányuètiáosāngqiāngyuǎnyángsāng
    yuèmíngjuéyuèzài
    zàixuánzàihuángzhūkǒngyángwèigōngcháng
    yuèxiùyāoyuèmíngtiáo
    yuèhuòshíyuèyǔntuò
    zhīwéigōngqiú
    èrzhītóngzàizuǎngōng
    yánzōngxiànjiāngōng
    yuèzhōngdòngliùyuèshāzhèn
    yuèzàiyuèzài
    jiǔyuèzàishíyuèshuàichuángxià
    qióngzhìxūnshǔsāixiàngjìn
    jiēyuēwéigǎisuìshìchǔ
    liùyuèshíyuèpēngkuíshūyuèzǎoshíyuèhuòdào
    wéichūnjiǔjièméishòu寿
    yuèshíguāyuèduànjiǔyuèshūcǎixīnchūnóng
    jiǔyuèzhùchǎngshíyuèjià
    shǔtóngshūmài
    jiēnóng
    jiàtóngshàngzhígōnggōng
    zhòuěrmáoxiāoěrsuǒtáo
    chéngshǐbǎi
    èrzhīzáobīngchōngchōngsānzhīlíngyīn
    zhīzǎoxiàngāojiǔ
    jiǔyuèshuāngshíyuècháng
    péngjiǔxiǎngyuēshāgāoyánggōngtáng
    chēnggōngwànshòu寿jiāng

注释

(1)七月流火:每年农历五月黄昏,大火星(古读huǐ)位于正南方高空,随后向西偏移,称为“流”。

(2)授衣:九月开始裁制冬衣,女工负责此项工作。

(3)一之日:指十月后的第一个月,后续月份以此类推,源于豳历纪日法。觱发(bì bō):形容大风呼啸声。

(4)栗烈:形容严寒,也作“凛冽”。

(5)褐:粗糙的布衣。

(6)于:为,此处指修理耕田器具耒耜。

(7)趾:脚,“举趾”指下田耕作。

(8)馌(yè):送食物到田间。亩:田埂,高处为亩,低处为畎。南北走向的田埂称“南亩”。

(9)田畯(jùn):管理农事的官员。

(10)春日载阳:二月开始温暖。

(11)仓庚:黄莺的别称。

(12)懿(yì):深邃。

(13)微行:田间小径。

(14)爰(yuán):曰,语助词。柔桑:新长的桑叶。

(15)迟迟:形容白昼时间延长。

(16)蘩(fán):白蒿,用于祭祀或养蚕。祁祁:形容众多。

(17)公子:贵族之子。殆及公子同归:担心被公子强行带回家。也有说法是担心被陪嫁至女公子家。

(18)萑(huán)苇:芦苇,八月可收割制箔。

(19)蚕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条桑:修剪桑枝。

(20)斨(qiāng):方孔斧。

(21)远扬:指过于高扬的枝条需要修剪。

(22)猗(yǐ):通“掎”,牵引以采桑叶的方法。女桑:小型的桑树。

(23)鵙(jú):伯劳鸟。

(24)玄黄:丝麻制品的染色,玄为黑中带红,黄为麻的本色。

(25)朱阳:红色鲜明,形容染色效果好。

(26)葽(yāo):远志草的名字,当其结实时称为秀葽。

(27)蜩(tiáo):蝉的别称。

(28)陨萚(tuò):落叶纷纷的样子。

(29)貉:通“祃”,指狩猎前的祭祀仪式。于貉:进行狩猎演习和准备活动。《郑笺》解释为猎取貉皮制裘的过程。

(30)同:聚集众人进行狩猎活动。

(31)缵(zuǎn):继续的意思,指持续进行狩猎活动以练武。

(32)豵(zòng):一岁小猪,这里用来代表比较小的兽。私其豵:言小兽归猎者私有。

(33)豜(jiān):三岁的猪,代表大兽。大兽献给公家。

(34)斯螽(zhōng):虫名,蝗类,即蚱蜢、蚂蚱。旧说斯螽以两股相切发声,“动股”言其发出鸣声。

(35)莎鸡:昆虫名,后者是纺织娘类,振羽:形容其发声方式。

(36)穹窒:清扫室内角落以熏鼠的活动。窒指堵塞鼠洞。

(37)向:朝北的窗户。墐:用泥涂抹。贫家门扇用柴竹编成,涂泥使它不通风。

(38)曰:《汉书》引作“聿”,语词。改岁:是说旧年将尽,新年快到。

(39)郁薁:旧年将尽新年将至时,郁李和野葡萄都成熟了。曰在《汉书》中作“聿”。郁:植物名,唐棣之类。树高五六尺,果实像李子,赤色。薁(yù):植物名,果实大如桂圆。一说为野葡萄。

(40)菽(shū)麦:豆的总称。

(41)剥(pū)枣:剥是打谷的动作。

(42)春酒:冬天酿酒经春始成,叫做“春酒”。枣和稻都是酿酒的原料。

(43)介:祈求。眉寿:长寿,人老眉间有豪毛,叫秀眉,所以长寿称眉寿。

(44)壶:葫芦。

(45)叔:拾。苴(jū):秋麻之籽,可以吃。

(46)樗(chū):木名,臭椿。薪樗:言采樗木为薪。

(47)场:是打谷的场地。圃:是菜园。春夏做菜园的地方秋冬就做成场地,所以场圃连成一词。

(48)纳:收进谷仓。稼:古读如“故”。禾稼:谷类通称。

(49)重:即“种”,是先种后熟的谷。穋(lù):即稑(lù),稑是后种先熟的谷。

(50)禾麻菽麦:这句的“禾”是专指一种谷,即今之小米。

(51)功:事。宫功:指建筑宫室,或指室内的事。

(52)索:动词,指制绳。綯(táo):绳。索綯:是说打绳子。上两句言白天取茅草,夜晚打绳子。

(53)亟:急。乘屋:盖屋。茅和绳都是盖屋需用的东西。以上三句言宫功完毕后,急忙修理自己的屋子。因为播谷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得不急。

(54)冲冲:凿冰之声。

(55)凌:是聚集的水。阴:指藏冰之处。

(56)蚤:读为“爪”,取。这句是说取冰。

(57)献羔祭韭(jiǔ):这句是说用羔羊和韭菜祭祖。《礼记·月令》说仲春献羔开冰,四之日正是仲春。

(58)肃霜:犹“肃爽”,双声连语。这句是说九月天高气爽。

(59)涤场:清扫场地。这句是说十月农事完全结束,将场地打扫干净。一说“涤场”即“涤荡”,“十月涤荡”是说到了十月草木摇落无余。

(60)朋酒:两樽酒。这句连下句是说年终燕乐。

(61)跻(jī):登。公堂:或指公共场所,不一定是国君的朝堂。

(62)称:举。兕(sì)觥(gōng):角爵。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

(63)万:大。无疆:无穷。以上三句言升堂举觞,祝君长寿。

译文

七月烈日如火渐渐西落。九月妇女们忙着缝制寒衣。十一月的北风呼啸而来,十二月寒气刺骨袭人。没有好的粗布衣裳遮体,该如何度过这难熬的残冬腊月?正月开始修理锄犁,二月正是耕种的好时节。男人们带着妻儿一同劳作,晌午把饭送到村南头。田间官吏享酒食。
七月烈日如火渐渐西落,九月妇女们忙着缝制寒衣。三月阳春柔和而温暖,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姑娘们挽着深竹筐,沿着蜿蜒的小径象前走,伸手采摘片片嫩桑叶。春天的日子渐渐拉长,采摘白蒿的人越来越多。姑娘们却难掩内心的忧伤,害怕自己随贵人远嫁他乡。
七月烈日如火渐渐西落,八月的芦苇已经成熟待割。三月修剪整理桑树枝条,锋利的斧头刀鋸在手中挥舞。砍除高枝和长条,轻轻采摘细枝嫩桑。七月伯劳鸟声声啼叫,八月搓捻麻线绳纺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夺目。献给贵人做成华丽的衣裳。
四月远志草结出籽实。五月知了声声鸣不休。八月是忙碌收获季节的馈赠,十月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十一月追寻着貉与狐狸的踪迹,猎取狐狸细腻的皮毛,为贵人制作温暖的皮袄。十二月猎人们集结,交流打猎经验和技巧。捕获的小猪成为自己的美食,猎得的大猪献给公候。
五月蚱蜢弹腿鸣叫,六月纺织娘振翅飞舞。七月蟋蟀在郊野间鸣唱,八月在屋檐下唱不休。九月悄然躲进门口,十月更是钻进了温暖的床下。人们忙着堵塞鼠洞、熏赶老鼠,封好北窗门缝。感叹我可怜的妻儿,岁末将至新年来临,迁入陋舍抵严寒。
六月里品尝李子和葡萄,七月烹饪葵菜和大豆。八月红枣成熟齐打枣,十月金黄的稻谷等收获。收获的新米新谷酿春酒,祝愿主人福禄长寿。七月瓜果飘香尽享用,八月葫芦成熟等采摘。九月拾起秋麻子,多采苦菜多砍柴,农夫心安理得过日子。
九月修筑打谷场,十月庄稼成熟收入仓。黍稷早稻和晚稻,粟麻大豆加小麦。感叹农夫真辛劳,庄稼活儿收拾完,又要为官家筑建宫室。白天郊外割茅草,夜里赶制绳索忙不停。只为尽快修好房屋,开春更多农活等着做。
十二月里凿冰声声响,正月冰窖中储存。二月初春要祭祀,献上韭菜和羊羔为祭品。九月里寒霜初降预示冬来临,十月里清扫打谷场。两槽美酒招待宾客,宰杀羊羔品美味佳肴。登上主人庙堂宾客们,举杯共饮敬祝主人,齐贺寿比南山福寿无疆。

赏析

《国风·豳风·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描述后稷和先公的教化,展现王业的艰辛”;而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则认为这首诗是“周公因应管蔡之乱而作”,两者时间相差甚远,似乎难以确凿。《汉书·地理志》记载:“昔日后稷封于斄,公刘定居豳地,太王迁至岐山,文王建都于酆,武王治于镐,其民依然保留先王的遗风,热衷于农桑,勤于本业,因此《豳风》详尽地描述了农桑衣食的根本。”据此,这首诗应创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定居豳地之时。

豳地位于今天的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在公刘时代,周的先民仍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生动地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涵盖了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诗的作者很可能是部落中的一员,因而口吻亲切,视角精准,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所言:“鸟语虫鸣,草木荣枯,恍若《月令》;妇孺入室,茅草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仿若《五行志》;养老慈幼,堂上举杯,仿佛庠序之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宛如国家典制书。其中又仿佛蕴含了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诗中无所不包,堪称天下至文!”诗中描绘了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及宴飨,描写详尽,“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以后的陶、谢、王、孟、韦、柳等田园诗,都未能达到这种境界”(引自同上)。这一评价基本上反映了诗中的实际情况。

诗从七月开始,以农事活动的顺序,逐月展开一个个画面。值得注意的是,诗中采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即现今的农历,又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对应的是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在《经学通论》中说:“此诗所言之月皆为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为周正,改其名而未改其实。”戴震在《毛郑诗考证》中也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以农历十一月为岁首),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为理解此诗的时间顺序提供了重要依据。

首章以鸟瞰之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立刻将读者带入那个艰辛苦涩的年代,也为后续各章奠定了基调,并提示了总纲。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第二至五章,终前段之意;第六至八章,终后段之意。”这种结构安排极其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的是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务。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提到九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进入寒冬,农夫们连粗布衣衫都没有一件,如何度过年关,便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然而,春天一到,他们便修整农具下田耕作,妇孺则在田头送饭,田官见他们如此卖力,不禁面露喜色。民间诗人用粗线条勾勒的一个框架,将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呈现在读者面前。随后各章则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更为细致的刻画。

诗的第二、三章情绪逐渐高昂,色调愈加鲜明。春光明媚,照耀田野,黄莺婉转啼鸣。妇女们背着竹筐,结伴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尽管她们的劳动似乎充满乐趣,但心中依然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田唆至喜”,只是轻轻一点,触碰到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这里则慢慢展开。“公子”,论者多认为是豳公之子。豳公拥有大量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有与之“同归”的特权。这一情境让人联想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尽管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的规律有时会出现某些相似之处。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忧心于失去人身自由;她们的灵巧和智慧,也使她们担心劳动果实为他人所占有:“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她们织出的五颜六色的丝绸,皆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这又让读者想起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第四、五两章从“衣之始”一线发展而来,却又有所变化。“秀葽”、“鸣蜩”,带有起兴之意,下文主要描述狩猎。他们猎获的狐狸,要“为公子裘”;猎获的大猪,要献给豳公,自己只能留下小的来吃。这里再次描绘了当时的阶级关系。第五章着重描写昆虫以反映季节的变化,从蟋蟀依人写到寒冬将至,笔墨精细,声色俱佳,充满诗意。《诗集传》说:“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动股,始跃而以股鸣也。振羽,能飞而以翅鸣也。”咏物之作如此细腻,令人惊叹。“穹窒熏鼠”以下四句,描写农家打扫室内,准备过冬,在结构上“亦以终首章前段御寒之意”。

第六、七、八章,承“食之始”一线而来,犹如一组连续的电影镜头,展现了农家朴素而安详的生活:六、七月里他们“食郁(郁李)及薁”、“亨(烹)葵(葵菜)及菽(豆子)”。七、八月里,他们打枣子,割葫芦。十月里收下稻谷,酿制春酒,给老人祝寿。然而粮食刚刚进仓,又得为贵族营建房屋,与上文所描述的自家居室的破烂形成鲜明对比。“筑场圃”、“纳禾稼”写一年农事的最终完成。正如《诗集传》引吕氏所言:“此章(第七章)终始农事,以极忧勤艰难之意。”

到了最后一章,即第八章,诗人用较为愉悦的笔调描绘了这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一般论者认为农夫如此辛苦,上层又有田官督促、公子剥削,年终时不可能有条件或资格“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但实际上,社会是复杂的,即便在中期封建社会,农民在年终时也会相互邀饮,如宋代秦观在《田居四首》中所述:“田家重农隙,翁妪相邀迓。班坐酾酒醪,一行三四谢。”陆游《游山西村》诗也言:“莫笑田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七月》所描绘的上古社会西周村落生活,农闲时举酒庆贺,是合乎情理的事。

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叙事诗较为稀少。这首诗却以叙事为主,叙事中融入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画面生动,诗意浓郁。通过诗中人物娓娓道来的叙述,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景、生活图景和人物面貌,以及农夫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这首诗正是采用赋体,“敷陈其事”、“随物赋形”,展现了生活的真实。读者细细吟诵其中任何一章,都会感受到这种真实。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的奴隶创作的诗歌。尽管由于诗篇较长,年代久远,可能存在某些错简,但整体次序仍然清晰可辨。

全诗由八章组成,每章十一句,大致按季节顺序描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诗歌按时序叙事,仿佛是一首农历诗,类似于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由于其内容反映了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地,因此应被视作反对剥削和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严寒的冬季写到春耕的开始。七月火星降行,八月时妇女们开始制作冬衣,以备御寒。十一月寒风刺骨,北风呼啸,十二月寒风凛冽,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而这些奴隶们却没有御寒的衣物,真不知如何过冬。好不容易熬过严冬,正月里开始修理农具。二月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汉们在田里干活,妇孺则送饭到田头。看着他们如此辛勤,奴隶主派来的田官甚是满意。

第二章描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春天到来,天气转暖,黄莺儿欢快地歌唱。妇女们背着深筐,沿着桑间小路采摘嫩桑叶。春日漫长,妇女们辛勤劳作,收获颇丰。然而,她们突然悲伤,因为看到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怕被掳去遭受凌辱。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的蛮横。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指出这是为贵族制作衣裳。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头,砍去伸展的枝条,然后采摘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鸣叫,仿佛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开始纺织。她们染出的纺织品五彩缤纷,有黑红色、黄色,最亮的是朱红色。可惜这些都不是给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做衣裳。

第四章描写农事完成后,奴隶们仍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远志结子,五月蝉鸣。八月作物开始收成,十月落叶纷纷。十一月开始射猎,取狐貉皮为公子做冬衣。十二月声势更壮,集合众人继续田猎。猎物中,小兽归奴隶,大兽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奴隶们年末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五月蝗虫动股,六月纺织娘振羽。蟋蟀从野外入屋檐,再到室内,最后藏身床下,鸣声渐近,天愈发寒冷。此时堵好屋内空隙,以烟熏鼠,把它赶出屋外;封住北窗,用泥涂门缝,以防寒风。感叹我们和妻儿农忙时露宿场上,冬日寒冷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需从事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七月采摘瓜类,八月收取葫芦,九月拾芝麻,皆交给统治者。农奴们不够吃,只能煮些苦菜充饥。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需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修好打粮场,十月纳粮入仓。不论是先熟还是后熟作物,皆需送进贵族仓库。收完庄稼后,就为贵族修理住宅。白天割茅草,晚上用其搓绳。等到把贵族住宅修好,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时节。

第八章写一年辛劳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入冰窖供来年夏天消暑。农事已毕,打谷场清扫干净,便大杀羔羊,举办酒宴,还需举杯登上公堂,高呼祝寿。

《七月》这首长诗,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图景。男女奴隶们全年无休的劳动,成果却被贵族掠夺殆尽。读着这哀歌般的诗篇,仿佛看到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向人们倾诉着自己的生活境遇,述说着血泪斑斑的历史。他详尽地倾诉着自己和邻居们年复一年繁重劳动、苦难的生活,虽不敢强烈表达愤懑,但在倾诉中夹杂着怨叹和悲哀,以生动事实揭露奴隶主的罪恶和残酷。这些奴隶虽暂时因奴隶主的淫威而麻木,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如火山般爆发出积压的愤懑。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完全用铺叙的手法写成。

全篇围绕“苦”字,以季节为序,从年初写到年终,从种田养蚕到打猎凿冰,反映了一年四季多层次的劳动和艰辛。字词凄切清苦,仿佛在低吟一部沉重的历史。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诗中虽诉苦,却也表现了清醒的阶级意识。“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献豣于公”,“上入执宫功”等,展现了奴隶们对贵族不劳而食、蛮横霸道的疑惑和暗恨。在表现阶级压迫时,诗篇还采用对比描写,以昭示不平等:奴隶们辛勤劳作,而“田畯至喜”,苦与乐的对比;奴隶无衣无褐,却在为“公子裳”,“为公子裘”,冷与暖的对比;“言私其豵,献豣于公”,少与多的对比等,这种描写有意识地揭示了阶级压迫的不平等。另外,诗篇善于抓住各种物候特征,表现节令演变,使全诗充满自然风光和强烈的乡土气息。特别是第五章:“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通过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生动地表现了季节变迁。虽无“寒”字,却让人感受天气一天天变冷,寒气逼人。这种手法在《七月》中普遍应用,如“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以风声愈演愈烈显示寒冷季节的来临,形象生动。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