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无衣

  • yuētóngpáo
    wángxīngshīxiūmáotóngchóu
    yuētóng
    wángxīngshīxiūmáoxiézuò
    yuētóngcháng
    wángxīngshīxiūjiǎbīngxiéxíng

注释

(1)袍:这里指的是长袍,相当于现在的斗篷。

(2)王:在这里特指秦国的君主,也有人认为是指周朝的皇帝。于:语助词,无实际意义。兴师:发动军队、起兵。

(3)同仇:意为共同对抗敌人。

(4)泽:通“襗”,指的是内衣,类似于现在的汗衫。

(5)作:起来。

(6)裳:这里指的是下装,具体是指战斗时穿的裙子。

(7)甲兵:是铠甲和武器的统称。

(8)行:前往。

译文

谁说我们没有衣物穿?我们同披战袍赴战场。君王下令出征,修整好自己的戈矛,只为与你同仇敌忾共御外敌。
谁说我们没有衣物穿?我们同穿汗衫。君王挥师征战,修整好自己的矛戟,并肩携手赴战场。
谁说我们没有衣物穿?我们同穿战裙英姿飒爽。君王排兵布阵上战场,修缮好甲胄与刀兵,并肩杀敌捍荣耀。

赏析

这首诗洋溢着豪情壮志和刚毅坚韧的情感,可以被视为一首热血狂歌。全篇喷涌出秦国人民保家卫国,同仇敌忾的情怀,这正是源于秦人爱国主义激情的深沉表达。其豪迈矫健的风格,恰如秦人激烈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秦国,历史上曾坐落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地区。这里拥有茂密的森林和深厚的土壤,孕育出了高尚的民风和重信义的族人。历代文献中提及秦地士民崇尚勇猛,好学戎马,这诗尽显秦地人民尚武精神。在国家危亡关键时刻,他们以大公无私的精神,毫不犹豫的响应国家动员,决心与周王室并肩作战,以身相许,为国赴死,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此诗的功能在于颂扬,主题着重在美好之处,于是它对于秦军士卒有着巨大的鼓励和激励作用。其实,根据《左传》的记载,当年秦国也曾被这首诗激发,发动了一次决战,成功地打败了侵犯者。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当秦王誓师出征的时刻,这首诗如同一篇誓师表和动员令。

秦地人民传统上力求胜负,这在诗中表现为勇往直前的精神。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会被诗中燃烧的热情和激昂的英雄主义情感所感染,让人被其深深吸引。产生这种艺术效果的,一方面是因为每章开头都采用了对话形式的表达,语气激昂,表达愤怒;另一方面,富有动感的语言表达在心理上激发了人们的征战欲望,使得读者仿佛能感觉到战士们是如何开展战斗的。

该诗共分三章,构造举世公认的技巧就是结构的复沓。每章的句子与字数几乎保持一致,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机械复制,而是不断推进。比如第一章的结尾表达了公共的敌人是谁;第二章的结尾表示战争已经开始,这才算是真正的动手;第三章则表达了士兵们正在赴前线参战。根据乐曲的要求,诗的形式必须采用重点复沓的办法,因此它与舞蹈的节奏起伏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而贯穿全篇的激情,则带来了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使得整首诗如同一首催人奋进的歌曲。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