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南山

  • nánshāncuīcuīxióngsuísuí
    dàoyǒudàngziyóuguī
    yuēguīzhǐyòuhuái怀zhǐ
    liǎngguānruíshuāngzhǐ
    dàoyǒudàngyōngzhǐ
    yuēyōngzhǐyòucóngzhǐ
    zhīhéngzòng
    zhīgào
    yuēgàozhǐyòuzhǐ
    xīnzhīfěi
    zhīfěiméi
    yuēzhǐyòuzhǐ

注释

(1)南山:位于古齐国的一座山,也被称为牛山。这里的“崔崔”形容山峰高耸、雄伟壮观。

(2)绥绥(suí):形容走路缓慢温柔的样子,如同在优雅地徐行,或者是在寻找理想的伴侣的态度。

(3)有荡:即荡荡,形容地势平坦开阔。

(4)齐子:指的是齐国的女性,此例指的是齐襄公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文中“由归”表示即将离开自己的家乡出嫁他乡。

(5)止:在这里作为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6)曷(hé):用来提问“怎么”或“为什么”;“怀”表示怀念或思念。也有解释为是对方前来的意思。

(7)屦(jù):由麻线或葛线编织成的单层底鞋。五两:五,通“伍”,并排;两:成对,也就是一双鞋。

(8)緌(ruí):指帽带两侧垂下的部分。帽带通常由丝绳制成,一左一右各有一根,平时垂于耳边,必要时可以系于下巴上。

(9)庸:在此处指的是使用、利用,指文姜嫁给了鲁桓公。

(10)从:意为跟随或者陪伴。

(11)蓺(yì):即艺,这里指的是种植、栽培。

(12)衡从:“衡”和“从”在这里是南北和东西的异体字。衡指东西方向,从指南北方向。亩是指田间的土垅,也就是田埂。

(13)取:通“娶”,指男性迎娶女性为妻。

(14)告:有解释为向祖庙报告。

(15)鞠(jū):意为尽心尽力,放任而无所保留。

(16)析薪:分割木材来作柴火,即砍柴。

(17)匪:通“非”,表示否定;克:能够、成功。

(18)极:达到或者到达。另有解释为恣意放纵、无拘无束。

译文

南山山势高峻,雄狐悠然独步其间。鲁国道路宽广而平坦,齐国女出嫁经此路。既已身为鲁君之妻,为何还要思念?
葛布麻鞋成双对地摆放,冠帽上的结带成双对。寓意着美好的姻缘。鲁国道路宽广而平坦,齐国女出嫁由此往。既已身为鲁君之妻,为何还要追从?
应当如何种植麻草?纵横耕耘每一寸土地。娶妻又应当如何呢?先禀告父母。既已禀告过父母,又怎能放纵她违背礼法?
劈柴应当如何?没有锋利的斧头不行。娶妻应当如何?没有媒人又怎能成就好姻缘?既已经缔结姻缘,为何还让她放纵无束?

赏析

作品在一开始便以一只雄狐的艳羡画面揭开了序幕,这是为了象征齐襄公对文姜的焦切的渴望。通过描绘南山以及穿梭其中的雄狐,作者精细地绘制出一幅高远而深韵的画卷:青山秀就,树林郁郁蓊鬱,而焦急的雄狐在其中奔走寻找,其尖锐的嘶鸣声此起彼伏。作者巧妙地采用这一背景,使诗的内涵得以深化,并让齐襄公的内心想象得以全部勾勒出来,以展示其丑陋的模样。最后一节通过反问的形式进行了嘲讽:“她已经嫁人,却为何还无法忘怀过去的恋情?”这问题不仅指向文姜,更是对齐襄公的质疑和责难,深意浓厚。

第二章仍旧以前一章的事情为主题,只是在诗的表达手法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在控诸齐襄公和文姜的不道德行为时,作者选用一对平常的事物——鞋带,来暗示人们都有自己的配偶,这种表达方式隐蔽且极具讽刺性。 信息含义明晰,实则隐晦,使讽刺成效更佳,而又不易被人察觉。后半部分与第一章相似,情感更强烈,令人震撼。

第三、四章的角度转换为对鲁桓公的观点。作者巧妙地使用“兴”的笔法,从种植麻和砍伐木头这些平常的劳动活动中寻找启示,来阐述婚姻必须遵循父母的决定、媒妁言之规定。再深入一步,通过反映鲁桓公无法控制文姜的现实情况,揭示他已经取了文姜为妻,然而却任由她回家厮混,表现出自己的无能和软弱,而文姜的无视礼仪的行为也尽在作者的描绘之中。

这首诗的风格,与《诗经》十五国风的多数作品一样,都是由大众共同创作的民歌。这些作品的特点在于,除了少数语词略有变动,每章的基本用词和句型都极其相似,尤其是每章最后两句,语法和语气完全一致,只有一两个字的改变,而它们的含义亦是相似或接近。这就为人们重复吟诵提供了便利,方便记忆,象理简洁且直观,典型的民歌式作品。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男女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封建礼教,这种观念在两三千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