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nqiángyuēnánfāngzhīqiángběifāngzhīqiángérqiángkuānróujiàobàodàonánfāngzhīqiángjūnzhīrènjīnéryànběifāngzhīqiángérqiángzhězhījūnérliúqiángzāijiáozhōngérqiángzāijiáoguóyǒudàobiànyānqiángzāijiáoguódàozhìbiànqiángzāijiáo

注释

(1)子路:他本名叫仲由,是孔子的弟子。

(2)抑:选择性连词,意思是“还是”;而:代词,指的是你;与:这是个表示疑问语气的词。

(3)报:这里的“报”指的是报复。

(4)无道:指行为举止蛮横无理的人。

(5)居:意为处于某种状态或者持有某种观点。

(6)衽:原意指卧席,这里用作动词。

(7)金:这里指铁制的武器。革:指皮革制成的防具。金革:指刀枪甲盾等各种武器。

(8)死而不厌:愿意战斗到死,厌:指憎恨,嫌弃。

(9)和而不流:是指性格温和却不随波逐流。流:意为漂泊,流浪。

(10)矫:形容坚强的样子。

(11)不变塞:指在困苦时期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塞:指情况困难,境况艰苦。

译文

子路问及怎样才算强者。
孔子回答说:“是南方的强者,还是北方的强者?或者你说的强者是谁呢?”
宽大、柔和地教人不去报复无理的人,这是南方的强者,斯人我们称为君子。
用金制的兵器和皮革制成的甲盾武装自己,至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者,这样的人才是强者。
所以说,君子内心宽和却不随波逐流,彰显出坚强之气;处于中立的地位而又不偏倚任何一方,彰显出强大之气;国家有道时,他坚定不移地坚守着身份,彰显出强大之气;国家无道时,他至死都不改变志向,彰显出强大之气。

赏析

这段论述源自孔子对学生子路的回答,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教诲极为深远。孔子在讨论强者的表现时,巧妙地区分了南方人与北方人之强,然而他并未将这两者孤立看待。相反,他提出了“和强”与“矫强”这两种独特的理解方式,并深刻指出,真正的君子应当恰到好处地融合这两种强,既不过于刚硬,也不过于柔弱,而是在刚柔并济中展现出真正的力量。

孔子首先描绘了“南方之强”的特质,他赞美这种包容、慈爱、不与邪恶争斗的品性,并将其视为君子的内在修养。这一描述不仅彰显了儒家所倡导的人道主义情怀,更突显了内心坚韧不拔的重要性。相较于“南方之强”,孔子笔下的“北方之强”则呈现出一种武装自我、不屈不挠直至生命尽头的坚毅形象。尽管这两种“强”在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但孔子并未对任何一方持有偏见或全盘否定。相反,他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通过“强者居之”的训诫,传达出一种全面而均衡的强者理念。

孔子的这段深刻论述揭示了强者的多元面貌。强者既能坚守原则、保持独立,展现出至死不渝的坚定品质;又能以宽容和柔韧的心态去教化他人,面对生死无畏无惧。这些,都是强者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孔子在此并非主张对各种社会价值观的妥协,而是强调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他看重的是心灵的强大,而非物质的富有或外在的权势。

在称颂强者的同时,孔子也不忘对君子提出殷切期望。他认为,君子应当具备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坚定不移、至死不渝的特质。这些品质不仅彰显了儒家对于内心修养和道德实践的重视,更折射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蓝图:在这样的社会中,既有南方之强所体现的仁慈与包容,也有北方之强所展现的坚韧与不屈。这样的君子,这样的社会,才是孔子所向往和追求的。

总的来说,孔子凭借其独到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不仅揭示了社会中丰富多彩的强者风貌,更传达了他对“君子”品质的执着追求。这一思想成果不仅彰显了孔子作为卓越思想家的非凡气质,也为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和塑造强者形象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孔子的智慧跨越千年,仍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追寻真正的强大与高尚。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