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前言·第三册
呕吐膈气
生姜半夏汤(《元戎》)止呕吐,开胃消食。
半夏(咀)生姜(切片。各三钱)
上量水多少,煎至七分服。
姜橘汤(《活人》)治呕哕,手足逆。
橘皮(去白)生姜(切片。各三钱)
水一盅,煎七分。
橘皮半夏汤(《元戎》)治积气痰痞,不下饮食,呕吐不止。
陈皮(去白)半夏(各二两)生姜(一两半)
上咀,水五盅,煎至二大盅,去滓,分三服,食后临卧服。
水煮金花丸(见痰饮。)紫沉丸(见呕吐。)
半夏生姜大黄汤治反胃。
半夏(二两)生姜(一两半)大黄(二两)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再服。
第三册
呕吐
大半夏汤(仲景)治胃反呕吐。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
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三升,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二陈汤(见痰饮。)
理中汤(见霍乱。)
治中汤即理中汤加陈皮、青皮等分。
丁香吴茱萸汤(东垣)治呕吐哕,胃寒所致。
吴茱萸草豆蔻人参苍术黄芩(各一钱)升麻(七分)当归(一钱半)柴胡半夏茯苓干姜丁香甘草(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热服。忌冷物。
藿香安胃散(东垣)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钱半)丁香人参(各二钱)橘红(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一盏,去渣凉服,食前,和渣服亦可。
铁刷汤(见恶寒。)
温中汤即理中汤加丁香。
红豆丸(《宝鉴》)治诸呕逆膈气,反胃吐食。
丁香胡椒砂仁红豆(各二十一粒)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煨熟,去面细嚼,白汤下,空心日三服。
小柴胡汤(见往来寒。)
猪苓散(仲景)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上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吴茱萸汤(见伤寒吐。)
半夏泻心汤(见痞。)
丁香透膈汤五膈宽中汤(俱见胃反。)
枳南汤(见咽喉。)
导痰汤(见痰饮。)
新法半夏汤(《和剂》)治脾胃气弱。痰饮不散,呕逆酸水,腹肋胀痞,头旋恶心,不思饮食。
缩砂仁神曲(炒)陈皮(去白)草果仁(各一两)白豆蔻仁丁香(各半两)大半夏(四两,汤洗七次,切作两片,白矾末一两,沸汤浸一昼夜,洗去矾,俟干,一片切作两片,姜汁浸一昼夜,隔汤炖,焙干为末,姜汁拌成饼,炙黄用)甘草(二两,半生半炙)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先用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入炒盐汤,不拘时点服。
挝脾汤(《和剂》)
麻油(四两)良姜(十五两)茴香(炒,七两半)甘草(十一两七钱)
上炒盐一斤,同药炒,为细末。每服一钱,不拘时,白汤点服。
灵砂丹(《和剂》)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最能镇坠,升降阴阳,和五脏,助元气。
水银(一斤)硫黄(四两)
上二味,用新铫内炒成砂子,入水火鼎炼,为末,糯米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枣汤、米饮、井花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增至五七丸。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
养正丹(见气。)
半硫丸(见大便闭。)
竹茹汤(《本事》)治胃热呕干葛半夏(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一半,各三钱)甘草(二钱)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盅,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槐花散(《良方》)大凡吐多是膈热,热且生痰,此药能化胃膈热涎,有殊效。
皂角(去皮,烧烟绝)白矾(熬沸定)槐花(炒黄黑色)甘草(炙)
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
枇杷叶饮(《本事》)止呕哕,和中利膈。
枇杷叶(去毛,二钱)人参半夏(各一钱)茯苓(五钱)茅根(二两)生姜(七片)
水煎,去渣,入槟榔末五分,和匀服。
〔漏气〕麦门冬汤(《三因》)治漏气。因上焦伤风,开其腠理,上焦之气悍滑疾,遇开即出,经气失道,邪气内着,故有是证。
麦门冬(去心)生芦根竹茹白术(各五两)甘草(炙)茯苓(各二两)人参陈皮葳蕤(各三两)
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陈米一撮,煎七分,去滓热服。
〔走哺〕人参汤(《三因》)治走哺。盖下焦气起于胃下口,别入回肠,注于膀胱,并与胃传糟粕,而下大肠。今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实热之所为也。
人参黄芩知母葳蕤茯苓(各三钱)芦根竹茹白术栀子仁陈皮(各半两)
石膏(,一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吐食〕桔梗汤(《家珍》)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
桔梗白术(各一两半)半夏曲(二两)陈皮(去白)枳实(炒)白茯苓浓朴(各一两,姜制炒)
上粗末,每服一两,水一盏,煎至七分,取清温服。
木香散木香槟榔(各等分)
上为细末,前药调服。
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
荆黄汤(《保命》)治证同桔梗汤。
荆芥(一两)人参(五钱)甘草(二钱半)大黄(二钱)
上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调槟榔散二钱,空心服。
槟榔散槟榔(二钱)木香(一钱半)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同煎药下。亦用水浸蒸饼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服。
紫沉丸(《洁古》)治中焦吐食,由食积与寒气相格,故吐而疼。
砂仁半夏曲(各三钱)乌梅(去核)丁香槟榔(各二钱)沉香杏仁(去皮尖)白术木香(各一钱)陈皮(五钱)白豆蔻巴豆霜(各五分,另研)
上为细末,入巴豆霜令匀,醋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愈则止。
小儿另丸。一法,反胃吐食,用橘皮一个,浸少时去白,裹生姜一块,面裹纸封,烧令熟,去外面,煎汤下紫沉丸一百丸,一日二服,后大便通,至不吐则止,此主寒积气。(《病机》有代赭石,肉果,无白术。)
大黄甘草汤(《金匮》)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花丸(洁古)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胜于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虚,宜治风安胃。
半夏(汤洗,一两)槟榔(二钱)雄黄(一钱半)
上细末,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小儿另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以吐止为度。
青镇丸治呕吐脉弦,头痛而有汗。
柴胡(一两)黄芩(七钱半)甘草人参(各五钱)半夏(三钱,洗)青黛(二钱半)
上细末,姜汁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
茯苓泽泻汤(《金匮》)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四两)白术(三两)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干呕〕陈皮汤(《金匮》)
陈皮(四两)生姜(半斤)
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恶心〕生姜半夏汤(《金匮》)
半夏(半升)生姜(一斤)
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纳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茯苓半夏汤(《拔粹》)
炒曲(三钱)大麦(半两,炒黄)陈皮天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