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成》·卷四

肿满证治

经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大,身尽肿,皮浓,按之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又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水病下为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夫肿满之证,悉由脾胃之虚也。脾土喜燥而恶湿。因中气素弱,脾虚无火,故水湿得以乘之,而脾愈不运,则乳食凝而不化,停积于中,而肿满作焉。治肿者,当以脾胃为本,而以浮肿为标,斯庶几矣。若以消伐克削为能事,未有不致危殆者。

治肿当分上下,经曰:面肿者风,足肿者湿。凡肿自下而起者,皆因于风,其治在肺,宜发散之,参苏饮合五皮汤。肿自下而起者,因于肾虚水泛,或因于脾气受湿,宜渗利之。故仲景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

一身尽肿者,或胎禀不足,卒冒风寒,或因疟痢脾虚,皆能作肿。轻者胃苓丸,重者加味胃苓丸,当与末条参考。

凡小儿之肿在表者,头痛身热,此风寒在表。宜微汗之,五苓散少加麻黄、葛根、苏叶、杏仁以发之。若身无热,五苓散加肉桂,膀胱气化,小便利而肿消矣。

阳水肿,身热,大便秘,小便赤涩,烦躁口渴,以五皮汤作煎,送沆瀣丹微下之;阴水肿,身不热,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调,平胃散加白茯苓、草果、木香、藿香。

凡肿证先起于腹,而散于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不可治。

若小儿元气本虚,复遇大病之后,而浑身浮肿,四肢冷,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滑泄,不思饮食。此阴寒之极,脾胃将绝,治肿之方俱不可用,惟以四君子汤加青化桂、炮姜、砂仁、白蔻,以救其脾胃,斯可矣。昧者但见其肿,不知元气之竭绝,而犹消导利水,复以舟车、禹功暨大戟、芫花、甘遂劫夺之者。此杀人之事,慎之戒之!

卷四肿满证治入方

参苏饮

方见卷三咳嗽门。

五皮汤

方见卷二伤湿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

胃苓丸

方见卷二伤湿门。

加味胃苓丸

即胃苓丸本方加后药。

头面肿初起,略加麻黄;作喘加桑白皮、杏仁;小便黄赤加木通;身肿加五加皮;腹胀加砂仁、白蔻、丁香、枳壳;脚冷不温加附子、上青桂、防己。

平胃散

方见卷三疟疾门。

加味四君子汤

治脾败胃伤,阴寒作肿,多服自消。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一钱)白云苓(一钱五分)上青桂(八分)黑炮姜(一钱)西砂仁(一钱)白豆蔻(一钱)公丁香(三分)炙甘草(五分)大枣三枚,水煎,半饥温服,以愈为度。

卷四肿满证治水肿简便方

凡小儿患肿,切须忌盐,盐助水邪,服之愈甚,必待肿消之后,以盐过,少少用之。治水肿从脚起入腹则难治,用红饭豆五升,水煮极熟,取汤四五升,温浸两膝之下,冷则重暖;若已入腹,以红豆煮汤,日日服之亦消,盖红豆之功,专于行湿利小便故也。

治脚肿,掘杉木根切断,而内色红者为油杉,方可用,若切开白色者,不堪。以红根切碎,煎浓汤,将肿脚先熏后洗,一二次自消。又方,以红糟一大碗,加入生姜、生葱,三味同煎汤,先熏后洗。

又治头面手足俱肿,用苦葶苈一两,隔纸炒熟,研细末,以大红枣蒸过,去复选肉,和前末,杵匀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七粒,白汤下,日三服,五七日则小便多,肿自消也。忌咸酸生冷。

伤寒伤湿肿,以羌活切片,莱菔子二味等分,同炒香取起,拣去莱菔不用,只以羌活为末。每服一钱,初日一服,二日二服,三日三服,效。

肿证气喘,男妇大小,肿因积得,既取积而肿再作,小便不利。若再用利药,性寒而小便愈不通矣,医者至此束手。盖中下二焦气不升降,为阴寒痞隔,水遂凝而不通。用熟附子三钱、生姜二钱、沉香三分,同煎浓汤,冷服;大人附子一两、生姜六钱、沉香磨浓汁,以附姜汤对服。不拘服数,以愈为度。

身面浮肿,坐卧不得,取向东桑枝烧灰淋汁,煮红豆数升,每饥即食之,不得别饮汤水。

水肿本于脾虚不能制水,水积妄行而为肿,当以参、术补脾为主,使脾气实,则能健运而水自行,切不可下。

卷四胀满证治

经曰:足太阴虚则鼓胀。又曰:胃中寒则胀满。又曰:浊气在上,则生胀。

夫胀满者,腹胀气满也。由于脾肺气虚,不能健运,所以作胀也。有虚胀、实胀、热胀、寒胀。大抵虚胀、冷胀,十之七八;实胀、热胀,十之二三。盖实热之证,人所易见,或因伤食,或因伤寒入里,所以易知而易治;虚冷之证,由中气虚衰,脾气不化而胀,所以难见而难医。若以虚冷之胀,而误以为实热之胀治之,其变不可胜言矣。

虚胀者,或因吐泻之后,或因服药攻下太过,致成腹胀者。宜温中调气,浓朴温中汤。若虚而兼寒者,加附、桂。

实胀者,腹中原有食积,或饮食过饱,固结于中。外证则胃口、胸前高胀,身热口渴,倦卧不语,腹痛微喘,目闭不开,俨然虚极之象。小儿此证最多而难识。昧者不为详审,见其四肢不举,目闭不开,误以为慢惊,而用宁神导痰之药,千中千死,无一活者。不知大实有羸状,即此是也。急宜下之,集成沆瀣丹、集成三仙丹同服。

热胀者,或伤寒热邪入里,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浑身壮热,面赤烦躁,集成沆瀣丹。

寒胀者,由中气素寒,冷滞郁结,无身热口渴,面唇青,手足厥冷,气喘腹胀。先以塌气丸消之,后以异功散调其脾胃。

凡遍身疮疥,因淋洗涂搽,逼毒归内而腹胀者,轻则荆防败毒散升散之,重则集成沆瀣丹微利之。疮出胀消者吉,疮不出者凶。

经谓脏寒生胀满。盖脾为阴中之至阴,因脾湿有余,无阳不能施化。如土之久于雨水,则为泥矣,岂能生育万物?必待和风暖日,湿去阳生,自然生长也。凡此宜以辛热之药运用之,可也。

经谓下之则胀已,此以湿热饮食有余,脾胃素实,形体气质壮实者言之也。若脾虚内寒,而气不能运精微以成胀者,只宜以甘温补脾为主,少佐辛热以行壅滞之气,庶使脾土健旺,胀满营运,斯可愈矣。此经之所谓“塞因塞用”,从治之法耳。医者不察乎此,惟执“下之胀已”,急于获效,病者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暂快一时,则真气愈伤,胀满愈甚,去死不远矣。

诸家治胀治肿,但知行气利水,克削并行,辄用猛剂下之。此速死之道。不知脾气虚极,而肿而胀,愈下愈虚,惟劫目前之快,而阴损真元,祸不旋踵,后贤幸加意焉。

卷四胀满证治入方

浓朴温中汤

治胃寒心腹胀。

紫浓朴(一钱五分)真广皮(一钱)黑姜炭(一钱)白云苓(一钱)草蔻仁(五分)南木香(五分)炙甘草(五分)虚兼寒者,加熟附子五分、青化桂五分。生姜三片。

塌气丸

治寒气郁结,肚腹虚胀。

胡椒仁(一两)全蝎尾(五钱,拣去钩子,洗净,炒干)上以胡椒略去皮,取净一两,炒过,和蝎尾研末,面糊丸极小。每服一二钱,陈皮汤送下。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二胎疾门。

集成三仙丹

方见卷二类搐门。

异功散

方见卷二伤食门。

荆防败毒散

治疮疥毒瓦斯内陷,肚腹作肿。

荆芥穗北防风净连翘陈枳壳绿升麻南薄荷川羌活川独活粉干葛川木通金银花片黄芩正川芎黑栀仁炙甘草(以上每味各一钱)上身肿,加葱三茎;下体肿,加灯芯十茎,水煎服。

卷四胀满证治腹胀简便方

治气胀、水胀,用羯鸡粪干者一升,炒焦黄色,出火毒,研细末,以百沸汤三升淋汁,每服一盏,调木香、槟榔末各五分。此中满蛊毒胀有一无二之方也。

治食胀、气胀,用萝卜子一两,研细末,水调滤汁,用砂仁一两,以萝卜子汁浸一宿,炒干,又浸又炒,共七次,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

卷四黄胆证治

经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又曰: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疽。夫黄疸之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尽之。予谓黄之大要,亦惟有二:曰阳黄,曰阴黄。而寒热虚实,总括二者之中,无余义矣。

一、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则所谓湿热证也。其证必身热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便热痛,或大便秘结,其脉实而有力。此证不拘外感风湿,内伤食饮,皆能致之。但察儿之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茵陈五苓散最稳,胃苓汤加茵陈亦佳;若大便秘结热甚者,集成沆瀣丹。

一、阴黄证,全非湿热,而总由气血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或因大病之后,或脾胃久亏,故脾土之色自现于外。其证喜静恶动,喜暗畏明,神思困倦,言语轻微,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此皆阳虚之候,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胃,终无复元之理。且此证最多,而昧者不察,遂云黄胆同是湿热,而用茵陈、栀子清火利水,则无有不随药而毙者。如四君子、五君煎、温胃饮,是其宜也。

凡小儿脾胃素弱,常有积滞,面色多带黄白,不可消积,惟以集成肥儿丸多服。使脾胃健,食自消,灌溉脏腑,流行荣卫,自然五色修明,何黄之有?小儿黄病,昧者一概呼为湿热,无非除湿利水,清热退黄,除此之外,无别法矣。岂知湿热发黄者少,脾虚发黄者多。盖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治此者,无非暂去湿热,茵陈五苓散亦佳;黄稍退,即速健脾,不得屡用消耗,而谓有是病用是药也。

若面目俱黄而带虚浮,唇白舌淡,口不渴,身不热,夜无烦热,小便不涩,不可认为湿热而分利之,速救脾胃。四君子六君是其宜也。

凡服分利之药,黄久不退,以致口淡心慌,四肢软弱,憎寒发热,小便带浊,皆为虚甚。宜四君子煎送八味地黄丸,不可再行分利,以致脾败肾绝而死矣。

卷四黄胆证治入方

茵陈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湿门。

胃苓汤加茵陈

方见卷二伤湿门。此加茵陈一钱。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五君煎

治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而兼湿者。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二钱)白云苓(二钱)炮姜炭(一钱)炙甘草(一钱)水一盅半,煎服。

温胃饮

治中寒呕吐,吞酸泄泻,不思饮食。

官拣参(一钱)漂白术(二钱)白扁豆(一钱)广陈皮(五分)炮姜炭(一钱)大当归(一钱)炙甘草(六分)水一盅,煎七分服。

集成肥儿丸

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消,肌肤瘦削。如多服能令儿肥。此丸久经效验,比诸家肥儿丸功独甚。

建莲肉(二两四钱,去心皮,炒)西砂仁(六钱,酒炒)漂白术(一两,土炒)官拣参(一钱,切片,焙干)京楂肉(四钱,炒)杭白芍(四钱,酒炒)广陈皮(四钱,酒炒)法半夏(四钱,炒)白云苓(一两,乳汁蒸晒)真雅连(二钱,姜制)苡仁米(六钱,炒)六神曲(六钱,炒)炙甘草(二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米饮化下。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八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保产门。

卷四黄胆证治黄胆简便方

小儿急黄,以丝瓜连皮带子,火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米汤下。连进数服愈。小儿黄如金色,因积滞凝于脾家,以糯稻草煎浓汤饮之,数次效。

治小儿黄胆如金,取山间薏苡仁根,洗极净,煎汤,服之自愈。

治湿热发黄,用生姜半斤、茵陈半斤,同捣烂,以布包之,时时周身擦之,其黄自退。

卷四腹痛证治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凡病心腹痛者,有上中下三焦之别。上焦者痛在膈上,此即胃脘痛也;中焦者在中脘,脾胃间病也;下焦痛在脐下,肝肾病也。然有虚实之分,不可不辨。辨之之法,但察其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久病者多虚,暴病者多实;得食稍减者为虚,胀满畏食者为实;痛徐而缓,莫得其处者为虚,痛剧而坚,一定不移者为实。虚实既确,则治有准则。

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有冷有热,有虫痛,有食积,辨证无讹,而施治必效。

挟冷痛者,面色或青或白,冷甚者,面色暗淡,唇口爪甲皆青。此脾气虚寒之极,轻者当归散,重者烧脾散,有吐泻者,保童丸。

挟热痛者,面赤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宜四顺清凉散加青皮、枳壳;大便秘者,木香槟榔丸;大便调者,芍药甘草汤。

食积痛者,口中气温,面黄唇白,目无精光,或白睛多,多眠恶食,大便酸臭。宜三棱丸,甚者消积丸,下后六君子汤调之。

虫痛者,面白唇红,六脉洪大,心腹疼痛,口中涎沫及清水出,腹内结聚成团,摸之梗起一条。小儿脾胃虚者,最多此证。宜乌梅丸。

凡腹痛喜手按及热熨者,为虚为寒,速宜温补;如手不可按者为实,速宜下之。

卷四腹痛证治入方

当归散

治腹痛有寒无热。

大当归(一钱五分)南木香(五分)青化桂(一钱)大拣参(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温服。

烧脾散

治伤生冷果菜,停积中焦,心脾冷痛。

黑炮姜(一钱)紫浓朴(一钱)草蔻仁(五分)西砂仁(一钱)六神曲(一钱)老麦芽(一钱)真广皮(一钱)高良姜(五分)炙甘草(一钱)或丸,或散,或水煎,俱可。

保童丸

因伤风冷,食积肚疼,泄泻呕恶。

官拣参(切片,焙干)漂白术(土炒)紫浓朴(姜炒)正广皮(酒炒)白云苓(炒)结猪苓(焙)宣泽泻(炒)藿香叶(焙)公丁香(捣)法半夏(焙)白干姜(炒)青化桂(去粗)白蔻仁(炒)杭青皮(醋炒)肉豆蔻(煨)南木香(屑)炙甘草(各等分)共焙燥为细末,神曲糊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米饮化下。

四顺清凉散

治挟热腹痛,面赤壮热,四肢烦,手足心热。

杭白芍(二钱)白当归(一钱)锦庄黄(一钱)炙甘草(五分)净水煎滚,热服。

芍药甘草汤

此方无论寒热虚实,一切腹痛,服之神效。

白芍药(一根,重三钱)粉甘草(一根,重二钱)上二味俱要整的,用纸七重包之,水湿慢火煨熟,取起,杵烂煎汤服。寒月,略加肉桂数分更妙。

三棱丸

治食积胃脘痛、心腹痛、小腹痛、癖痛、虫痛。

京三棱(煨)蓬莪术(煨)半夏曲(焙)小枳实(麸炒)正川连(姜炒)吴茱萸(泡)正广皮(酒炒)杭青皮(醋炒)南木香(屑)尖槟榔(炒)川浓朴(姜制)川楝肉(炒)小茴香(酒炒)共为末,神曲糊丸。量儿大小加减,米饮调服。

木香槟榔丸

方见卷三食积门。

乌梅丸

治胃冷,虫痛攻心,呕吐,四肢冷。

官拣参川黄柏北细辛青化桂川熟附(以上各六钱)川黄连(五钱)正花椒大当归黑姜炭(以上各四钱)肥乌梅(三十个,蒸,去核,收净肉,捣烂)共为细末,酒蒸乌梅肉捣膏和药,少加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水送,每日二三服,以十分之一,水煎服亦可。

卷四腹痛证治腹痛简便方

治一切胃痛胸痛腹痛腰痛,疼如锥刺,不可忍者,花椒不拘多少,研为细末,和少面粉,醋和成饼,贴于痛处,上铺艾绒,用火灸之,疼立止。

一切腹痛,不问虚实寒热皆效。用小麦杆烧灰,地上出火毒,将布包之,滚水淋汁,一服立止。

一切疼痛,或寒或热,或积食,或积血,证莫能辨,药不能施,有起死回生之妙。用生姜一斤,捣烂,略挤去汁,入锅内炒热,用布分作二包,先以一包熨痛处,冷即换热者,勿令间断。如姜已干,略加前汁拌之,又炒又熨,痛止乃已。

凡小儿腹痛,摸其肚有一块梗起者,虫痛也,不须用药,惟令大人以手擦揉其块处,久久搓之,半日许,其虫将死,皆从大便而出,痛立止。

小儿腹痛,啼哭不止。用南木香、明乳香、黑没药俱去油各五分,水煎温服。

小儿胎寒腹痛,啼哭吐乳,大便青色,身出冷汗。用姜黄一钱,南木香、乳香、没药俱去油各三钱,共为细末,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姜汤调下。

小儿盘肠气痛,月内之儿多有之。其证腹内如蛙声,啼哭不止者是也。盖寒热不和,脏气不行。用栀仁五钱、附子三钱,同炒极枯,取起,拣去附子不用,单取栀仁,加入白芷一钱为末。每服五分,小茴香汤下。

小儿腹痛,啼哭不止。用乳香一钱,去油,灯花七枚,同为末。每服二分,乳汁调服。

小儿虫痛,口流涎沫。使君子取肉微炒,为末,五更时,米饮调下。

小儿腹痛,一痛即死者,名为虫痛,似痫。用干漆烧灰,白芜荑二味,等分为末,每五分,米饮调下。证重者,每服一钱。

小儿盘肠腹痛,浓煎葱汤,浇洗儿腹,仍以葱捣烂,炒热作饼贴脐上,良久,屎出痛止。

卷四癖积症治

经曰:新积痛可移者,易已;积不痛,难已也。又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结而横,有积矣。凡饮食之积,其渐积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无难也。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癖积于左胁膈膜之间,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饥饱无论,饮食叠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并肠外汁沫搏聚不散,渐成疾矣。

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而尤于食面之乡为最,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积于皮里膜外,所以不易治也。惟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幸毋孟浪欲速,妄行攻击,徒致胃气受伤,而积仍未及,以速其危也。

癖者,血膜化水则癖,胁旁时时作痛,时发潮热,或寒热往来似疟,故疟家多有此证。

凡疟疾发过之后,必令其热退极尽,方可饮食;若热未尽而饮食之,则中脘多蓄黄水,日久而成癖积。

小儿脏腑和平,脾胃壮实,则荣卫宣畅,津液流通,纵使多饮水浆,不能为病;惟脾胃不胜,乳哺失调,三焦不运,水饮停滞,冷气搏之,结聚而成癖也。体素弱者消癖丸,气壮实者赭石挨癖丸。大约有癖之儿,虚者居多,攻下之药,非可常用,即不得已而用之,待其略减,用消癖丸缓缓消之,至为良法。

卷四癖积症治入方

消癖丸

治癖在胁下,面黄肌瘦,午后发热似疟。

官拣参(切片,焙干)漂白术(土炒)正广皮(酒炒)白云苓(乳蒸)杭青皮(醋炒)川浓朴(姜制)小枳实(麸炒)法半夏(焙)西砂仁(酒炒)六神曲(炒)陈麦芽(炒,以上十一味俱各二钱)九肋鳖(炙,三钱)京三棱(煨)蓬莪术(煨)炮黑姜(以上各一钱)青化桂南木香(各二钱)正雅连(姜汁炒,二钱)共为细末,早米粉糊为丸。每服一二钱,量儿大小加减,米饮下,以癖消药止。

赭石挨癖丸

治腹中癖块,或生寒热,或时作痛。小儿壮实,饮食素强者,方宜用之。脾胃素弱者,切不可服,惟以前消癖丸攻补兼施,久之自愈。

代赭石(火,醋淬至酥,研末,水飞过用)杭青皮(醋炒)蓬莪术(煨)南木香(锉骨)青化桂(各三钱)巴豆霜(去油极净,取霜,一钱)川大黄(二钱)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丸,淡姜汤送下。

卷四癖积症治积癖简便方

治癖积心腹内结如拳,及脐腹痛不可忍,用庄黄一两酒蒸,炮姜五钱、熟附子三钱、九肋鳖八钱,用好醋将鳖甲煮一时久,取起,酥炙黄色为度,共为细末,用三年老米醋一升,熬至半升,和前末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汤下。取下积如鱼脑、败血、烂肉、青泥即愈,后用补脾调理。按此方药廉功大,比挨癖丸力胜十倍,允称神妙。

小儿好食茶叶成癖,用鲜榧子一斤,空心,晌午、黄昏,每服十四粒,吃完即愈。榧子京果铺有卖。

小儿食积结痞块,用大红枣一斤、皮硝一两同煮,以水干为度,晒干。每日食此一枣,徐徐服之自消。

小儿积久而成“鳖”,腹内有形,摇头掉尾,大者如杯,小者如钱,上侵入喉,下蚀入肛,或附胁脊,或隐肠腹。用生硫黄研极细末,每日老酒调服一钱,空心下,久服自化。硫黄须色如初出鹅雏者方可用,带青带赤带黑色者,皆不堪。此物最平稳,任多服无碍。

卷四虫痛证治

经曰:肠中有虫瘕、蛟蛔,皆不可取以小针。又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涎出。夫虫痛者,蛔虫也。盖由小儿脾胃虚弱,多食甘肥生冷,留而为积,积化为虫,动则腹痛,发则肿聚一块,痛有来去,乍作乍止,呕恶吐涎,口出清水,久而不治,其虫长至一尺,则贯胃伤心杀人矣。外证面白唇红,六脉洪大,是其候也。内有虫,必口馋好甜,或喜食泥土、茶叶、火炭之类,宜攻去之,槟榔丸。

小儿虫痛,凡脾胃怯弱者,多有此证。其攻虫取积之法,却又未可常用。及取虫之后,速宜调补脾胃,或集成肥儿丸,或乌梅丸,或六君子汤多服之,以杜虫之复生。

卷四虫痛证治入方

槟榔丸

治小儿一切虫积,能杀诸虫。

小槟榔(一两)南木香(五钱)鹤虱子(五钱)光贯仲(五钱)广锡灰(五钱)陈漆渣(烧灰)正轻粉(一钱)白雷丸(二钱)巴豆霜(一钱)以漆渣灰五钱,同众药研为细末,醋煮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五更时,苦楝根皮煎汤下。

集成肥儿丸

方见卷四黄瘅门。

乌梅丸

方见卷四腹痛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卷四虫痛证治下虫简便方

凡小儿甘肥过度,或糖食甜物太多,乃致湿热久停而成积,积久生虫,时发腹痛,以手摸之,腹内有块,或作一条梗起。外证面白唇红,六脉浮洪,其痛时作时止,痛止即能饮食者,虫痛无疑。又有腹痛,一痛即死者,亦是虫证。欲去此虫,无如苦楝根皮,诚天下打虫第一神方。其法,于月初旬,虫头向上之时行之。先夜掘苦楝根,须取每年结子者方是母树,其根浮于土面者有毒,不可用,专取土中者,净洗泥土,以刀刮其红皮,止取白皮四五钱,儿大者六七钱,切碎听用。次早,以油煎鸡蛋令儿嗅之,以引其虫头向上而求食;另于别室,以水一盏,浓煎苦楝皮汤一小杯,不可使儿闻其药气,一闻其气,虫即潜伏矣;俟药熟,以鸡蛋与儿食,即服药,半日不可饮食,俟虫下后,方饮食之。服药后,儿似困顿,万万放心。虫下后精神如旧,仍当急为健脾,庶虫不复生,永无患矣。

卷四诸汗证治

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又曰:心为汗。夫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在外者为汗。盖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证,未有不由心肾两虚而得之者。然阴虚阳必凑之,故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凑之,故发厥而自汗。是皆阴阳偏胜所致也。

小儿脏腑娇嫩,肤腠未密,或重衣浓被,致五内生热,热搏于心,故心液不能自藏而额汗出也。额为心之位,宜收敛心气,团参汤。

大病后气血两虚,津液自汗,或潮热,或寒热,发过之后身凉。自汗日久,令人黄瘦,失治则变蒸疳,宜黄固真汤。

睡中汗出,醒来则止。此心虚盗汗,宜敛心气、养心血,用团参汤。

睡中遍身有汗,觉来久不干者,此食积盗汗,脾冷所致。益黄散。

脾虚泄泻,自汗后而遍身冷,有时遇泻则无汗,不泻则有汗。此为大虚之候,急当补脾,理中汤;待泻止,黄固真汤凡自汗上至胸,下至脐,此胃虚也。当补胃,四君子汤加黄。

肺虚自汗,面白唇白,六脉无力。盖因久嗽脾虚,故令自汗。四君子汤加麦冬、五味。

伤风自汗,宜实表,桂枝汤;伤寒汗出,自头至颈而止者,欲发黄也,茵陈汤。如有实热在内,烦躁汗出不止者,胃实也,宜集成沆瀣丹微下之。

诸汗服药久不止者,用五倍子一个研细末,醋和作一小饼,贴肚脐,以带扎之,效。

卷四诸汗证治入方

团参汤

收敛心气,固心血,能止自汗。

官拣参(切片,焙干)当归身(切片,焙干,各二钱)上二味,分作二服,用猪心一个,切作二片,用前药二钱,猪心一片,水一盅,煎汤,空心腹。

黄固真汤

治气虚自汗。

嫩黄(一钱)官拣参(五分)漂白术(五分)当归身(一钱)炙甘草(五分)天圆肉(三枚)水煎服。

益黄散

治食积盗汗。

正广皮(五钱)杭青皮(四钱)诃子肉(四钱)粉甘草(四钱)公丁香(二钱)共为末,大儿二钱,小者一钱。如感冒吐泻,加姜、枣同煎服。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桂枝汤

方见卷二小儿伤寒门。

茵陈蒿汤

治头汗至颈而还,将欲发黄。

茵陈蒿(一钱五分)川黄柏(一钱)黑栀仁(一钱)灯芯十茎水煎滚,热服。

卷四诸汗证治汗证简便方

凡男妇小儿,及产母一切虚证,偶然大汗,诸药莫能止者,盖由玄府大开,一时难闭,所以服药不能止。先将五倍子末,醋调作小饼子,纳入脐中,以布扎之,然后以旧蒲扇烧灰,多加糯米粉和匀,以夏布袋装之,自头至足,遍身轻扑之,使其粉入毛窍,玄府自闭,虚汗即止。神治也。

卷四疝气证治

经曰: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又曰:病在小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故疝气者,寒邪结聚而成也。内则脐腹绞痛,外则卵丸肿大,专属肝经,与肾无涉。盖肝主怒,小儿性急,多叫哭而得之者,此气动于内,谓之气疝。应行气开郁,初宜柴苓汤升散之,次宜加减二陈汤,或木香内消丸。

如因久坐湿地得之者,此冷气入腹,谓之寒疝,宜温中散寒,加减当归散、茱萸内消丸。

有肿而不痛,由中湿所致;卵虽肿而无热,复不痛,宜行湿消肿,加减守病丸。

小儿素有疝气,或一年半年发者,发则有形,外连睾丸,内贯小腹,肿硬一条,如小杵,约长五六寸,大小便不通。宜当归木香汤。

小儿木肾,肿大不痛,连年不消者,不早治便为终身痼疾。宜茱萸内消丸,加牵牛子半生半炒,取头末用,更灸脐旁章门穴,大效。取穴法:以本儿手掌第五指本节横纹,对脐中心,其中指头尽处是穴。

小儿湿地上坐,或有蚯蚓吹其卵,肿大而垂者,以盐汤浸洗之,盖盐能杀蚯蚓毒也;或以苍术煎汤,加盐少许,洗之效。

小儿阴囊生疮烂者,谓之脱囊。用紫苏叶研末敷之,以荷叶包之,或用生荷叶火烘令软包之。虽囊丸露出,亦可治也。

小儿外肾臊臭,时复湿痒,柴胡龙胆汤,痒甚不可止者,胡椒煎汤洗之。

卷四疝气证治入方

柴苓汤

治少阳胆经有邪而病疝。

官拣参(一钱)北柴胡(一钱五分)枯黄芩(一钱)法半夏(一钱)漂白术(一钱)白云苓(一钱)结猪苓(一钱)宣泽泻(一钱)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水煎,热服。

加味二陈汤

治性急多哭,卵肿,痛连小腹,谓之气疝。

正广皮法半夏白云苓小茴香正川芎(以上各一钱)青化桂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温服。

木香内消丸

治证如前。

南木香(屑)京三棱(煨)结猪苓(焙)宣泽泻(炒)川楝肉(炒)正广皮(酒炒)香附米(酒炒,以上各七钱)杭青皮(醋炒,二钱)共为末,酒煮米糊为丸。每服一二钱,空心盐汤下。

加味当归散

治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外肾红肿,并腹痛啼哭等证。

当归身(一钱五分)吴茱萸(三分)青化桂(五分)正川芎(五分)黑姜炭(一钱)南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钱)炙甘草(五分)水煎,临服加盐七分,空心温服。

茱萸内消丸

治寒湿所袭,留伏作痛,疝偏坠。

吴茱萸(醋浸一宿,焙干,炒过)青化桂(去皮)净枣皮(蒸,去核,捣)元胡索(醋炒)大茴香(盐炒)化橘红(炒)杭青皮(醋炒,以上各一两)桃仁(炒)白蒺藜(炒)南木香(屑,以上各五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淡盐汤送下。

加减守病丸

治卵肿不痛。此湿气也,又名木肾。

漂苍术(盐炒)制南星(炒)香白芷(焙,以上各一两)京楂肉(炒)正川芎(炒)广橘核(炒)法半夏(焙)六神曲(炒)吴茱萸(炒,以上各二钱五分)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小茴香煎汤化下。

当归木香汤

治小儿久疝不愈。

京楂核全当归正川芎川木通小茴香川楝肉杭青皮结猪苓宣泽泻(以上各一钱)南木香黑栀仁(各五分)上用净水浓煎,空心热服。

龙胆汤

治小儿外肾臊臭,时复湿痒。

北柴胡(一钱二分)宣泽泻(一钱)车前子(八分)川木通(一钱)怀生地(一钱)当归尾(六分)龙胆草(五分)水煎,空心服,以饮食压之。

卷四疝气证治疝气简便方

治小儿疝气肿痛,用荔枝核炒焦五钱,大茴香酒炒二钱五分,共为细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又方,不论小儿及男妇一切疝气,以及诸般气痛,用荔枝核四十九个炒焦,留白陈皮九钱、生硫黄四钱,共为末,盐水打面糊为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研送九丸,良久,再进一服,不过三服,全安。

小儿肾肿硬痛,橄榄核、荔枝核、山楂核,三件等分,俱烧过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空心小茴香汤送下。

小儿疝气痛,全蝎不拘多少,炒焦为末。每三分,小茴香煎酒送下。

小儿冷疝作痛,阴囊浮肿。川楝子去核五钱,吴茱萸二钱五分,炒研为末,酒打面糊为丸小豆大。每服十丸,盐汤化下。

小儿疝久,阴囊坚硬如石,名为木肾。用栝蒌连皮带子二钱,荜茇二钱、生姜二钱、葱白二钱,酒煎,热服,被覆暖卧,取汗出效。

卷四啼哭证治

小儿初生,百日一周之内,神安意静,不妄笑多哭者易养。如日夜啼哭不止,为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意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之。盖小儿初生,性多执拗,凡有亲狎之人,玩弄之物,一时不见,其心不悦而哭,谓之拗哭,急与之,勿使怒伤肝气致病也。假如又不止,请医视之。如大哭昼夜不止者,肝热也,泻青丸;如日夜啼哭,身热烦躁者,心热也,导赤散,俱用灯芯汤服。

卷四啼哭证治入方

泻青丸

此肝经之主药。凡幼科中截风定搐之方,多用金石脑麝,无益有损。惟此方清心平肝,疏风凉血。凡小儿作热不退,将成风搐,或已成风搐,但服此丸,其应如响。方虽古方,人不知用。予昔游潭州遇师指授,始能用之。凡幼科中抱龙、保命、至保、新安金药、苏合香丸,一概不取。惟此方为幼科截风定搐之第一神方也。

川羌活正川芎黑山栀龙胆草全当归北防风(以上俱各一两)锦庄黄(五钱)上药合为一处,以火烘燥,研为细末,炼蜜为丸,青黛为衣,如大豆大。每服一二丸,清茶化下。

导赤散

治心经有热,一切烦啼不安,皆效。

怀生地(二钱)川木通(一钱五分)枯黄芩(一钱)生粉草(五分)淡竹叶(十四片)灯芯(十根)水煎,热服。

卷四夜啼证治

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

脏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证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归散。

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导赤散加麦冬、灯芯,甚则加川连、胆草。

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及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亦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凡夜啼见灯即止者,此为点灯习惯,乃为拗哭,实非病也。夜间切勿燃灯,任彼啼哭,二三夜自定。

卷四夜啼证治入方

加味当归散

方见卷四疝证门。

导赤散

方见卷四啼哭门。

十味安神丸

治神虚惊惕,至夜则啼。

官拣参白茯神大杭冬怀山药正龙齿(,以上各二钱)镜面砂(水飞)寒水石(水飞)粉甘草(以上各五分)梅花片(一分)赤金箔(十片)共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每服一丸,灯芯汤下。

卷四夜啼证治夜啼简便方

小儿心热面赤,夜多啼泣,朱砂五分,牛黄一分,共为末。每一二分,犀角磨汤调下。又治同前证夜啼。青黛研筛过,每服二分,灯芯十茎,煎汤,调服。

小儿一百二十日内夜啼,用蝉蜕四十九个,煎去前半截,用后半截,焙干燥,研末。每服四分,钩藤汤下。

又方

用蝉脱十四个,去翅足,焙干,入朱砂一分,共研末,蜜调涂母乳头上,令儿吮之,纳儿口中亦可。

小儿夜啼,不论有余不足皆有效。用五倍子研末,口中津唾和作饼子,纳肚脐,以带扎之,效。

又方

以灶心土研末二钱,朱砂飞过一钱,麝香少许,共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水调下。

卷四二便证治

经曰:北方黑气,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夫二阴者,前阴窍出小便,后阴窍出大便。又云:前阴主气,后阴主血。盖膀胱之津液,血所化也,由气而后能出;太阴之传送,气之运也,由血而后能润。此便溺之流通,见气血之根据附,而人之所以为生者,以其有此出入关窍耳。清阳出上窍,谓呼吸也;浊阴出下窍,谓大小二便也。

倘一息不运,则机缄穷而死矣。故二便不通,加以腹胀气喘,呕哕烦躁者,不可治也。凡二便秘,宜八正散;外用掩脐法、蜜导法,则前后俱通矣。

卷四二便证治入方

八正散

治热聚下焦,二便不通。

淮木通白滑石黑栀仁车前子瞿麦穗锦庄黄白芒硝蓄(俱等分,看儿大小加减之)除大黄、芒硝在外,将六味水煎极熟,加入大黄,再煎十数沸,取起,斟出澄清,以芒硝冲服。

掩脐法

治中下二焦积热,大小便秘。

连须葱七茎不洗,生姜一大块、淡豆豉三钱、食盐三钱,同捣烂作一饼,铫子烘热,掩肚脐,以帛扎定。良久,气通二便自利。

蜜导法

治二便不通,以此通其大便,则下焦气行,而小便自通矣。

用冬蜜八两,炼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皂角细末二钱,和匀,稍冷,捻如小指大一条,外以葱涎涂上,轻轻插入谷道中,气通则便利矣。

卷四二便证治二便不通简便方

大小便不通,经二三日危急者,以皂角烧灰研末,米汤调下一钱,立通。

又方

以蜂蜜一盏、皮硝一钱、白汤一盏。空心调下;另以皂角于桶内烧烟,令儿坐桶上熏之,即通。

又方

用草乌一个,削去皮,略以麝香搽上,抹以香油,轻插谷道内。名霹雳箭,至捷。

二便不通,百方不效。肚腹胀痛,咽喉窒塞,或痰壅气喘,水米不下,死在须臾,宜急救之。用甘遂五分,面包煨熟,取出为末,入麝香三厘,捣饭为丸。小儿服二分,大人五分,姜汤送下。

又方

以小竹筒抹以葱涎,插入谷道,以芒硝五钱研细,香油半盏,皂角末少许,令人口含,灌入谷道中,少时即通。

卷四小便不利证治

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又曰:肝有热则小便先赤。凡小便赤涩为热,小便自遗为寒。热者火有余,水不足,治宜泻心火、滋肾水,加味导赤散;寒者火不足,水有余,治宜温肾水、益心火,益智散。

小便不通,乃由脏气虚,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塞非痛,但闭而不通,腹胀紧满。宜五苓散加车前、灯芯。

大病之后,气虚津液不足,而小便闭者,不可利之。利则中气日虚,津液愈涸。宜人参散。

小儿患淋,小便淋沥作痛,不必分五种,然皆属火热。宜清利之,海金砂散。

小儿久病气虚而淋病者,不可利小便,宜六味地黄丸,滋其化源。

小便自出而不禁者,谓之遗尿;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益智散加附、桂、龙骨。

小儿初便黄赤,落地良久,凝如白膏者,谓之尿白。伤脾所致,久而成疳。胃苓丸,盐汤下。

小儿小便出时,色白混浊,随尿而来,谓之白浊。此心经虚热,宜清心莲子饮。

卷四小便不利证治入方

加味导赤散

治心热肝热,小便赤涩。

淮木通怀生地炙草枯黄芩黑栀仁泽泻北柴胡(以上各一钱)淡竹叶七片灯芯十茎水煎,空心热服。

益智散

治水有余,火不足而遗溺。

益智仁(五钱,盐水炒)补骨脂(三钱,盐水炒)白云苓(五钱,酒炒)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盐汤调下。

五苓散

方见卷二暑证门。

人参散

治气虚津液不足,小便不通。

官拣参(一钱)大麦冬(二钱)川黄柏(五分)炙甘草(一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海金砂散

治小儿诸淋,皆属于热。

香附米(酒炒)正川芎(酒炒)赤茯苓(屑炒,以上各五钱)白滑石(水飞,一钱)陈枳壳(炒)宣泽泻(焙)陈石苇(焙)尖槟榔(炒,以上各一钱五分)共为细末,每服一钱,淡盐汤调下。

胃苓丸

方见卷二湿证门。

清心莲子饮

专治白浊。

建莲子(二钱)白云苓(一钱五分)益智仁(一钱)远志肉(五分)大麦冬(一钱)官拣参(五分)石菖蒲(五分)车前子(五分)漂白术(六分)宣泽泻(四分)生甘草(三分)灯芯十茎,水煎,空心服。

卷四小便不利证治小便简便方

凡小便不通,服药无效,用商陆五钱研末,入麝香少许,先以旧夏布盖于脐上,将药放布上。待药气入腹,一时即通。

小便数日不通,遍身手足肿满,诸药不应者,用苏叶一斤煎浓汤,入脚盆内,令患者坐盆上熏之,冷则又添热汤;外用炒盐熨脐上,及遍身肿处。良久,便通肿消而愈。

又方

用连须葱白一斤,捣烂炒热,分作二处,各以布包,轮流热熨脐下,即通。小便闭结不通,药不能效。用食盐一两,调温水服之;良久,以指入喉中探吐,一吐即通。盖上窍不通,下窍闭也。

又方

以皂角研末,吹些微入鼻中,令其喷嚏,亦是上升之意。如水注闭其上窍,则下窍不通,稍升提之,实时通矣。

卷四大便证治

经曰:太阴司天,阴痹,大便难,阴气不用,病在于肾。又曰:太阳之胜,隐曲不利,互引阴股。夫饮食之物,有入必有出也。苟大便不通,出入之机几乎息矣。急宜通之,使旧谷去而新谷得入。然有实闭、有虚闭,最宜详审。如形实气实脉实又能食者,的有可下之证,则下之,如八正散、承气汤、木香槟榔之类,择而用之,中病即止,不可过也;而形虚气虚脉虚而兼食少者,虽有可下之证,宜缓不宜急,但用保和丸加枳实微利之;如平素便难者,血不足也,宜润汤丸、蜜导法。

卷四大便证治入方

八正散

方见卷四二便门。

承气汤

方见卷二伤寒门。

木香槟榔丸

方见卷三伤食门。

保和丸

方见卷三伤食门。

润肠丸

治老人虚人,小儿产妇,大便闭结。

火麻仁(去壳)光杏仁(去皮)光桃仁(去皮)当归尾(酒润)陈枳壳(以上各七钱五分)金井胶(炒)萝卜子(炒)家苏叶(以上各三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一二钱,量人加减,白汤送下。

蜜导法

方见卷四二便门。

卷四头项囟证治

经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小儿头囟之证,多由脾胃而得。又头为六阳所会,七窍居焉,故小儿之头,四时宜凉,但见头热,即有病生,宜预防之。

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而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宜久服地黄丸,外用封囟法。

囟肿者,囟门肿起也。脾主肌肉,若乳哺不常,饥饱无度,或寒或热,乘于脾家,致使脏腑不调,其气上冲,为之填胀,囟突而高,如物堆垛,毛发短黄,骨蒸自汗。然亦有寒气冲上而肿者,则牢韧坚硬;热气冲上而肿者,则柔软红色。然寒肿者十之一,热肿者十之九,更有因包裹严密,盖覆过浓,阳气不得外出,亦令赤肿,皆用封囟法。热肿者泻青丸,寒肿者参苏饮。

囟陷者,有因泄泻久而气血虚弱,不能上充髓脑,故下陷如坑,此乃胃虚脾弱之极,宜急扶元气。若与枕骨同陷者,百无一救。此中有禀受父精不足,母血虚羸而陷者,有因久病而陷者。然枕陷尤甚于囟陷,二者皆肾元败绝之证也,俱参苓白术散或八味地黄丸。

天柱骨倒。小儿有色肥壮,不为瘦悴。孰知形体过肥,中气愈弱,是盛于外而歉于内也。忽然项软倾倒者,此肝经风热也,小柴胡加粉葛、当归、白芍。

有因久病之后,或泄泻日久,忽然颈项倾侧,名天柱骨倒,最为危候。速救真元,大全大补汤加鹿茸。

有小儿生下颈便软者,胎气不足也。由禀父之肾元虚败,峻补先天,其庶几矣,补肾地黄丸与六君汤间服。

天柱骨倒之证,虽则三条,总系真阳大败之候,为小儿之恶证。保救真元,是其大要,外以生筋等药贴之可也。

卷四头项囟证治入方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封囟法

治头缝不合,名曰解颅。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门上,以合为度。

泻青丸

方见四卷啼哭门。

参苏饮

方见卷三咳嗽门。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八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保产门。

小柴胡汤

方见卷二伤寒门。此加粉葛、当归、白芍。

十全大补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补肾地黄汤

方见卷三哮喘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生脉散

治筋软无力,天柱骨倒。

木鳖子(六个)蓖麻子(六十个,并去壳)以药研如泥,先抱头起,以手摩其颈令热,津唾调药,涂颈项。

又方

贴项软。

生附子(去皮,二钱)生南星(去皮脐,三钱)共研末,姜汁调,摊贴患处。

卷四

头项囟证治头项简便方

小儿解颅,或因病后忽然囟门宽大,头缝四破。此脑髓不充,大虚之候。用鹿茸、防风、白芨、柏子仁四味各五钱,共为末,乳汁调作饼,贴囟门上,一日一换,以合为度。

治小儿囟陷如坑,由久病真元不足,气血两虚,大凶之候。速宜十全大补加鹿茸、姜、枣煎服;外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蛋清调敷之,效。

卷四目病证治

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又曰:东方青气,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夫目虽为肝窍,而五脏俱备,神之所托。故白珠属肺,黑珠属肝,瞳仁属肾,两角属心,上下眼胞属脾,五脏五色,各有所司。

心主赤,赤甚者心实热也,赤微者心虚热也;肝主青,青甚者肝热也,淡青者肝虚也;脾主黄,黄甚者脾热也,淡黄者脾虚也。目无精光,及白睛多而黑睛少者,肝肾俱不足也。

目内赤色,心经积热上攻。宜泻丙火从小便而出,导赤散加黄连、防风。

目内黄者,脾热也,宜泻黄散;上下眼胞肿者,脾经风热,亦同上治。

目连扎者,肝有风也。凡病或新或久,肝风入目,上下左右如风吹,儿不能任,故连扎也。泻青丸。

目直视者,肝有热也。热气入目,障其筋脉,目之两角俱紧,不能转运,故直视也。泻青丸。

小儿初生目闭,此胎热也。内服生地黄汤,外用胆草煎汤洗目上,一日七次,恐延缠则损目。

小儿生下眼胞赤烂者,由产时拭洗不净,以致秽恶侵渍两目角,故两胞赤烂,至长不瘥。真金散。

小儿久嗽,其目两眶肿黑,如物伤损,白珠红赤如血,谓之血眼。内服泻白散,外用贴法。

小儿生下数月之内,目不见物,谓之雀目,由肝虚也。六味地黄丸,常以猪肝煮熟压药。

小儿热病,其目羞明喜暗者,风热也。宜疏散风热,清阳散火汤。

卷四目病证治入方

导赤散

方见四卷啼哭门。

泻黄散

治脾经积热,白珠生黄。

藿香梗(一钱二分)黑栀仁(一钱)熟石膏(一钱)北防风(一钱)炙甘草(五分)净水煎,半饥服。

生地黄汤

治小儿胎热,初生眼闭不开。

怀生地(一钱五分)赤芍药(一钱)正川芎(五分)大当归(一钱)天花粉(酒炒)炙甘草(各五分)灯芯十茎,长流水煎,热服。

真金散

治小儿眼胞赤烂。

雅川连川黄柏大当归赤芍药(各二钱)光杏仁(去皮,尖,五分)上锉碎,以乳汁浸一宿,饭上蒸过,取浓汁点眼内。

泻白散

治小儿久嗽,两眶黑肿,白珠如血。

芽桔梗炙甘草广陈皮桑白皮地骨皮(各等分)水煎,热服。

贴药

大生地(一两)大黑豆(一两)二味用水同浸一夜,取起捣为膏,贴眼皮上,其血自散。血泪即出,肿黑即消。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清阳散火汤

治小儿风热眼疾,羞明喜暗。

小条芩荆芥穗正川芎北防风净连翘黑栀仁当归尾熟石膏(各一钱)川羌活炙甘草(各五分)灯芯十茎,水煎,食后服。

卷四目病证治眼目简便方

治目生肉,赤脉贯瞳,白膜遮睛,诸般云翳,用白丁香,即麻雀屎也,倒者为雌雀屎不用,取竖立者雄雀屎也,不拘多少,取来研末,水飞过如飞朱砂样,渣滓不用。俟药澄底,倾去清水,晒干。每以些微同乳汁研化,点翳上,其翳自去。神方也。

取麻雀屎,寺院中暨城楼上有。

赤眼肿痛,用朴硝一撮,以碗盛豆腐一块,将硝放豆腐上,饭上蒸之,俟硝已化,去豆腐不用,取汁点眼自愈。

敷火眼及风热眼,生南星五钱、红饭豆五钱,共为末,取生姜自然汁,调作二饼,贴两太阳。又敷火眼痛极,用大红枣取肉五六枚,葱三四根,共捣如泥,作二小饼,闭目贴之。令其发散。盖眼无风寒,必不疼痛。以此疏散,立时见效。昧者以为火眼必用凉药敷贴,而用黄连、黄柏之类,不知抑遏其火邪,不能外出,必变眼珠疼痛,久不能愈。慎之!治烂弦风眼,百药不治,此方最神。用鲜色铜绿三钱,研细末,以生蜂蜜浓调涂粗碗内,要调略干,稀则少时流出矣。用艾烧烟,将碗覆艾烟上熏之,须熏至铜绿焦黑为度,取起冷定,以乳汁调匀,饭上蒸过,搽眼皮上烂弦处,百不失一。

治眼毛倒睫不起,用五倍子为细末,蜜调敷眼皮上,其睫自起。

又方

以无名异为末,纸卷作捻,点灯吹灭,闭目熏之,睫自起。

赤眼肿痛不消,以精猪肉一片,如指甲大,以水洗净其血,贴于眼皮上,良久易一片,即消。

卷四耳病证治

经曰: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又曰: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故耳本属肾,耳珠前属少阳胆经。小儿有因肾经气实,其热上冲于耳,遂使津液壅而为脓,或为清汁。亦有因沐浴水入耳中,灌为聋者,内服蔓荆子散,外用龙骨散搽之。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者,名月蚀疮。俗谓以手指月,则令耳之前后生疮。

皆用外治之法,黄柏散搽之。

若耳中忽作大痛,如有虫在内奔走,或出血水,或干痛不可忍者,用蛇蜕散。

有忽然气塞耳聋,此由风入于脑,停滞于手太阳经。宜疏风清火,导赤散加防风,或通窍丸。

耳旁赤肿者,热毒也,若不急治,必成大痈,外用敷毒散,内服消毒饮。

卷四耳病证治入方

蔓荆子散

治小儿肾气上冲,灌为耳。

蔓荆子(一钱)粉干葛(一钱)赤芍药(一钱)信前胡(一钱)桑白皮(一钱)淮木通(一钱)怀生地(一钱)杭麦冬(一钱)赤茯苓(三钱)绿升麻小甘草(各五分)灯芯(十茎)水煎服。

龙骨散

治小儿耳,流脓出汁,以此吹之。

石龙骨()明白矾()真铅丹(炒,以上各三钱)胭脂胚(三钱)当门子(五厘)共为末,以绵展干耳内脓水,用小竹筒吹药入耳。

黄柏散

治小儿耳珠前后生疮,浸淫不愈。

川黄柏白枯矾海螵蛸白滑石石龙骨(各等分)共为末,疮湿用干搽,疮干用猪油调搽。

蛇蜕散

治耳中痛不可忍,或出血水,或干痛。

用蛇蜕烧灰存性,为细末,鹅毛管吹入耳中,取蛇之善蜕,以解散郁火也。

导赤散

方见卷四啼哭门。

通窍丸

治小儿耳忽暴聋。

雄磁石(,一钱)真麝香(五厘)共为细末,以枣研烂,和为一丸,如枣核大,绵裹塞耳中。又以生铁一小块,热酒泡过,含口内,须臾气即通矣。

敷毒散

治小儿耳旁赤肿热毒也,恐防作痈。

用绿豆粉不拘多少,以老醋调成膏,敷肿处,干则易之。

消毒散

治小儿耳旁赤肿,内服之药。

川羌活北防风片黄芩净连翘芽桔梗官拣参正川芎当归尾北柴胡(各七分)小甘草(四分)生姜一片,灯芯十茎,水煎服。

卷四耳病证治耳病简便方

治小儿无故耳聋,取龟尿滴入耳中,效。或以生麻油日滴三五次,数日即愈。

耳内肿痛,流脓出水,用虎耳草,又名倒垂莲,捣取汁,多灌入耳中,常常用之。此治耳聋之妙药,略加枯矾更妙。

耳内脓水不干,用千层石榴花焙干为末,以小竹筒吹入耳内。

耳外生疮,用黄丹一钱、松香八分、轻粉一分,共为细末,香油调搽。

小儿耳后生疮为肾疳。以地骨皮研末,筛出嫩末,香油调搽,粗末煎水洗。

诸虫入耳,取猫尿滴入耳中,其虫自出。若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出。取猫尿法:以生姜擦其鼻,则尿自出。

一切恶虫入耳,用稻草烧灰淋汁,沥入耳中,其虫即死而出也。

卷四鼻病证治

经曰:西方白气,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盖鼻为肺之窍,鼻塞者肺气不通于窍。然肺主皮毛,风寒外感,则肺气壅闭而鼻塞。川芎膏。

鼻涕者,肺为寒风所袭,而津液不收,则为鼻涕。细辛散疏之。

鼻者,肺受风寒,久而不散,脓涕结聚不闻,使不闻香臭则矣。万金膏。

以上三证,皆宜疏利,俱用通气散。

鼻干者,心脾有热,上蒸于肺,故津液枯竭而干,当清热生津,导赤散加麦冬。

如病已极,鼻干而黑,窍张,长出冷气者,肺绝也,不治之证。

鼻渊者,流涕腥臭。此胆移热于脑,又名脑崩,宜用辛夷散。

凡小儿初生,三朝一七,忽然鼻塞,不能吮乳,不得呼吸者,因乳母夜卧之时,不知回避,鼻中出气吹儿囟门,或因洗水未避风寒,所以致儿鼻塞。通关散。

鼻衄者,五脏积热所致。盖血随气行,得热而妄动,溢出于鼻。宜凉血降火,加减地黄汤,外用吹鼻散。

卷四鼻病证治入方

川芎膏

治小儿外感风寒,肺气壅闭而鼻塞。

正川芎(三钱)北细辛(一钱)小本(一钱)香白芷(三钱)炙甘草(三钱)梅花片当门子光杏仁(去皮尖,各一钱)共为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灯芯汤化服。

细辛散

治小儿风寒所袭,鼻流清涕。

官拣参信前胡北细辛北防风正川芎炙甘草(各等分)共为末。每服一钱,姜、葱汤调服。

万金膏

治小儿风热侵肺,鼻不闻香臭。

川羌活正川芎北细辛淮木通净麻黄石菖蒲(各一钱)共为末,每服一钱,以蜜和匀,姜汤化服。

丽泽通气散

治小儿鼻塞、鼻涕、鼻。

川羌活川独活漂苍术北防风绿升麻荆芥穗粉干葛香白芷正川芎淮木通(以上各二钱)净麻黄北细辛炙甘草(以上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食后服。

辛夷散

治小儿鼻流浊涕而腥臭。

辛夷仁(五钱)苍耳子(炒,二钱五分)香白芷(二钱)薄荷叶(一钱)雅黄连(二钱)共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葱汤调下。

通关散

治乳子鼻塞,不能吮乳。

香附子正川芎荆芥穗直僵蚕北细辛猪牙皂(以上各五钱)共为细末,以葱白捣成膏,每用药末五钱,与葱膏和匀,摊软帛上。临卧烘热,贴儿囟门上,早晨取去。

加减地黄汤

治小儿鼻中出血。

怀生地(二钱)片黄芩(二钱)黑栀仁(二钱)赤芍药(一钱)白茅根(一钱)水煎,空心热服。

吹鼻散

治小儿鼻中出血。

黑栀仁(炒)乱油发(烧,存性,各等分)共为极细末,以些微吹鼻中。

卷四鼻病证治鼻病简便方

鼻疳破烂,用杏仁去皮、尖,以纸包压去油,以成白粉为度。每杏仁粉二分,对真轻粉一钱,和匀吹患处。

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乃风热在脑故也。用苍耳子炒,辛夷仁、白芷、薄荷等分,为细末。每用一钱,临卧葱汤调服,不以数拘,以愈为度。

鼻中流臭黄水,名控脑沙。用紫贝子,俗名南蛇牙齿,粤人呼狗屐螺,取二三枚,火醋淬为末,纸包放地上去火毒。每服一钱,大人二钱,以丝瓜藤煎汤调药,空心服,以愈为度。

鼻被破伤,或擦落,急以猫儿头上毛剪碎,以口中津唾调敷之,自愈。

疳疮蚀鼻,破烂不堪。用五倍子烧灰存性,研末以腊猪油和涂之。

卷四口疮证治

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又曰:脾气通于口,脾和口能知五味矣。故口者脾之外候。凡鹅口者,口内白屑满舌,如鹅之口。此肺热而心脾为甚,故发于口也。内服沆瀣丹,外以保命散吹之。

口疮者,满口赤烂。此因胎禀本浓,养育过温,心脾积热,熏蒸于上,以成口疮。内服沆瀣丹,外以地鸡擂水搽疮上。地鸡即扁虫,人家HT下有之。

口糜者,满口生疮溃烂,乃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以导赤散去小肠之热,五苓散去膀胱之热,当以二方合服。

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外以上桂末吹之。若吐泻后口中生疮,亦是虚火,理中汤。昧者以为口疮悉为实热,概用寒凉,必不救。

上有胀起如悬痈者,此名重。由脾胃挟热,气血不能收敛而成。用针刺去恶血,内服沆瀣丹,外以碧雪吹之。

小儿两颐流涎,浸渍胸前者,此名滞颐。盖涎者脾之液,口为脾窍,脾胃虚寒,不能收敛津液,故涎从口出而滞于颐,宜温脾丹。

小儿口频撮者,气不和也。盖唇应乎脾,气出于肺,脾虚不能生肺,故口频撮。异功散补脾生肺愈矣。

小儿口撮,面青多哭,此阴寒之至,肝脾虚冷,脐下痛也。理中汤温之。

小儿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者,心脾有热,舌不转运。泻黄散清之。

卷四口疮证治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保命散

治小儿鹅口疮。

箭头砂枯白矾明牙硝(三味俱五钱)共为细末,吹之。

导赤散

方见卷四啼哭门。

五苓散

方见卷二伤暑门。

理中汤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

碧雪散

治小儿悬痈重。

茸蒲黄洋青黛白硼砂明牙硝生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吹之。

温脾丹

治小儿脾冷流涎,浸渍颐间。

南木香法半夏(各三钱)黑炮姜漂白术(各三钱)广陈皮杭青皮(各一钱)上为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米饮下。

异功散

方见卷三伤食门。

泻黄散

治小儿心脾有热,舌不转运,不能吮乳。

赤茯苓片黄芩川黄柏川黄连黑栀仁宣泽泻茵陈蒿(各一钱)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卷四口疮证治口疮简便方

口疮破烂,并治咽喉喉癣、喉痈,用凤凰衣,即伏鸡子壳内皮也,微火焙黄,橄榄烧存性,儿茶,三味俱等分,共为末,以一钱为则,加冰片五厘。口疳搽患处,喉病吹入之,即能进饮食。

口疮久不愈,虚火也。用生附子一个,切焙为末,醋和作饼,男左女右贴脚心。引火下行,自愈。

小儿口角生疮,名燕口疮。以乱发烧灰存性,米饮调服,外即以此敷之。又方,蒸饭时收甑盖上流下气水,搽之即愈。

口唇肿黑,痒痛不可忍,先以磁锋砭去恶血,以古铜钱磨猪油涂之。

治走马牙疳及各样口疳,多年田野中白螺蛳壳研烂,少加儿茶,共为细末,吹患处即愈。

口疳疮及咽喉疼痛,用吴茱萸二两研末,少加面粉,醋调作二饼,贴于足心,以布扎之,过夜即愈。

卷四舌病证治

经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又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夫舌为心之苗,胃之根。小儿多生舌病,以心脾之积热也,故有重舌、木舌、弄舌、舌胎等证,宜辨其虚实而治之。

重舌者,心脾有热。盖脾之大络,出于舌下,有热则气血俱盛。附舌根下,忽重生一舌而短小,内服沆瀣丹,外以针刺去恶血,用蒲黄、黄柏末敷之。

木舌者,心脾积热之气上冲,故令舌肿,渐渐长大,塞满口中。若不急救,必致害人。内服沆瀣丹,外以针刺去恶血,以碧雪散、竹沥调匀敷之。

弄舌者,脾脏虚热,令舌络紧,时时舔舌,俗人称为蛇丝惊者是也。切勿以寒凉攻下治之,少与泻黄散服之,不效,四君子汤。或渴欲饮水,面无红赤色,此脾胃津液不足,不可误认为热,宜七味白术散。

面黄肌瘦,五心烦热而弄舌者,此疳证也。须从疳证门参考,宜集圣丸。

大病后精神困倦,饮食少思而弄舌者,凶候。盖气血两虚,精神将脱。速以十全大补汤挽救之。

舌上黑苔,其热已剧,急以薄荷煎汤洗之。如舌转红色者,可治,凉膈散下之;洗不红者,不治。

泄泻后舌上白苔,此津液不深,不能上潮于口,为虚热也。理中汤。

卷四舌病证治入方

集成沆瀣丹

方见卷一胎疾门。

碧雪散

方见卷四口疮门。

泻黄散

方见卷四口疮门。

七味白术散

方见卷三泄泻门。

集圣丸

方见卷三疳证门。

十全大补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凉膈散

治心脾有热,舌上黑苔。

净连翘(一钱)黑栀仁(六分)锦大黄(五分)薄荷叶(六分)片黄芩(六分)芒硝(五分)生甘草(四分)竹叶七片,灯芯十茎,水煎,临服加生蜜十匙对服。

卷四舌病证治舌病简便方

治重舌木舌,肿满强硬,或疼不止,不能言语,宜用粗针线扎箸头上,刺患处,甚者数十刺为妙。只针舌尖及舌两旁,舌中心及舌下切不可针,犯之令出血不止。其刺出之血,以红色者毒轻,紫色者为重,黑色者最危。仍以蒲黄研末,擦舌上即消。舌或胀大肿硬,实时气绝,名为舌(,衫,入声。)用皂矾不拘多少,新瓦上以火,变红色为度,放地上候冷,研细搽舌上立愈。重舌木舌皆效。(,蔽根之饰,谓如之蔽大相上也)舌肿满不能出声,以梅花冰片研烂敷之;或以食盐、百草霜共为末,井水调敷即效。

绊舌者,舌根下有筋一条,绊其舌尖,令舌短缩不能吮乳。细视之,明见舌根之下有筋如线,牵绊其舌。用针轻轻挑断之,挑时但挑此筋,不可误伤舌根,为祸不小。曾见愚妇以刀割断之,误伤舌根,流血不止而死。

舌断能重生。用活蟹一只,炙干为末,敷之。此方至神至验。

卷四齿牙证治

经曰:天有列星,人有齿牙。又曰:手阳明之脉,入下齿中;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故知上牙属胃,下牙属大肠,齿属肾。凡齿生迟者,肾气不足也。盖肾主骨,齿者,骨之余,肾不足则髓亏,不能充乎齿,所以齿迟。宜地黄丸。

上下牙床肿者,此手足阳明实热也。凉膈散为君,加知母、石膏、升麻为佐,频频含咽。

重龈者,肾脏积热,附龈而肿痛也。以针刺去其血,用盐汤洗净,黄柏为末敷之,效。小儿有多食肥肉,齿牙臭烂不可近者,名为鼻息。此胃膈实热也,内服沆瀣丹,外以荆沥和姜汁含嗽。

牙疳者,初作臭气,次则齿牙黑,甚则龈肉烂而出血,名为宣露。此由肾热,其气直奔上焦,故以走马为喻,宜速治之。若上下唇破,鼻穿齿落者,名曰崩沙,气喘痰潮,饮食减小则不可治。内服沆瀣丹,外以如圣散敷之。

梦中切牙,风热也。由手足阳明二经积热生风,故令相击而有声也。必在梦中者,风属阳,动则风行于阳,静则风归于里也。宣风散。

切牙一证,惟痘疹见此为危候,余则皆无大害。亦有因病战栗鼓颔而斗牙者,治其本证,则自止也。

牙齿落后不复生者,由于舌舔之故,其肉顽浓。用针刺去其血,以鼠骨散搽之,自生。

卷四齿牙证治入方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凉膈散

方见卷四舌病门。

如圣散

治小儿走马疳,并崩沙、宣露。

用妇人尿桶中白垢,刮下,瓦上至烟尽一钱,铜绿二分,麝香半分,共为末,先以蜡树叶浸米泔水洗净,后搽此药。

宣风散

治梦中切牙。

尖槟榔(五钱)广陈皮(一两五钱)炙甘草(五钱)共为末。每服一二钱,蜜汤调,空心服。

鼠骨散

治小儿齿落不生。

用雄鼠一只,烂去皮,取全骨炙枯研细末,加麝香一分,擦刺处,良久,以姜汤漱之。

卷四齿牙证治齿病简便方

牙龈溃烂,诸药不效者,以盐榄二三个,连皮带核火中过存性,加冰片半分搽之神效。走马牙疳,臭烂出血。红枣三枚去核,以明雄研末,填满枣内,新瓦盛之,火存性,研末搽之。

又方

凤凰衣未得见水者,焙黄,少加枯矾,共为细末搽之。

卷四咽喉证治

经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又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盖咽者胃管,主纳水谷而居后;喉者肺管,专主呼吸而居前,为人一身之总要。若胸膈郁积热毒,致生风痰,壅滞不散,发于咽喉,病名虽多,无非热毒。速宜清解,缓则有难救之患,轻则甘桔汤,重则化毒汤。

如痘疮咽喉痛者,毒瓦斯上攻也,加减甘桔汤。喉中生疮,不能吮乳,化毒汤。

小儿为诸骨所哽,骨大难咽者,以鹅毛扫咽吐之;骨小者,用海上方治之。

卷四咽喉证治入方

甘桔汤

治小儿胸膈积热,致生风痰而患喉痹。

粉甘草(四钱)芽桔梗(四钱)以净水煎,细细咽之。

化毒汤

治小儿咽喉证危迫者。

芽桔梗南薄荷(各一钱)荆芥穗炙甘草(各一钱五分)白芒硝(一两)山豆根(一钱五分)马牙硝白硼砂(各二钱五分)明雄黄镜面砂(各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仍以此药吹喉中。

海上方

治小儿诸骨所哽。

用金凤花根捣碎,以米醋浓煎,用有嘴瓶盛之,口衔瓶嘴,仰面吸药吞之,其骨即下。吞药勿令沾牙。又或以玉簪花根亦可,如上法咽之。

卷四咽喉证治咽喉简便方

治喉闭乳蛾,用鸡内金,勿洗,阴干,烧过存性,研末以小竹筒吹之,即破而愈。(鸡内金即鸡肚腹内肫皮也)咽喉内生疮,鼻孔内赤烂,若作喉风治,立死。用白霜梅一个烧存性,枯矾一钱,穿山甲炙枯一钱,共为细末,吹喉中,神效。

喉疮已破,疮口疼痛,难进乳食。用猪脑髓蒸熟,姜醋调和,服之自愈。

咽中结核,不通水食,危困欲死,用百草霜以蜜和丸如芡实大。每一丸,白汤化开灌之,甚者不过二次愈。

误吞针,用磁石研末,以黄蜡熔化,和丸如豆大,吞下。针共丸药,同从大便出。

误吞铜钱、金银钗环之类,只以米糖多服之,久之自出。

误吞铜钱,生慈菇捣汁多饮,自然消化;生荸荠捣汁饮,更妙。

误吞竹木及鱼骨,哽咽不下,用象牙磨浓汁,调服,若吞铁钩子,以沙糖拌象牙末服。治诸骨哽咽不下,用葳灵仙三钱煎汤,频频咽之,其骨即软如绵而下。

诸骨哽咽,用狗一只,倒吊取口涎,徐徐与咽即化;又或以狗涎半盏,沙糖半盏,调服立消。

凡误吞金银铜铁之类,以盐榄烧灰研末,水调下,其物即出。此方经验极多。

凡诸骨哽咽,谷树叶捣烂取汁服,其骨自软而出。盖葳灵仙、谷树叶、楮实子皆能软骨故也。

卷四龟胸龟背证治

龟胸者,胸高胀满,形如覆掌,多因乳母多服五辛酒面、炙之类,或夏月热乳宿乳与儿。盖儿肺气最清,为诸脏华盖,日久痰滞,则生风热,肺受火邪,则胸骨胀起。麻痘之后,多有此证,宜清肺降火,杏仁煎。

龟背,生下不能保护,以客风入于骨髓,或儿坐早,劳伤气血,或咳嗽久,以致肺虚,而肾亦无所生矣。肾主骨,风寒乘虚而入于骨髓,致精血不能流通,故成龟背。宜松蕊丹,外以龟尿涂法。此从前所论证治也。

予按:龟胸有治,龟背乃不治之证。前人证治,犹有未善,虽曰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咳嗽肺虚,然未窥其病源,无非以现下者言之也。凡小儿禀受真元足者,尝见其赤身裸体,当风露坐,半周之后,坐以座栏,从未闻有客风入骨,坐早劳伤,嗽久而病龟背之说。此证盖由禀父母精髓不足,元阳亏损者多有之。不观小儿龟背,正在命门之间,渐次骨节浮露,其腰如弓,实因骨痿不能支撑之故,岂风邪为患哉?此证百不一救,原无治法。而前人强立松蕊丹,反用麻黄、大黄、独活、防风一派攻伐之药,适足以速其殇也。若以鄙见,但当以六味地黄丸加上桂、鹿茸,救其先天,复以四君、六君之类,扶其胃气,或可十中保一,除此之外,并无治法,若谓松蕊丹能治龟背,吾不信也。

卷四龟胸龟背证治入方

杏仁煎

治小儿肺受热邪而患龟胸。

锦大黄(好酒九蒸九晒)天门冬(去心)真杏仁(去皮尖,取净仁)淮木通(各一钱二分)桑白皮甜葶苈熟石膏(各八分)水煎,临卧时服,加增分两,以蜜为丸,徐服更妙。

松蕊丹

治小儿龟背,姑存之可也。

黄松花陈枳壳北防风川独活(以上各一两)净麻黄信前胡川大黄青化桂(以上各五钱)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米饮下。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四君子汤

方见卷三疟疾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卷四鹤膝证治

小儿鹤膝,因禀受肾虚,血气不充,以致肌肉瘦削,形如鹤膝,外色不变,膝内作痛,屈伸艰难。若肿色赤而作脓者,为外因可治;若肿硬色白不作脓者,是属本性难治。属外因者,十全大补汤加苍术、黄柏、防己;属本性者,以六味地黄丸加鹿茸,补其精血。仍须调补脾胃,以助生化之源。

卷四鹤膝证治入方

十全大补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此加苍术、黄柏、防己。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

卷四五软五硬证治

小儿生后,有五软五硬之证,乃胎元怯弱,禀受先天阳气不足,不耐寒暑,少为六淫所犯,便尔五软见焉。

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是为五软。然头项软肝肾病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故头项软而无力;手足软脾胃病也,脾主四肢,脾胃不足,故手软而懒于握,足软而慵于步也;身体软,阳衰髓怯,遍身羸弱,而不能强立;口软者,虚舌退场门而懒于言;肌肉软者,肉少皮宽,肌体虚之象也。总之,本于先天不足,宜地黄丸以补肝肾。而更所重者在胃,盖胃为五脏六腑之化源,宜补中益气,升举其脾气。倘得脾胃一旺,则脏气有所禀,诸软之证,其庶几矣。

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仰头取气,难以动摇,气壅疼痛,连于胸膈,手心脚心,冰冷而硬,此阳气不荣四末也,为独阴无阳,难治。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俱宜六君子汤加姜、桂、升麻、柴胡,以补脾平肝;若面青而小腹硬者,不治。

卷四五软五硬证治入方

六味地黄丸

方见卷一胎疾门。此加鹿茸、上桂。

补中益气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此加干姜、上桂、升麻、柴胡。

卷四丹毒证治

小儿赤游丹毒,皆由心火内壅,热与血搏,或起于手足,或发于头面胸背,游移上下。其热如火,痛不可言,赤如丹砂,故名丹毒。凡自腹出四肢者易治,自四肢入腹者难治。治丹之法,先用辛凉解表,使毒渐消,方可搽敷;若先不解毒,遽用搽敷,必逼毒入腹,以致不救,小儿一岁以外者易治,未周岁者难治,治之得法,无论大小。予尝治百日内外火丹,从阴囊下起,按法治之,三日后阴囊蜕去一壳而愈。

小儿十种丹毒,如三日不治,攻入肠胃则不救。宜逐一辨认,根据方治之,百不失一。

凡治丹毒,俱宜先服防风升麻汤,以解毒发表。次用磁锋针去其血,则毒随血散。至神至捷,百发百中。

卷四丹毒证治入方

防风升麻汤

总治十种丹毒。

北防风绿升麻黑栀仁大麦冬荆芥穗淮木通粉干葛南薄荷润玄参牛蒡子(以上各一钱)粉甘草(五分)灯心十茎,水煎,热服。便闭,加大黄利之。

瓷针砭法用上清瓷器,轻轻敲破,取其锋锐者一枚,将箸头劈破,横夹瓷针,露锋于外,将线扎紧,以瓷锋正对丹毒之处,另以箸一条,于瓷锋箸上轻轻敲之,其血自出,多刺更妙。毒血出尽,立时见功。

治丹若不砭去恶血,专用搽敷,十不救一。

卷四丹毒证治十种丹证

一、飞灶丹,从头项起肿,然后散开。先用葱白捣取自然汁,涂之效。

二、走灶丹,从头项起红肿,痛苦异常。用红饭豆研末,鸡蛋清调涂。

三、鬼火丹,从面部起红肿。用灶心土研为细末,鸡蛋清调涂。

四、天火丹,从背上起赤点。用桑白皮切碎,焙干为细末,羊油调涂。

五、天灶丹,从两臂赤肿。黄色起。用柳木烧炭研末,净水调涂。

六、水丹,先从两胁起赤肿。用多年锈铁磨浓汁,猪油调涂。

七、葫芦丹,先从脐下起。用尖槟榔切碎,焙干研末,米醋调涂。

八、野火丹,先从两脚起红肿。用乳香去油研末,以羊油调涂。

九、烟火丹,从脚背上起红肿。用猪槽下土研末,麻油调涂。

十、胡漏丹,从阴囊下起红肿。用门槛下千脚土研末,羊油调涂。

更有胎毒重者,遍体皆是。速用芸苔子,即油菜子也,秤过一两,酒一大壶,和研滤去渣,取酒复煎数沸,不拘时温服一盏。

又方:芸苔菜,即油菜也。取菜叶捣烂敷之,随手即消。如无生菜,干者为末,水调敷。凡丹毒遍身,或连腰周匝,百方不能治者,惟此最神。

卷四水痘露丹

水痘似正痘,外候面红唇赤,眼光如水,咳嗽喷嚏,涕唾稠粘,身热二三日而出,明净如水泡,形如小豆,皮薄,痂结中心,圆晕更少,易出易靥,温之则痂难落而成烂疮,切忌姜椒辣物,并沐浴冷水,犯之则成姜芥水肿。自始至终,惟小麦汤为准。

小儿生后,百日内外,半岁以上,忽然眼胞红肿,面青黯色,夜间烦啼,脸如胭脂,此因伏热在内,发之于外。初则满面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无定,次至颈项,赤如丹砂,名为露丹,以三解散疏散之。

卷四水痘露丹入方

小麦汤

治小儿水痘。

白滑石地骨皮生甘草(各五分)官拣参川大黄净知母川羌活(各四分)葶苈子(五分)小麦一十四粒引,水煎,热服。

三解散

治露丹。

官拣参北防风明天麻川郁金节白附锦庄黄枯黄芩直僵蚕北全蝎陈枳壳南薄荷京赤芍小甘草随宜加减灯芯十茎,水煎,热服。

卷四破伤风证

小儿或因跌仆,或刀斧破伤,风邪暗袭,伤处发肿,谓之破伤风,速宜治之,不然则发痉矣。内服疏风活血散,外以紫金锭涂之。

疏风活血散

治小儿破伤风,已痉未痉者皆治。

全当归怀生地赤芍药北防风(以上各一钱二分)鲜红花大川芎广苏木炙甘草(以上各六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热服。

紫金锭

山慈姑(三两)五倍子(三两)芽大戟(一两五钱)明雄黄镜辰砂(各一两)真麝香(三钱)共为细末,糯米饮和药为锭,磨水涂之。

卷四疹证治

小儿与疹,宜分证候阴阳,其肿于外者,属少阳相火,谓之。其证发于面部,或背部、或四肢,极其稠密,色如锦纹,红赤者胃热也,紫黑者胃烂也。宜消青黛饮。

其红点发于皮肤之内不出者,属少阴君火,谓之疹。其证发于胸腹手足,稀而少者,此由无根失守之火,聚于胸中,上蒸于肺,隐于皮肤而成小疹,其状如蚊迹、蚤斑而非锦纹也。理中汤。

疹自吐泻者,慎勿止之,因其毒瓦斯从上下出,宜调中气。若吐泻后遍身发热,如锦纹者,恐防热气乘虚入胃,其夏月多有此证,化汤。

瘾疹多属于脾,以其隐隐在皮肤之间,发而多痒,或不红者,俗人名为风丹。加味羌活散。

卷四疹证治又方

消斑青黛饮

治阳毒发斑。

正雅连熟石膏净知母北柴胡黑栀仁润玄参绿升麻怀生地片黄芩(以上俱各一钱)官拣参洋青黛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豆豉二十一粒,水煎,热服。

化斑汤

即人参白虎汤,治阳明胃热发斑。

官拣参(一钱)熟石膏(四钱)净知母(二钱)炙甘草(一钱)淡竹叶(一钱)粳米一撮,水煎,热服。

加味羌活散

治瘾疹作痒,世俗谓发风丹者是也。

川羌活信前胡芽桔梗苏薄荷陈枳壳明天麻香白芷正川芎净蝉蜕(以上俱各一钱)官拣参炙甘草(各五分)生姜三片,水煎,热服。

搽药方

芸苔菜捣烂取汁,生铁锈、生大黄等分研末,以芸苔汁调涂之。

卷四诸疮证治

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世间疮疡疖疥,惟小儿最多,岂其稚阳纯气,易与岁运火政相乘耶?抑不识不知,而寒温动定之乘其道耶?复有父母之遗毒,为儿终身之害者,可不有以治之乎?小儿初生,遍身虫疥,与乎流水风疮,一皆胎毒也,切勿外治,宜内服胡麻丸。倘误用搽洗,逼毒入腹,以致腹胀,危候也,急服解毒汤为佳。

凡头面遍体有疮,原未搽洗而疮忽自平,更加痰喘气急者,切不可下,宜连翘丸解托之。

小儿未过周岁,无论一切疮疥,皆不宜搽洗,总以胡麻丸为主治,至稳。

小儿生痈毒肿疖,皆气血凝而火热乘之,内服大补汤,外以紫金锭涂之。颈上结核肿胀发热者,内服胡麻丸,外以五倍子为末,醋水调敷,一日二易为妙。

卷四诸疮证治入方

胡麻丸

治小儿风疮疥癣。

嫩苦参(五钱)何首乌(蒸)胡麻仁(炒)蔓荆子(炒)葳灵仙(炒)荆芥穗(焙)皂角刺(炒,以上各三钱)石菖蒲(炒)白菊花(各二钱)上为细末,酒打米糊丸。每一二钱,量儿大小,竹叶煎汤调下。

解毒汤

治小儿疮疥,误用搽洗,逼毒入腹,以此托之。

润元参净连翘绿升麻片黄芩京赤芍全当归川羌活北防风怀生地荆芥穗淮木通(以上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灯芯十茎,水煎,热服。大便秘,加酒大黄。

连翘丸

治小儿疮疥,毒陷入里,以此托之。

净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粉丹皮北防风川黄柏青化桂淡豆豉海螵蛸软秦艽川独活(以上各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龙眼核大。每一丸,灯芯汤下。

大补汤

治小儿或生痈疽,出脓之后,或顽疮破烂,久不收口。凡一切痈疡,皆属不足,切不可再用寒凉。

官拣参(一钱)嫩黄正川芎净连翘香白芷白云苓大归身漂白术怀生地赤芍药炙甘草(以上俱各二分)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半饥服,每日一剂。

卷四瘰证治

小儿瘰,由肝胆二经风热血燥而成,盖二经常多气少血,倘怒则肝火动而血热,肾阴虚则不生木而血燥,燥则筋病,累累然结若贯珠。其候多生于耳之前后,连及颐项,下至缺盆及胸腋之侧,又谓之马刀。初起如豆粒,渐如梅李,或一粒或数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不甚热,久之则日益以甚,或颈项强痛,或午后微热,或夜间口干,饮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皆由气血不足,往往变成疳痨。此证本非外科,切忌刀针烂药取去其核。昧者不识病源,误用烂药取核,不知肝胆二经内有相火,抑郁不伸而生瘰,为之益气养荣,舒筋散郁,犹恐不暇,何敢用刀针烂药,以致破烂不收,脓血交并耶?予目击其误治致死者,不可胜纪。凡小儿患,不可妄治,只宜内服单方,切忌取核,慎之戒之!凡小儿颈项结核,或三五粒、十数粒,或痛或不痛,或热或不热,用墙根下凤尾草(梗如铁线而黑,叶似凤尾,本草内名石长生,即墙缝中所生小蕨箕也),单取其根,水洗净,每用一两,以糯米浓酒一碗,瓦瓶浓煎,去渣服酒,每日一服,勿求速效,多则一月,少则二十日,其核全消,再不复发。此药气味平淡,更不苦寒,实为神授,药贱而功弘,诚仙方也。

凡小儿耳之前后,忽有疮作核如杏核,大小不一,名马刀疮,为瘰之根。用桃树白皮,切三指大一块,刮去外皮,留内一层,贴疮上,以艾炷于桃皮上灸之,觉热痛即止,毋令伤皮。明日又灸,不数次而核消矣。

治小儿瘰未溃者,令内消,已破者能收口,服此一月痊愈。用直僵蚕半斤,先用清水洗三次,去锻石净,晒干炒枯,另将晚米半斤炒熟,共研细末,米糊为丸,重一钱一颗。每日空心时,以夏枯草煎汤,儿大者二丸,小者一丸,研烂调服,常须以甘肥荤润之物滋泽之。

卷四瘰证治入方

紫霞膏

治瘰初起,未成者贴之自消,已成者贴之自溃,已溃核存者贴之自脱。并治诸色顽疮,破烂不愈,疼痛不已者,俱皆神效。

用明净松香一斤,研末,鲜色铜绿二两,研末,以真麻油四两,入锅内先煎数沸,滴水中不散,方下松香熬化,次下铜绿,煎至白烟将尽,其膏已成,退火,倾入瓷罐收之。凡用时于热汤内炖熔,旋摊旋贴。

集成白玉丹

专治瘰破烂,多年不愈,连及胸腋。

《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则世人闻方,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方。药则至贱不堪,功则神丹莫并。专治瘰破烂,连及胸腋,臭秽难闻,三五载、十数载不愈者,药到病起。

用新出窑矿锻石一块,滴水化开成粉,用生桐油调匀,干湿得中,先以花椒、葱煎汤,洗净其疮,以此涂之,不数日痊愈。真奇事也。

昔予道门一友,患瘰烂及胸腋,十数载不愈。一愚人传此方,用之立应,后以冶人,无不愈者,诚仙方也。

卷四杨梅疮证治

夫梅疮一证,以其肿突红烂,状如杨梅,故尔名之。西北人名天泡疮,东南则名棉花疮。盖小儿患此者,实由于父母贻毒传染而致也,然非寻常胎毒之可比。盖青楼艳质、柳巷妖姬,每多患此,而少年意兴,误堕术中。

由泄精之后,毒瓦斯从精道乘虚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外而皮毛,内着筋骨,凡冲脉所到之处,无不受毒,此其为毒最深最恶。设初起之时,治不如法,去毒未净,而随至败坏殒生者,有之矣;或遗毒儿女,以致生而不育者,有之矣。世人见此恶道,而不寒心知避者,愚亦甚矣!小儿亦有不因遗毒而成。盖因偶伤湿热,即或患此,亦不过在皮肤肌肉之间而已。治之者,能知清热解毒除湿,自必痊愈,无足虑也。

卷四杨梅疮证治附案

予高友少年不慎,尝发梅疮,治不如法,以致毒瓦斯内伏,外虽愈而内成结毒。每夏月则手心多现紫疹,如鹅掌风样。及其生子,皆于月内二十七日必发此毒。初从阴囊之下,红数点,似火丹之状;不数日,则延及遍体,皮肉溃烂,形类火烧,昼夜啼号,诸药莫救;延至半月,则精神竭脱而死。连生三子,有如一辙,友悔恨无及,力恳于予。予虽感其诚敬,而实不得其法,因静思熟计,恍然有得。盖此毒从泄精后,乘虚透入命门,直灌冲脉,已为负隅之虎矣,而且盘踞多年,根深蒂固,何可动摇!倘剿捕不得其法,反致蹂躏疆场,损我民物。古人云:多算胜,少算不胜。苟非攻坚破垒,捣巢覆穴,不足以绝其根株。因自制一方,名窜毒丸。以鲮鲤甲头尾、胸脊以及四足,各用鳞甲数片,取其穿山透穴,率领诸药,直趋毒巢,则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冲脉所行之地,无处不到,以之为君;用刺猥皮仍以上法,各取其刺,虽搜毒之功不如鲮鲤,而以毒攻毒,力则过之,故以为臣;用蝉蜕、蛇蜕,虽为解毒清热之需,实所以取其蜕脱之义,以之为佐;以芩、连、栀、柏清其雷龙之火,用皂刺、土苓、槐花领毒外出,不使久留精窍,以之为使;复略加人参护其胃气,使之宣行药力,庶无溃乱壅遏之虞,以为四路救应。制而服之,诚所谓得心应手,针芥相投,药未尽而毒出。忽于左脚发一恶疮,皮肉紫黑,痛苦异常,号呼床第,一月方痊。嗣是手掌如故,所生子女,不特不发梅疮,而并毫无疥癣。可见病有万殊,理无二致。予素未谙外科,而能拔兹社鼠城狐之毒,恃此理也;倘无其理,而欲邀天之幸,吾未能信。

小儿梅疮,最为恶候,倘发于一二月间,或半岁之内,最难救治。以其毒禀先天,来路既远,方药难及,即日服数匙之药,杯水车薪,终难有济。昧者但以搽洗之法治之,适足以阻其出路,反致内攻不救。只当缓以图之,庶能保全。先以胡麻丸修制精细,每日服之,三七之后,内毒将尽,方用点药,不三日而疮尽愈矣。此法至神至捷,第不可用之太早,恐内毒未尽也。

卷四杨梅疮证治入方

梅疮点药

杏仁一两,热汤泡去皮,以绵纸包之,木捶缓缓捶去油,此物极难得干,必数十换纸,方得油净,以成白粉为度,谓之杏霜。每杏霜一钱,加入真轻粉八分、明雄一分,共研匀,先以槐花煎浓汤,将疮洗净,疮湿则以药干搽之,疮干则以公猪胆汁调涂。三日痊愈,百发百中。此方不特治小儿梅疮,凡外科下疳疮、蜡烛疮,药到病除,久经效验。

疮疥杂方

凡半周一岁乳子,偶患疮疡,最忌外治。必先服解毒之药数剂,然后稍用外治,无不愈者;倘不先解毒而妄用搽敷,必致逼毒入内,反为大害,慎之!治疥神方,大风子肉三钱,轻粉、明矾各五分,共为末,听用。生以腊猪油二两,入麻黄五钱,同入锅内熬之,以麻黄色黑为度,滤去渣,退火冷定,调前末搽之。

治癞痢白秃头疮方,用鸡蛋十个,去壳搅匀,入小锅,香油荡成一饼,乘热盖儿头上,一时许,蛋冷取下,又将上面用油煎热,再覆头上。数次愈,妙不可言。

黄水头疮,即肥疮也。其疮黄水流下即沿生,渐至眉耳,不治则杀人。用黄连五钱、轻粉三钱,共为细末,麻油调成膏,涂粗碗内,须干湿得中,将碗覆转,下烧艾烟熏之,缓缓烧烟,熏至黑色为度,放地上出火毒,次加冰片三分,研匀,香油调涂数次,即愈。

一切无名肿毒,诸般火丹,热瘭湿疮,取阴地蚯蚓粪四两、皮硝二两,共研末,新汲井水浓调,浓敷患处,干则易之。

治热毒疮疥,用生石膏、生硫黄、陈细茶各二钱,共为末,以生猪油和药,捣匀搽之。小儿诸般疳疮,生于面上遍身,烂成孔臼,俨如大人梅疮。于蒸饭时,甑蓬四连滴下气水,以碗盛取,扫疮上,数日即愈。百方不效者,此法如神。

治小儿热疮,用鸡蛋五枚煮熟去白,专取蛋黄,再以乱发一团,如鸡子大,同入锅内,以炭火熬之,初甚干,次则发焦,乃有液出,久熬则液渐多,而黄发尽化而成液,以黄发尽为度,取起冷定,取涂疮上,即以苦参末渗之。此神方也。

神治小儿头上软疖,此疖愈而复发,至难除根,用枳壳一个,刳去•y,磨令口平,以面糊涂抹枳壳四围,安贴于疖上,于一边安一灯芯,以通脓水,则脓自出,愈后枳壳自脱,更无痕迹。枳壳,即臭橘子是也,鲜者更妙。

树名铁篱笆,多刺而硬,人家园圃多植之,以御宵人者。此方不独治软疖,凡久年顽疮、疮不能收口,根据法用之,无不愈者。

卷四杨梅疮证治汤火简便方

凡汤火伤初起,即以食盐研末,用米醋调匀敷患处,频涂不绝,临时虽痛,却能护内不坏,然后用药敷贴。切不可用冷物塌、冷水洗,并凉药敷贴。予每见以冷水冲击者,使热气不得出,必致内攻而不救,慎之!凡汤火伤,闷乱不省人事,急以蜂蜜调汤灌之。若至重者,急以煮过好熟酒数十壶,入浴盆内,以患儿浸酒中,虽至重者不死。

女儿火烧手,且至掌,即以酸醋升余浸之。出醋尚痛,少时痛止,不疮不脓不疤痕。奇方也。

治汤火伤,久经效验者,凡汤火伤烂,皮已脱去,惟有鲜肉,或臭烂不堪,诸药不治者,用猪毛一篮,以破锅炭火红,入猪毛在内之,少时猪毛消化而成黑液,取起冷定,略加大黄数钱,共研细末,再加冰片一分,研匀,香油、茶油、蜡烛油,俱可调搽。

至神至灵之方也。

凡遭火药烧坏者,先以好酒洗净,次用鸡蛋黄熬油,听用,以大黄研末,鸡蛋油调搽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