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医彀》前言·卷之三
诸气
经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此九气之为病也。夫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喜则笑不休,为毛革焦,甚为狂;悲则阴缩筋挛,女人血崩;恐则肉脱,骨酸痿厥;寒则水液澄澈清冷;炅则呕逆吐酸、暴注;惊则潮涎口噤痫痴;劳则喘息汗出气竭;思则气郁不眠、中痞不食等证。《内经》治七情九气之法,皆以五行五志之理,制而胜之,深中痛情之至治也。夫怒动肝火;喜动心火;思动脾火;忧动肺火,恐动肾火;凡一经气盛则病。如怒甚者,病属肝木,宜肺金胜之,当以悲忧苦楚之言感之,故悲可以治怒。如喜甚病属心火,宜肾水胜之,当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故悲可以治喜。如悲甚属肺金,宜心火胜之,当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甚属肾水,宜脾土胜之,当以虑彼忘此之言奋之。思甚属脾土,宜肝木胜之,当以污辱诬罔之言怒之。夫何今人不谙此理,徒以方药治之,与情志之病,殊不相通。郁结诸病,必令自遣,但以药饵助之。气无补法,诚为大敝。如邪气壅盛,必宜驱散,病去五则中和,病去七则渐兼补益矣。气脉必沉,沉极则伏,涩弱难治。
主方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神曲青皮浓朴(各八分)萝卜子(炒,研)
抚芎桔梗苏子(研)香附(各一钱)上加姜三片,水煎成,磨木香汁五匙服。郁怒痞胀作痛加槟榔、三棱、木通、蓬术;气急加蒌仁;面目浮肿加猪苓、泽泻、葶苈;兼外邪加紫苏、前胡、羌活、苍术、甘草;血瘀腹痛加赤芍、玄胡、郁金;胁痛加柴胡、胆草、黄连;胃脘痛加草豆蔻;不食加藿香、砂仁、麦芽、山楂;气闭加乌药、苏梗;久变成热者加姜制黄连、山栀;初起兼寒凝者宜温散,加吴茱萸、小茴香。
木香槟榔丸一切滞气痞块,心腹胀痛,胁满,吐酸,痰涎,食积、酒毒及痢疾,便闭不通,积热口干,烦躁。能推陈致新,滋阴抑火,活血通经。
大黄(二两)黑丑(头末二两)香附(醋炒,四两)木香槟榔枳壳青皮当归陈皮三棱蓬术黄连木通萝卜子(各二两)郁金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水法丸如绿豆大,每服百丸,姜汤送下。
苏子降气汤治心腹胀满,喘促短急。
苏子半夏曲前胡当归陈皮浓朴(制。各八分)官桂甘草(各三分)
上咀,水二钟,姜三片,煎七分,不拘时服。常服消痰饮,散滞进食。
升阳顺气汤治七情所伤及劳役、饮食不节,满闷短气。
人参(一钱)黄(二钱)陈皮半夏升麻柴胡当归黄柏(各七分)草豆蔻(四分)神曲(炒,一钱)甘草(五分)加姜,水煎服。
分消导气汤治气痰壅盛,二便不利。
桔梗枳壳(麸炒)浓朴(姜炒)青皮香附子(制)茯苓半夏(各八分)栝蒌黄连川贝母槟榔泽泻川芎麦芽木通(各五分)甘草梢(三分)
水煎服,或神曲糊丸。
复元通气散治气不宣通,腹胁刺痛,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作痛。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玄胡索(两半)白牵牛(炒)甘草(炒)陈皮(去白,一两)木香(七钱)白芷天粉青皮(各二两)贝母(一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四磨饮理诸气。
真沉香乌药枳壳槟榔等分,水磨服。
苏合香丸一切郁气壅滞等证(方见中寒。)
参苏饮发散诸气(方见伤风。)
简便方(快气除胀)黑丑(头末)木香槟榔萝卜子(等分)为末,白汤下。暂用。
又陈香丸、萝卜子(炒,研),等分为末,服。或陈皮、苏梗,水煎服。
又乌药、香附为末服。或陈香丸,木香一味,汤服。或姜葱熨法(见伤寒。)
卷之三
郁证
经曰:治五郁者,木郁达之,谓吐之令其调达。火郁发之,谓汗之令其疏散。土郁夺之,谓下之令无壅碍。金郁泄之,谓渗泄解表利小便。水郁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六郁者;气、血、湿、热、痰、食也。郁者,结滞而不得发越也。人之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凝聚,诸病生焉。在妇人尤有贪、恋、慈爱、妒嫉、忧患,八者染一,则坚牢不破,无论富贵贫贱,感此最多。
气郁胸胁胀痛,脉沉而涩;湿郁周身走痛,阴雨则发,脉沉细;热郁瞀闷烦心,小便赤,脉沉数,痰郁行动喘急,脉沉而滑;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血,脉沉而芤;食郁嗳酸腹饱恶食,气口脉紧;治宜发散鞠郁,详审其由。凡久病必开郁破滞,令气血调和始愈。
主方香附(童便或醋炒)抚芎苍术神曲陈皮桔梗上加生姜水煎服。
气加木香、青皮、苏子、浓朴、枳壳;湿加羌活、白芷、泽泻;热加栀子、连翘;痰加贝母、茯苓、半夏、海石:血加桃仁、牡丹皮、红花;食加山楂、麦芽、浓朴、砂仁、槟榔。痰郁不能吐咯,气郁不舒,先用稀涎散吐之(方见中风。)
越鞠丸治诸郁。
香附(制)苍术(制)神曲(炒)栀子(炒)抚芎(等分)
上为末,水法丸绿豆大。每服百丸,白汤送下。加贝母尤效。
六郁汤能解诸郁。
陈皮(去白)贝母连翘苍术枳壳抚芎(各一钱)栀子(炒)赤茯苓(各七分)
香附子(二钱)苏子砂仁(研。各五分)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温服。气郁加木香、槟榔、萝卜子,倍香附、砂仁;湿郁加白术,倍苍术;热郁加芩、连,倍栀子;痰郁加南星、半夏;血郁加桃仁、红花、赤芍;食郁加山楂、神曲、麦芽。
木香槟榔丸治气郁、食郁,胸膈痞满,大便结滞(方见诸气。)
生韭饮治食郁。久则胃脘有瘀血作痛,大能开提气血。
生韭(捣自然汁一碗,温,加酒一、二杯同服。)
右先以桃仁连皮细嚼数十枚,后以韭汁送下。
简便方(治诸郁)木香砂仁白豆蔻(等分)研末,每五分,不拘时,白汤下。或木香酒磨下;或砂仁、白蔻,常嚼一粒佳。郁金,酒磨服效。
又枇杷叶(刷去毛)、兰香叶二味煎汤,时时啜之。或贝母嚼细,白汤送下。
卷之三
梅核气
是证因七情之气,郁结不舒;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妇人患此最多。总由痰与气结,状如梅核,或如破絮,停于咽嗌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壅热盛,上气喘急;或留饮恶心,呕吐涎沫。久久不已,则为噎膈、关格之渐。治宜开郁顺气,利膈化痰、清肺为主。
主方陈皮半夏(姜制)白茯苓(各一钱)枳实青皮南星(姜制)萝卜子苏子神曲(炒)砂仁(炒,研)白豆蔻(研)益智仁槟榔(各五分)上姜五片,水煎成,调砂、蔻末,卧床慢服。
气郁加香附、抚芎、浓朴;胀加青皮、腹皮;火加栀子、黄芩。
七气汤(一名四七汤)治七情九气结滞成痰,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饮呕逆等证,并皆治之神效。
半夏茯苓(各三钱)紫苏叶浓朴(姜炒。各二钱)
上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服。
简便方用腊糟不下水者一斤,朴硝净者半斤,和匀。新瓷坛收贮、封,置净处,每取三匙,煎汤一盏,卧床慢饮。
卷之三
关格
经曰: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荣也,故曰格。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荣也,故曰关。阴阳俱盛,不得相荣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正命而死。是证膈中觉有所碍,欲升而不升,欲降而不降,欲食不能食,此谓气之横格也。关者,则不得大小便,甚热之气,在于下焦,填塞不通,无出之由,故曰关也。格者,则吐逆不能食,甚寒之气,在于胸中,遏绝不纳,无入之理,故曰格也。胸中有寒者,当以热药治之;丹田有热者,当以寒药治之。胸中之寒,丹田之热,上下治法,主当缓治,客当急治。经曰:阳盛阴不得荣,故人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