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历代诸家)》·魏晉南北朝詩(魏)一
曾操父子詩選
前言
曹操
樂府:
度關山
薤露行
對酒
蒿里行
短歌行(兩首)
苦寒行
步出夏門行(五章)
卻東西門行
陌上桑
氣出唱(三首)
精列
秋胡行(二首)
善哉行(三首)
謠俗詞
董逃歌詞
塘上行
曹丕(二十三首)
詩:
芙蓉池作
於玄武陂作
雜詩二首
清河作
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作
代劉勳出妻王氏作二首
樂府:
短歌行
燕歌行二首
秋胡行二首
善哉行二首
丹霞蔽日行
上留田行
大牆上蒿行
豔歌何嘗行
煌煌京洛行
釣竿
十五
折楊柳行
曹植(五十三首)
詩:
公宴
送應氏二首
離友詩二首(並序)
三良詩
侍太子坐
贈徐幹
贈王粲
贈丁儀
贈丁儀王粲
贈丁翼
七哀
雜詩六首
贈白馬王彪(並序)
喜雨
朔風
雜詩
情詩
棄婦詩
七步詩
失題
樂府:
箜篌引
白馬篇
名都篇
薤露行
當來日大難
美女篇
野田黃雀行
遠遊篇
泰山梁甫行
盤石篇
怨歌行
種葛篇
浮萍篇
當牆欲高行
蝦鱔篇
吁嗟篇
升天行二首
仙人篇
豫章行二首
遊仙
五遊
苦思行
門有萬里客行
桂之樹行
前言
漢末建安峙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
詩自三百篇以來,曾經歷了楚緋、漢樂府民歌等幾個重要發展階段,其內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變化。但漢朝辭賦盛行以後,文人崇賦而輕詩,文人詩作者不多,“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鐘嶸《詩品》)。到了漢末建安則忽然改觀,詩壇上湧現出大量作家,其中曹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足這俐時期的重耍代表。他們而對著極度動亂的社會現實,不禁“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寫出不少反映社會現實,富有峙代氣息的作品,打破了漢代詩壇的沉寂局面,使詩歌創作進入一個劃時代的里程。而曹魏父子則是這個時代的開山祖帥,他們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寫出許多動人的詩篇,開創了建安新詩風,深刻而富有創造性地反映了那個動亂的時代,表現了他們積極進取,要建功立業,統一中國的雄心壯志,使作品充滿了新的氣息,新的格調,新的精神,形成了詩歌創作“彬彬之盛”。(鐘嶸《詩
品》)
漢末建安時期,是一個極動亂的歷史時期,處在這一時代的作家,他們深感各種社會矛盾在激化,從而產生改變這種狀況的政冶理想。這種理想表現在創作上,就構成建安文學“慷慨而多氣”(《文心雕龍.時序》)的獨特風格,即所謂“建安風骨”。曹魏父子是這個時代的先驅者,不論在政冶上,或在文學創作上都處在領導地位,而他們的詩“志深而筆長”,“慷慨而多氣”,語言精練質樸而富有文采,代表著建安文學的主流。所以曹魏父子的話最能體現“建安風骨“的特色。
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建安時期又是詩歌形式多樣化的一個時期。從《詩經》到漢樂府民歌,詩歌的語言形式已從四言發展到五言。到了建安時朗,五言詩已成為文人詩的主要形式。而最能體現這一時期詩歌形式特點的又是曹魏父子的詩。他們創作技巧純熟,不但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在他們的作品中,四言、五言、七言、雜言也無不具備。曹操的四言,曹丕的七言,曹植的五言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對我國古典詩歌形式的發展產生過積極的影響。
《曹魏父子詩選》所選入的詩,計曹操十三首,曹丕二十三首,曹植五十三首,共八十九首。這些作品內容比較豐富,有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和人民疾苦的,有表現作者建功立業的理想和志向的,有描寫思婦幽怨、遊子思鄉的,還有幻想神仙遨遊和歡宴行樂的;藝術形式也較多樣化。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他的父親曹嵩,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只知道他是漢桓帝時曹騰的養子,後來官至太尉。曹操出身於官宦家庭,“少機警,有權數,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二十歲舉孝廉,曾因“能明古學“被漢靈帝任為議郎。黃巾起義時,任騎都尉,起兵鎮壓黃巾軍。獻帝初,軍閥董卓專權﹒欲發帝自立。他又加入討伐董卓的聯軍。後來打敗黃巾,收編農民起義軍三十多萬,壯大自己的實力,便成為逐鹿中原的群雄之一。到了建安元年(公元196),他迎獻帝都許(今河南省許昌東),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了呂布、袁紹、袁術等各個敵手,而成為北中國的實際統治者。
曹操是東漢末期的政冶家和軍事家。又是一個很有成就的文學家。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魏志.荀彧傳》引《魏氏春秋》),不但把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集中在自己的手下,而且還收攬大批文人學士。當時集中在鄴(今河南省安陽北)下的文人,很多都是有才華的詩人,而曹操則是他們的保護人和詩歌創作的先導者。《文心雕龍.時序》說:“魏武以相王之尊雅愛詩章。”他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政治遠見,深刻地洞察社會,創造性地寫出許多揭露社會矛盾、反映亂離現貫,被稱為具有“建安風骨”的詩篇,為“建安文學”奠定了基礎。曹操現存的二十多首詩全是樂府歌辭。史家說他“登高必賦,及造新詩,被之管弦,皆成樂章”(見《三國志》注引《魏書》),可見他不僅是個詩家,而且是個愛好音樂的行家。尤為突出的是,他繼承了樂府民歌“感於哀樂,緣事而發”(《漢書.藝文志》)的現實主義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