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文》·卷二十一
◎ 萧统(三)
◇ 令旨解二谛议 二谛理实深玄,自非虚怀,无以通其弘远。明道之方,其由非一。举要论之,不出境、智。或时以境明义,或时以智显行。至於二谛,即是就境明义。若迷其方,三有不绝;若达其致,万累斯遣。所言二谛者,一是真谛,一名俗谛。真谛亦名第一义谛,俗谛亦名世谛。真谛、俗谛,以定体立名。第一义谛世谛,以褒贬立目。若以次第言说,应云一真谛。二俗谛,一与二合,数则为三。非直数过於二,亦名有前後,於义非便。真既不因俗而有,俗亦不因真而生,正可得言一真一俗。真者是实义,即是平等,更无异法,能为杂闲;俗者即是集义,此法得生,浮伪起作。第一义者,即无生境中,别立美名。言此法最胜最妙,无能及者。世者,以隔别为义,生灭流动,无有住相。《涅?》经言:出世人所知,名第一义谛;世人所知,名为世谛。此即文证褒贬之理。二谛立名,差别不同;真、俗世等,以一义说。第一义谛,以二义说,正言此理。德既第一。义亦第一,世既浮伪,更无有义,所以但立世名。谛者,以审实为义。真谛审实是真,俗谛审实是俗;真谛离有离无。俗谛即有即无,即有即无,斯是假名;离有离无,此为中道。真是中道,以不生为体;俗既假名,以生法为体。
南涧寺慧超谘曰:浮伪起作,名之为俗;离於有无,名之为真。未审浮伪为当与真一体,为当有异。令旨答曰:世人所知,生法为体;出世人所知,不生为体。依人作论,应如是说。若论真即有是空,俗指空为有,依此义名,不得别义。
又谘:真俗既云一体,未审真谛亦有起动,为当起动自动,不关真谛,令旨又答,真谛寂然,无起动相,凡夫惑识,自横见起动。 又谘,未审有起动而凡夫横见,无起动而凡夫横见。令旨又答:若有起动,则不名横见。以无动而自动,所以是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