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太阳黑子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太阳,观察仔细、描述详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在写于大约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对太阳黑子的形象描述。在《汉书·五行志》中还有“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的描述(永光元年即公元前43年)。这指的是在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现今举世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纪事也在我国。这就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3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文中记载:“河平元年……三月已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条纪事把黑子出现的时间、位置和大小都描写得一清二楚,对太阳黑子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了。
黑子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存在一月有余,极个别的存在长达半年之久。对此,中国古人也观察得入细入微,比如《后汉书·五行志》和《宋史·天文志》对公元188年和公元1131年出现的黑子,有明确记述:

“中平……五年正月,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如飞鹊,数月乃消。”

“二月已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大,三日乃伏。”

此外,黑子在消失过程中往往呈现不同形状,对此中国古代也早有发现,比如,《宋史·天文志》对出现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的太阳黑子记述道:“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粟大。”这是记述黑子群的珍贵史料。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从汉代至明代,记载黑子多达100余次。欧洲最早的黑子纪事是公元807年8月19日,但还被认为是水星凌日现象。欧洲发现黑子的功劳,应该归于伽利略,他在公元1610年发明望远镜时才确认了太阳黑子。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