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制度:哪些人能考上?考上后工资多少?
在清代,寒门学子想要从政,最直接且便捷的途径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而进入朝廷政坛。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创一直到清王朝,持续了近一千多年,所以到了清代,科举制度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
一,哪些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随着时代的进步,清代的科举考试已经逐渐接近现代的考试制度,参加考试的考生均来自各类不同的“学校”。
国家开设的国子监、宗学、八旗官学和觉罗学;各省开设官学包括府学、州学、县学等;还有一些教育机构比如私塾、社学、义学等。只有从这些“学校”出来的“考生”才具备科举考试的资格。
二,科举考什么内容?
清代科举考试除了特制科目之外,考试的主要内容来自儒家经典,根据经文内容出题,考生要按照要求应答,具体的作答有以下几种方式:墨义、帖经、策问、诗赋、杂文。其主要是考核应试者关于对经文的理解、对经典文献相关内容的背诵能力、对当时政治事务的了解程度、对历史文化知识和临场应变能力和对文学才华和修养的测试。
三,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考试?
清朝的科举考试都是定期举行的,其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读书人只有先通过县试和府试才可以参加院试,错过院试考试的人可以参加补考又称“录遗”。被乡试录取的称为举人,举人不仅可以参与全国性考试,而且还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由礼部官员负责,被会试录取的人即是贡士。终极考就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试题一般由读卷管密拟或皇帝亲自拟定,为了防止试题外漏,要求考生必须当日完成。
因为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所以状元、榜眼、探花最终呈现在殿试的结果中。但凡能进入殿试,就意味着可以当官拿俸禄了。
四,考上之后能拿多少俸禄?
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和禄米两种,每年只在春秋两季发放,为了解决官员的年俸不高,还设立了养廉银制度。一般考中进士的人,都属于正七品以上的官职,殿试考试名次越靠前官职越高。考中进士的人最低每年可以拿到年俸45两、禄米45斛,养廉银1200两,折合成人民币每年的收入介于18万到27万之间,同时还有大概9000斤米。但由于那个时期的官员都是一个人养活一大家人,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工资并不算高。
虽然清朝的科举制度还存有一些官场腐败的弊端,但在人才任用上它的确提供了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