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与传统文化,家长必看!

什么是国学?  

  国学这个词汇的出现很早,从《周礼》开始,“国学”一直指的是国立学校。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在晚唐时称“白鹿洞国学”。这明显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  

  现代“国学”概念出现的最早文献则是在1902年。变法失败后,当时同处湖南的梁启超和黄遵宪,一个被迫远走东洋,一个被革职永不续用后回梅县老家。1902年,黄收到梁启超从日本来的信,梁提出要办《国学报》,黄回信表示反对,认为此时办《国学报》还不是时候。  

  “注意,这时黄梁通信提到的’国学’,指的就不是国立学校,而是学术的概念。张之洞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梁启超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论是’旧学’还是’中学’,说的都是国学,即中国固有的、千年传承下来的’学问’。”刘梦溪提醒大家。  

  第一次对国学概念做分梳的是胡适。1923年,北大国学门创办《国学季刊》,在发刊词中,胡适把“国学”定义为“国故学”的简称,直接来源于章太炎先生之《国故论衡》。而章先生之“国故学”,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语言、制度、人物、风俗和文学、艺术等,几乎中国古代的所有东西都被包括在“国故”之中。 

  但这个定义并未被学术界采纳,后面的一二十年中,很少看到有学者把国学解释为“国故学”的,而国故这个词,后来也很少有人使用。大家都把国学当成“中国固有学术”,即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  

  爬梳“国学”理路后,刘梦溪反戈一问:“如果国学只是这些东西的话,那么,国学跟中国的普通民众有什么关系?如果中国的国学跟老百姓都没有关系,那算什么国学呢?那是专家之学。”

  然而,在刘梦溪看来,真正给国学赋予准确而富有生命力之定义的,当属“国学研究会”之“主讲大师”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将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六经之学”。正如马先生所说,“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除了学理内涵的恰切之外,最关键的是,以此定义国学,不仅可以激浊扬清,厘清打着“国学”旗号,糟粕混杂之术士杂学;而且在教育领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有助于“国学”学科的课程设置,更能将儒家最醇正之思想精华播撒至普通民众之心田。  

  可见,刘梦溪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国学最重要之区别,在于传统文化包容更广,儒释道各家全算;而国学则应单指“六艺之学”。


什么是传统文化?  

  简单地讲,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其中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传统社会”,一是“文化”  

  “传统社会”,指的就是在现代社会转型之前,长时间存在于中国历史上的社会。  

  “文化”这个词,大家用得口滑,使用频率很高。刘梦溪将文化做了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  

  “我把文化分为两部分,一种是生活方式,这是基础性的,它的范围相当广大,它的价值系统属于精神伦理的层面,包括宗教、哲学、艺术、美学,这是它精神价值的层面,这是时代的精华。于是,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人在传统社会的整体生活方式和它的价值系统。”刘梦溪说。而儒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思想、佛教思想则是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支柱。  

(一)、“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概念:

     “国家学术”也叫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先进的学术文化;是以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为主体的先人们对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创造、提炼、与总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人的性格、素养、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和未来世界先进文化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上流传下来并曾经占据统治或统领地位的文化。其核心部分,应该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其次是道家文化;再次是兵、法、释、墨等各家文化;更次是农、医、民、杂等各家文化。

“二”、“国学”与“传统文化”的区别:

     国学与传统文化,二者同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概念。我认为,传统文化是人们把国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内省与外化。在文化的初始阶段,可能是先有文,也可能是先有术,二者互为前提,相互成长,并相依存,逐渐地有了国学,有了国家最主要的,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国家学术,以及那些虽然不是起支配和主导作用,但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学术,然后这些学术不断被人们内省和外化,又形成新的学术,而新的学术又被人们内省与外化,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从而形成了生生息息、有源有流的传统文化。

     也正因为这样,致是国学与传统文化有相同又有不同。从相同方面来看,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上承传下来的文化。从不同方面来看,传统文化是文化,而国学是学术。

     文化的“文”字最初为彩色交错的图形。《说文》:“错画也。象交文。”后发展为文字、书、美、善等含义。“化”,《说文》:“教行也”。“化”就是    将“文”通过自化、教化、强化等途径进行发展传播。

     学术,专指有专门系统的学问。

     文化,是学术产生的基础,学术又是文化进一步发展传播的基础。所以,传统文化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文化;国学是国家在历史上形成的、发展的学术。传     统文化之中包含着国学,因为国学也是文化,但传统文化又不等同于国学。

“三、”“国学”与“传统文化”的承继:

首先,国学学习碰到的国学体系庞大、繁杂、笼统,是任何学说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现实,针对这个问题,宋一夫采取的办法是:

     第一,先找出国学的核心部分。国学的核心问题无疑是儒家学说,核心之外,处在次等地位的,当然是道家学说。除了儒、道两家之外,兵、法、释、墨等家的思想,就是处在第三等级了。而农家、医家、名家等思想又次之。

     第二,找到核心和非核心部分后,还要进行第二方面的工作,那就是在核心部分和非核心部分中选择精华。

     儒家的精华有:《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廉》、《忠》、《中庸》、《知行》;

     道家的精华有:《道德》、《无为》、《动静》、《制欲》、《养性》、《天人》、《形神》、《齐物》;

     法家的精华有:《变法》、《君道》、《赏罚》、《法》、《术》、《势》、《农战》、《集权》、《吏治》;

     墨家的精华有:《修身》、《尚贤》、《尚用》、《兼爱》、《非攻》、《节用》、《天人》、《非命》;

     冰甲的精华有:《庙算》、《谋攻》、《奇正》、《形势》、《虚实》、《争战》、《变化》、《军旅》、《地形》、《战备》、《水火》、《用间》;

     这些精华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流、脉。

     第三,国学各学派都有一个师承关系,这种学说的承传在我国沿袭了四五千年。

     儒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周敦颐、程璟、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陈确、王夫之等;

     道家主要有:老子、庄子、淮南子、王弼、阮籍、嵇康、抱朴子等;

     兵家主要有:孙子、吴起、孙膑、尉缭、何去非、刘基、宋主舜等;

     法家主要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韩非、桑弘羊、王安石等;

     其次,国学学习碰到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语言、语境、语意的不同。这个问题,是当今人们学习国学所遇到的主要障碍。国学的内容,多出自于古代典籍,而且大多以先秦典籍为主。因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学记载的文体与现今人们阅读的文体截然不同;加之在不同的生活空间中,记载的人和物离现今较为久远,这给人们阅读、学习、理解国学的过程带来诸多不便。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采取对古文白话给以对译,对文中涉及的偏僻字词加以注解,对所读内容用以讲读等多种办法,可以解决国学学习、国学普及、国学提升中遇到的语词艰涩难懂、文意不易理解、道理难以透彻等问题。

     再则,要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多种不同的出版形式,使国学学习与普及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同时,在出版内容与呈现形式上追求创新。例如,随文増加相应的历史文物图片,这样既能文图相应重现历史,又能使人们改变阅读方式,起到自然停顿的效果,给人们的大脑留出思考空间,而且还能令人赏心悦目。

总之,国学是国中有学,学中有术,术中有道,学之则明心,用之则明道。它是先人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切莫等闲待之。

     人刚生下来是一张白纸,随着成长,开始物质积累和精神积累。人们更看重的是由简到繁的物质的积累。但实际上,精神积累也很重要,我更看重的是由繁入简的精神积累,因为大道至简。我们从哪里来不知道,往哪里去也未知。那么要想使自己的生命实现一种智慧的升华,能留点东西在世间的话,就要达到大道至简的境界,这是传统文化能给到我们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