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学思想史研究中的“瓶颈”及其突破
与儒学、道家、佛学乃至于墨家、法家等诸子学术的研究相比,有关兵学的研究,显然是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成果为数不多姑且不论,即使是有限的研究成果中,质量上乘、体系严整、见解独到之作亦属凤毛麟角。更多的是词条的扩大与组合,可又没有词条来得科学与准确,犹如“什锦拼盘”,看不出兵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与规律,见不到兵学家、兵学典籍所蕴涵的时代特征与文化精神,在整个学术思想研究的大格局中,很明显被边缘化,无法“预流”。
兵学思想史研究的“后天失调”,还表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在专业素质构成上一直存在着种种局限,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兵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的特殊要求。军事史从本质上讲,是历史与军事两大学科彼此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一属性,决定了兵学思想史它其实也是军事史与思想史的综合与贯通,这一学术特性,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他们最好能具备历史与军事两方面的专业素养。
秦汉以降,迄至今代,各个时期的兵学思想发展一样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优先的重心。这些不同时期的主题与重心,就是我们在从事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历史研究时应该加以特别关注与充分讨论的内容。孙子有云:“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虚实篇》),这对于兵学思想史的研究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即在研究过程中,要切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必须以揭示和深化不同时期兵学主题为中心,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从而准确地呈现兵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把握兵学思想研究的关键。
有幸承蒙南京大学蒋广学教授的信任,被赋予承担《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史》撰写的重托。当时觉得自己有多年从事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经历,在某些问题上多少有些许心得,加上合作团队中魏鸿博士、熊剑平博士等人皆为学有专攻、功底厚实的中青年才俊,遂
兵学思想史研究的“后天失调”,还表现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长期以来在专业素质构成上一直存在着种种局限,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兵学思想发展史研究的特殊要求。军事史从本质上讲,是历史与军事两大学科彼此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这一属性,决定了兵学思想史它其实也是军事史与思想史的综合与贯通,这一学术特性,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即他们最好能具备历史与军事两方面的专业素养。
秦汉以降,迄至今代,各个时期的兵学思想发展一样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优先的重心。这些不同时期的主题与重心,就是我们在从事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历史研究时应该加以特别关注与充分讨论的内容。孙子有云:“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兵法·虚实篇》),这对于兵学思想史的研究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即在研究过程中,要切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必须以揭示和深化不同时期兵学主题为中心,以点带面,提纲挈领,从而准确地呈现兵学思想发展的脉络,把握兵学思想研究的关键。
有幸承蒙南京大学蒋广学教授的信任,被赋予承担《中国兵学思想发展史》撰写的重托。当时觉得自己有多年从事先秦两汉兵学文化研究的经历,在某些问题上多少有些许心得,加上合作团队中魏鸿博士、熊剑平博士等人皆为学有专攻、功底厚实的中青年才俊,遂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