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广告x

明儒王龙溪的一念工夫论

作者:彭国翔

王龙溪(名畿,字汝中,号龙溪,1498-1583)是中晚明阳明学发展的核心人物,对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也有重要意义。i龙溪整个致良知工夫论包括先天正心之学和有关一念之微的论说。对于龙溪的先天学,笔者已有专门讨论。ii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龙溪的一念工夫论,以求对其致良知工夫论有一较为全面与深入的把握。
一、引论
在阳明的论学问答中处已有数处提到“念”这一观念,如《答顾东桥书》中有云:
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节目时变之不可预定,犹方圆长短之不可胜穷也。故规矩诚立,则不可欺以方圆,而天下之方圆不可胜用矣;尺度诚陈,则不可欺以长短,而天下之长短不可胜用矣;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变不可胜用矣。毫厘千里之谬,不于吾心良知一念之微而察之,亦将何所用其学乎?”iii
从语脉来看,阳明这里的“一念之微”是指良知初发后的细微状态,是一种真诚的意识,不同于一般脱离本心的有善有恶的意念。而在《传习录下》中,阳明与陈九川(字惟濬,号明水,1494-1562)还专门讨论过“念”的问题:

2025新品专区
广告x

九川(陈明水)问:“近年因厌泛滥之学,每要静坐,求屏息念虑。非惟不能,愈觉扰扰,如何?”先生(阳明)曰:“念如何可息?只是要正。”曰:“当自有无念时否?”先生曰:“实无无念时。”曰:“如此却如何言静?”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戒慎恐惧即是念,何分动静?”曰:“周子何以言‘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曰:“无欲故静,是‘静亦定,动亦定’的‘定’字,主其本体也。戒惧之念是活泼泼地。此是天机不息处,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一息便是死。非本体之念,即是私念。iv
此处的“戒惧之念”和上述“一念之微”一样,都是作为良知心体的直接发用,也就是阳明所谓的“本体之念”,而脱离了良知心体的经验意识,则即是所谓“私念”。另外,阳明在《传习录下》答黄直(字以方,嘉靖二年进士)问时,还有“念念致良知”的说法: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无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v
不过,尽管在阳明的话语中我们已经可以解读出“念”的不同意义,但“念”在阳明处并未成为一个确定的概念,阳明并未经常针对“念”进行讨论,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下使“念”自然连带出相关的涵义。但龙溪对阳明心中隐含的意思显然深有体会,在通行的整部《王龙溪先生全集》中,“一念之微”、“一念之初机”、“一念独知之微”、“一念之良”以及“一念独知”等围绕“一念”的说法,至少有八十多处,其中尤以“一念之微”(或“一念入微”)的说法最为频繁。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六十七岁的龙溪在所作《书顾海阳卷》中指出:
古人之学,惟在理会性情。性情者,心之体用,寂感之则也。然欲理会性情,非可以制于中而矫饰于外,其要存乎一念之微。人心本自中和,一念者,寂感之机也。致谨于一念之微,则自无所偏倚,无所乖戾,中和由此而出。中则性定,和则情顺,大本立而达道行,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以收位育之全功,圣学之的也。vi
隆庆三年(1569)已巳夏,七十二岁的龙溪应曾同亨(号见台)之邀聚会武林(杭州),在临别时,曾见台提出了有关“有念无念”的问题,龙溪回答说:
念不可以有无言。念者,心之用,所谓见在心也。缘起境集,此念常寂,未尝有也,有则滞矣。缘息境空,此念常惺,未尝无也,无则槁矣。克念谓之胜,妄念谓之狂。圣狂之分,克与妄之间而已。千古圣学,惟在察诸一念之微,故曰一念万年,此精一之传也。vii
而在八十岁时写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 生辰测算
  • 手机吉凶
  • 2025年运势
  • 一生财运
性别:
生日:
手机号码:
姓名:
性别:
生日:
姓名:
性别:
生日:
2025吉祥物
广告x
  • 寻找另一半
  • 前世今生
  • 一生财富
  • 一生事业运势
广告x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