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教育
中国《书经》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 12年。
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12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11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7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6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 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 默冬)。
公元前5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 欧多克斯)。
公元前5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 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5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 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 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 石申)。
公元前4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 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 司马迁等)。
公元前2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 希帕克)。
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 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1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中国 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测定木星绕天一周的周期为 12年。
公元前14世纪,中国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规记录,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记事。
公元前12世纪,中国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划分天区。
公元前11世纪,传说中国周朝建立测景台,最早测定黄赤交角。
中国《诗经·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记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国用干支记日,从未间断。这是世界上最长久的记日法。
公元前约700年,中国甲骨文(河南安阳出土)上已有彗星观察的记载。
公元前7世纪,中国用土圭测定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国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记录。
公元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这个彗星即后来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7世纪,巴比伦人发现日月食循环的沙罗周期。
公元前6世纪,中国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公元前585年,发生第一次被预测的日全食(古希腊 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发现月球的位相以19年为周期重复出现在阳历的同一日期(古希腊 默冬)。
公元前5世纪,提出日月星辰绕地球作同心圆运动的主张(古希腊 欧多克斯)。
公元前5世纪,论证大地是球形的,认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颗金星。并提出银河是由许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腊 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5世纪,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认为月球因反射太阳光而明亮(古希腊 阿那萨古腊)。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代,编制了第一个星表,后称”甘石星表”(中国 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战国时,已认识到日月食是天体之间的相互遮掩现象(中国 石申)。
公元前4世纪,《天论》一书发表,提出地球中心说(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世纪,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动说,认为宇宙是在空虚的空间中,由无数个旋动着的、看不见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用天文观测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腊 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纪,第一次测算太阳和月球对地球距离的比例,太阳、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绕太阳运转的主张(古希腊 亚里斯塔克)。
公元前2世纪,西汉《史记》中《天官书》一篇是最早详细记载天象的著作(中国 司马迁等)。
公元前2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太阳与月亮的运行表和西方第一个星表;发现岁差,划分恒星的亮度为六个星等(古希腊 希帕克)。
公元前2世纪,中国汉朝采用农事二十四节气。
公元前134年,中国汉朝《汉书·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详细记载。
公元前104年,汉朝编造了《太初历》,载有节气、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确会合周期。这是中国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较差(中国 落下闳、邓平等)。
公元前1世纪,西汉发明浑仪,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 (中国 落下闳)。
公元前46年,罗马颁行儒略历(旧历)。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公元前28年,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