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异与互补
作者:武吉庆
一、五四新文化派对现代性的追求
五四新文化派知识分子刻意强调人的现代性,故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系统发起猛烈冲击,呼吁确立与尊重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向往个人自由和现世幸福,崇尚竞争、创造和科学理性。这在未曾经历西方式思想启蒙的近代中国,无疑是功莫大焉。但今日观之,他们在终极价值层面的思考似稍嫌粗糙,论证亦欠精审。
在新文化派看来,传统的泛道德主义价值观,过于强调“价值理性”,从而抹煞了“工具理性”的意义,使人们安贫乐道、不思进取、鄙薄科学、轻忽方法、生计日蹙、精神萎顿。为了从根本上迅速地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以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高扬“工具理性”,甚至要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试图简而化之地从科学和民主思想中开辟出现代价值的根基,如此一来,终极价值就被置于价值重建的视野之外。这种以偏救偏的致思理路和启蒙策略,在当时虽然有其合理之处,可以理解,但就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却不足
一、五四新文化派对现代性的追求
五四新文化派知识分子刻意强调人的现代性,故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系统发起猛烈冲击,呼吁确立与尊重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向往个人自由和现世幸福,崇尚竞争、创造和科学理性。这在未曾经历西方式思想启蒙的近代中国,无疑是功莫大焉。但今日观之,他们在终极价值层面的思考似稍嫌粗糙,论证亦欠精审。
在新文化派看来,传统的泛道德主义价值观,过于强调“价值理性”,从而抹煞了“工具理性”的意义,使人们安贫乐道、不思进取、鄙薄科学、轻忽方法、生计日蹙、精神萎顿。为了从根本上迅速地改变这种状况,他们以现代化,尤其是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高扬“工具理性”,甚至要以“工具理性”取代“价值理性”,试图简而化之地从科学和民主思想中开辟出现代价值的根基,如此一来,终极价值就被置于价值重建的视野之外。这种以偏救偏的致思理路和启蒙策略,在当时虽然有其合理之处,可以理解,但就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而言却不足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