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正观略论
作者:杨庆中
尚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易传》在运用和发挥这一思想方面不遗余力。清人钱大听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中正,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刚中,曰柔中。刚柔非中,而得中者,无咎。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潜研堂集·中庸说》)钱氏的说法不免有些夸大,但在《易传》里,尚中正的思想十分突出,则是毫无疑义的。
一
《易传》尚中正,源于《易经》对"中位"的重视。所谓"中位",就是二、五之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二五之位的爻象又称中爻。据专家研究,在《周易》中,二、五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凶辞最少,合计积仅占13.94%。三爻凶辞最多,上爻次之,三、上合计占62.3%;三爻吉辞最少,仅占6.5%;初、四爻凶中求吉类最多,占44.54%。例如: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乾·文言传》)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需·彖》)
"酒食贞吉",以正中也。(《需》九五《象》)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讼·彖》)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九五《象》)
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彖》)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无疑是吉利之兆,《文言传》认为,其所以吉,乃是
尚中正,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大特色。《易传》在运用和发挥这一思想方面不遗余力。清人钱大听说:"《彖传》之言中者三十三;《象传》之言中者三十。其言中也,曰中正,曰时中,曰大中,曰中道,曰中行,曰行中,曰刚中,曰柔中。刚柔非中,而得中者,无咎。故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潜研堂集·中庸说》)钱氏的说法不免有些夸大,但在《易传》里,尚中正的思想十分突出,则是毫无疑义的。
一
《易传》尚中正,源于《易经》对"中位"的重视。所谓"中位",就是二、五之位。二居下卦之中,五居上卦之中。居于二五之位的爻象又称中爻。据专家研究,在《周易》中,二、五爻吉辞最多,合计占47.06%,差不多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其凶辞最少,合计积仅占13.94%。三爻凶辞最多,上爻次之,三、上合计占62.3%;三爻吉辞最少,仅占6.5%;初、四爻凶中求吉类最多,占44.54%。例如: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乾·文言传》)
位乎天位,以正中也。(《需·彖》)
"酒食贞吉",以正中也。(《需》九五《象》)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讼·彖》)
"讼元吉",以中正也。(《讼》九五《象》)
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彖》)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无疑是吉利之兆,《文言传》认为,其所以吉,乃是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