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读
更多 >《三国演义》中的“真假历史”
《三国演义》以七实三虚的笔法,在历史长河中构建出一座真假交织的镜像迷宫。罗贯中用文学手术刀剖开三国志的骨骼,重新嫁接上民间想象的筋肉。当"草船借箭"取代了真实的火攻战术,当"空城计
《三国演义》智谋之战,谁主沉浮?
本文深入剖析《三国演义》中的智谋之战,探讨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谋士的智计较量,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角色与影响,揭示出这部经典名著中谁才是真正的主宰者。
《三国演义》里的兵法与智慧,值得一读再读
本文深入剖析了《三国演义》中的兵法策略与智慧体现,通过具体战役和人物分析,展示了这部古典名著在军事、政治以及人性方面的深刻洞见,强调了其作为智慧宝典的持久价值。
三国演义中的“职场智慧”:趣说中国农历:为何“正月...
本文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出发,探讨了职场智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特别是中国农历中“正月”与“一月”的区别,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职场中的应用与启示。
《战争与和平》与《三国演义》的对比阅读
本文通过对《战争与和平》与《三国演义》两部文学经典的对比,探讨其在战争描写、人物塑造以及历史观等方面的异同,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战争与和平主题的深刻内涵。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请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泄露隐私,不正当言论可能会被屏蔽。
- 向光而行7目的在于强化“忠义”与“乱臣”对立的效果执扇逍遥游:有诗叹蔡邕之哭董卓:“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这句诗是因蔡邕感董卓知遇之恩,伏董卓尸而哭,以致被王允下令缢死。感叹诸葛亮当时正在隆中高卧,怎肯如蔡邕一样去辅佐董卓这种乱臣呢?这句诗显然不符合逻辑,因为董卓死于192年,而诸葛亮出生于181年。也就是董卓死时,诸葛亮才11岁,还跟随其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直到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才到隆中隐居,此时的诸葛亮也不过16岁而已。直到207年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才26岁,而董卓已经死了15年了。可以说,诸葛亮和董卓完全就是不同时代的人,诸葛亮又怎会“轻身事乱臣”呢?2025-04-09 10:510
- 向光而行7这里的时间矛盾确实客观存在,先生读书之细令人佩服。但《三国演义》并非史实,只是文学作品。而且书中确实存在诸多时间错位超前叙事,虚实混用等手法。都是作者为文学创作需要刻意为之。比如:原文为“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罗贯中在此处显然采用了文学对比手法,将不同时空的诸葛亮与蔡邕进行并置对比。2025-04-09 10:340
- 向光而行7这里的时间矛盾确实客观存在,先生读书之细令人佩服。但《三国演义》并非史实,只是文学作品。而且书中确实存在诸多时间错位超前叙事,虚实混用等手法。都是作者为文学创作需要刻意为之。比如:原文为“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罗贯中在此处显然采用了文学对比手法,将不同时空的诸葛亮与蔡邕进行并置对比。执扇逍遥游:有诗叹蔡邕之哭董卓:“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这句诗是因蔡邕感董卓知遇之恩,伏董卓尸而哭,以致被王允下令缢死。感叹诸葛亮当时正在隆中高卧,怎肯如蔡邕一样去辅佐董卓这种乱臣呢?这句诗显然不符合逻辑,因为董卓死于192年,而诸葛亮出生于181年。也就是董卓死时,诸葛亮才11岁,还跟随其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直到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才到隆中隐居,此时的诸葛亮也不过16岁而已。直到207年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才26岁,而董卓已经死了15年了。可以说,诸葛亮和董卓完全就是不同时代的人,诸葛亮又怎会“轻身事乱臣”呢?2025-04-09 10:341
- 执扇逍遥游1有诗叹蔡邕之哭董卓:“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这句诗是因蔡邕感董卓知遇之恩,伏董卓尸而哭,以致被王允下令缢死。感叹诸葛亮当时正在隆中高卧,怎肯如蔡邕一样去辅佐董卓这种乱臣呢?这句诗显然不符合逻辑,因为董卓死于192年,而诸葛亮出生于181年。也就是董卓死时,诸葛亮才11岁,还跟随其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直到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才到隆中隐居,此时的诸葛亮也不过16岁而已。直到207年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才26岁,而董卓已经死了15年了。可以说,诸葛亮和董卓完全就是不同时代的人,诸葛亮又怎会“轻身事乱臣”呢?2025-04-07 08:433
- 向光而行7宛城之战时,史实上曹操此时是司空,文学中他已是实质丞相,邹氏称曹操为丞相是典型的文学超前叙事手法,是《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经典案例。所以要理解这一矛盾。7ae30053:宛城之战时,曹操还没被朝廷封为丞相,邹氏却说“久闻丞相威名……“,这里很明显是作者一个bug了2025-03-21 09:440
查看全部12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