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注释

(1)雪堂: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在黄冈城外东坡所筑,他自号为“东坡居士”。堂在雪中建成,他又将四壁画上雪景,故名。

(2)临皋:苏轼初到黄州的时候住在定惠院,那年的春天迁到临皋馆。

(3)顾:看。

(4)巉(chán):险峻。

(5)蒙茸:杂乱的草丛。

(6)踞:蹲。虎豹:指形状像虎豹的石头。

(7)虬龙:指形状像虬龙的树木。

(8)鹘(hú):鸷鸟名,即隼。

(9)冯夷:水神。

(10)玄:黑色。缟(ɡǎo):白色。

(11)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来,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从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我看见了地上的人影,于是抬起头来,看到了一轮明月已经赫然挂在天上。我和客人们相视而笑,便一边走一边唱和着。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息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儿这么亮,风儿这么清,叫我们如何消受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黄昏的时候,我网到了一条鱼,大大的嘴巴,小小的鳞片,样子很像是松江鲈鱼。可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到家后去与妻子商议。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好久了,就是用以应付你临时的需要的。”
于是带了酒和鱼,又去赤壁下面游赏。江里的流水发出声响,江岸上的峭壁高达千尺。山峰高耸,月亮显得很小;江水落去,江石显露了出来。这才过了多少时日啊,而这江与山的面貌却变了很多,都让人认不出了。我于是撩起衣襟,舍舟上岸,走在险峻的山路之上,拨开杂乱的野草;一会儿坐在形如虎豹的山石上,一会儿又爬上状如虬龙的古树,攀到高高的鹘鸟栖宿的窝,低头看水神冯夷的宫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放声长啸,啸声划过长空,草木为之震动,高山为之鸣响,深谷为之呼应,风为之吹起,水为之奔涌。我也默默地感到有些悲伤,随之又肃然而感到恐惧,再也不想在这阴森肃杀的地方停留。于是我们返回到江边小舟之上,把船撑到了江心,听凭它随水漂流,它停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休息。这时将近半夜了,环顾四周,江山一片寂寥。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从东飞来,翅膀有如车轮大小,黑裙白衣,戛然长鸣了一声,便掠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了。
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沉沉睡去。梦中见到了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从临皋亭下经过,他向我拱手行礼说:“这次的赤壁之游尽兴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的小船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笑,我也从梦中惊醒。打开房门一看,哪里还有他的踪影。

赏析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前后《赤壁赋》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此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岩,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插进“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段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