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
    wéngōngsuìgǎnqǐngshòuérhuán

注释

(1)郏(jiá):邑名,在今河南洛阳附近。

(2)隧:指墓道。

(3)甸服: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之内的人服侍天子。

(4)九御:即九嫔。

(5)神祇(qí):指天神和地神。

(6)叔父:天子称同姓诸侯为叔父。

(7)庸:功劳。

(8)流辟:流放退避。裔土:边远的地方。

(9)忝:玷辱。

赏析

《古文观止》中的这段文言文,摘自《左传》,记述了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京,并在郏地安顿后的对话。通过这段对话,展示了周王对礼制的坚守和晋文公的谦逊。文章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礼制观念,更深刻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治国理念。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王室的威权逐渐衰落,诸侯国势力崛起,彼此争霸。此时,周襄王遭遇内乱,晋文公援助其复位,两国间的关系因而更加密切。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为报答周王的恩德,提出请求隧地(即以土地作为报答),周襄王却坚决拒绝。这一情节反映了周王对礼制的坚持和对权力平衡的维护。

从作者的观点态度来看,文章显然对周王的礼制观念和道德操守表示肯定。周襄王在面对晋文公的请求时,立足于祖宗之法,强调不可因私恩而破坏礼制。他认为,土地和礼仪是国家的根本,不能随意变更。这种态度不仅体现了周王对国家大义的坚守,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制的重视和尊崇。

在写作思路上,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层层深入,逐步揭示人物的思想和立场。开篇便点明晋文公的请求,接着通过周襄王的长篇答辞,详细阐述其拒绝的理由。最后,晋文公因周王的坚定立场而不敢再请,接受土地回国。整个情节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智慧与品格。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对比和反复,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周襄王在答辞中,通过对比先王的行为与当前的情况,强调礼制的重要性和不可违背。同时,反复强调“余一人”之谦逊,表现出其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敬畏心。这样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修辞手法上,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对仗,使语言更具韵律和美感。例如,“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一句,既描绘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又突出了土地的重要性和用途。此外,文章中的对仗句式,如“岂敢厌纵其耳目心腹,以乱百度”,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对称美,也加深了读者对礼制观念的理解。

从情感和意境上看,文章充满了庄重肃穆的气氛。周襄王的言辞恳切而有力,表现出对祖宗之法的尊重和对国家大义的坚守;晋文公的谦逊与礼敬,则反映了他对周王的尊重和对礼制的敬畏。两人的对话不仅是一次政治博弈,更是一场关于礼制和道德的深刻对话,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综上所述,这段文言文通过晋文公与周襄王的对话,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风貌和礼制观念。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伦理道德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赏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更能感受到古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敬畏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