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遗稿》·卷之三

妊娠

《素问》:“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八八,则齿发去……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人身气血,各有虚实寒热之异,惟察脉可知。舍脉而独言药者,妄也。脉不宜太过而数,数则为热;不宜不及而迟,迟则为寒;不宜太有力而实,实者正气虚,火邪乘之而实也,治法当散郁以伐其邪,邪去而后正可补;不宜太无力而虚,虚者气血虚也,冶法当补其气血。又有女子,气多血少,寒热不调,月水违期,皆当诊脉,而以活法治之。务使夫妇之脉,和平有力,交合有期,不妄用药,乃能生子也。

或问曰:“黄芩、白术,安胎之圣药,此二味恐胎前必不可缺乎?”曰:“未必然也。胎茎之系于脾,犹钟之系于梁也。若栋柱不固,栋梁必挠。所以安胎先固两肾,使肾中和暖,始脾有生气,何必定以白术、黄芩为安胎耶!凡腹中有热胎不安,固用凉药;腹中有寒胎亦不安,必用温药,此常法也。殊不知两肾中具水火之原、冲任之根,胎元之所系,甚要,非白术、黄芩之所能安也。如肾中无水胎不安,用六味地黄丸壮水;肾中无火,用八味地黄益火。故调经当用杜仲、续断、阿胶、艾叶、当归、五味子,出入于六味、八味汤中为快捷方式。总之,一以贯之也。此诸书之所不及,余特表而出之”。

【八味汤】

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附子肉桂妇人怀胎二、三个月,两寸脉浮大,两关脉滑,两尺脉微带数者是也。左乳先有核者男,右乳先有核者女。左尺滑大而疾者男,右尺滑大而疾者女,若两尺俱洪者双胎。六脉洪大而身不热者,胎也。又两尺脉或大或小,或沉或动或止,今明不同,早暮殊别,此鬼胎也;又脉来如风雨乱点,忽然而去,久而复还者,亦鬼胎也。必连视三四日方见。

妇人经脉不行,欲验胎否,服探胎丸,腹内微动者,是胎也。

【探胎丸】

川芎为末,浓煎艾汤调下。

孕妇脉沉细而腹痛,胎伏不动,此为邪气蓄积,水停故也。以小腹冷暖为别,宜顺气活血药治之。

妇人经水二、三月不行,身如病状,六脉洪大,此孕脉也。精神如故,好食咸酸,恶闻食气,或但嗜一物,或呕吐痰水,或饱闷,寒热,名曰“恶阻”。俗谓“病儿”,恶心嫌食是也。切不可以寒热病治之,须顺气豁痰,服保生汤,倍加丁香、生姜治之。

【保生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浓朴生姜丁香恶阻多在三个月之时,相火化胎之候。壮火食气,上冲胃口,食入即呕吐。少阴肾水既养胎,少阳之火益炽。先用逍遥散止呕,再用清肝滋肾汤加杜仲、续断,甚者加川连、吴茱萸。

【清肝滋肾汤】

地黄山萸肉山药柴胡丹皮泽泻茯苓白芍恶阻呕吐,以紫苏饮加茯苓、半夏、枳实、草果。盖此是气上停痰与食所致。若心闷头眩,呕吐,恶寒,汗出,宜四七汤,或半夏茯苓汤;若吐逆不食,心虚烦闷,宜参橘散;如胃寒呕逆,心腹胀满,加丁香、藿香。

【紫苏饮】

紫苏橘红甘草当归川芎白芍人参大腹皮

【半夏茯苓汤】

半夏茯苓紫苏藿香川芎橘红甘草

【参橘散】

人参橘红白术炙甘草麦冬赤苓竹茹浓朴生姜若痰逆呕吐酸水,恶闻食气,头眩,眼花,多卧,宜用旋覆半夏汤;若伤食呕吐者,宜用枳缩二陈汤。

【旋覆半夏汤】

旋覆花半夏茯苓甘草人参当归川芎细辛干姜

【枳缩二陈汤】

枳壳砂仁半夏茯苓陈皮甘草凡呕吐择食,因中脘停痰气滞,宜二陈汤加白术、藿香、砂仁;若脉弱呕吐,服药不效,当理血归源,古云“带阴则呕”也,以二四汤去地黄,加丁香、枳壳、桔梗;若闷饱,恶食,呕逆及胎不安,腰腹痛,宜安胎饮。

若伤寒,烦热,头疼,胎气不安,吐逆不食,宜人参白术散。

若胃虚气逆,呕吐清水,数日不食,宜参术散加砂仁、竹茹;恶心,加干姜;如胸膈不宽,加枳实。

若呕吐头眩,左脉弦甚,此怒气所激,忌参、术等剂,须气顺为上,以顺气安胎为主。

若胃虚呕吐不食,以砂仁槌碎,用姜汁浸少顷,炒紫色,滚汤,再入姜汁少许点服,或紫苏汤亦可。

【人参白术散】

人参白术橘红甘草麦冬赤苓竹茹半夏川芎前胡

【参术散】

人参白术甘草苏梗藿香橘红丁香乌梅生姜妊娠漏胎诀曰:血下如同月水来,漏极胎干主杀胎。亦损妊母须忧虑,争遣神丹救得回。

盖胎漏者,或误食动胎之物所致,或误食热毒之物侵损胞胎所致,或因房劳伤损惊触,或服热药太过干损。轻则漏轻,重则漏重。若不急治,血尽则死。然安之之法有二:若因母病而动胎者,单治其母,其胎自安;若因胎不安以致母病者,单安其胎,则母病自愈。

怀妊之后,经水虽不多,虚热而下者,以紫苏汤加黄芩、白术、阿胶、砂仁。

【紫苏汤】

紫苏桑皮桔梗甘草茯苓陈皮五味子大腹皮草果生姜盐妊娠卒然腰痛,而血下不止者,宜安胎饮主之。

胎漏淋漓不已,宜胶艾四物汤加黄芩、续断;如下血不止者,加乌梅、石菖蒲、地榆、小蓟、赤石脂。

妊娠误食毒物、毒药,伤动胎气,下血不止者,随其所伤之物治之。

妊娠偶因跌仆,胎动不安,冲心,腰腹痛,下血,随死,宜佛手散治之。

孕妇遗尿,用白薇、白芍为末,一日服三服愈。

胎从心腹凑上者,名曰子悬。此命门火衰,胎在腹中寒冷,不得已上就心火之温暖,须理中汤,不应,八味丸作汤。

【理中汤】

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胎气不和上凑,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宜紫苏饮。此药有安生坠死之功,兼治临产累日不下。

妊娠胎动不安,下血腹痛,或下血不痛,以安胎和气饮或芎补中汤。

【安胎和气饮】

白术橘红良姜陈米诃子甘草木香

【芎补中汤】

人参白术黄当归阿胶干姜甘草白芍川芎木香五味子杜仲胎气不和,腰腹疼痛,以安胎饮加紫苏、黄芩、砂仁、陈皮;如胎不时动而腰腹痛者,单服安胎饮;如胎动不安,以佛手散加胶、艾、葱白治之。

孕妇内伤,当辨其胎之死生。若腹迸痛,发寒,舌青者,子死也,以香桂散下之;如症未明,以佛手散探之,胎损者立便送下,未损者其痛自止,然痛止后,须视其轻重,即治其伤,罔顾其胎,血下胎安,母命全矣,或单服紫苏饮加枳壳、童便、酒及砂仁亦可。

【香桂散】

肉桂麝香艾叶杏仁为末,酒调服。

胎前腰痛甚者,肾虚极也,其胎必堕。急服安胎饮以固其胎,如腰不疼,加黄芩服之。

妊娠腹痛者,名曰痛胎,俗名胎气,至产则愈。若二、三月间忽然心腹疼痛,宜用芎、归、阿胶、葱白,或紫苏饮加砂仁,或四七汤加川芎、当归,或四磨饮治之。

【四磨饮】

人参乌药槟榔沉香各磨浓汁,开水冲服。

胎痛与胎动不同,有因母病而动者,因胎不坚而引动者,痛亦如之,切宜详辨。或有动而不痛者。

阿胶治胎动,川芎、当归身治胎痛。

胎前心痛欲死,以沉香降气汤、茯苓补心汤、四七汤、紫苏饮择而用之。

【沉香降气汤】

沉香香附缩砂甘草为末,入盐少许,盐汤下。

胎前胃痛口噤,宜服养胃汤。

妊娠心腹急痛歌:“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气绝命将倾。血下不止胎冲上,心腹痛闷定伤身。”此症多因,难治。

胎前小腹冷痛攻刺,癖疼痛,宜服葱白散,须量其轻重而用之。

【葱白散】

葱白肉桂三棱蓬术人参熟地当归白芍浓朴神曲青皮木香麦芽干姜茯苓川芎川楝子小茴香胎前脐下小腹冷痛,小便数,大便滑。此因食生冷不时物所致,宜安胎和气饮治之。

胎前小腹痛者,须视其如果不安,宜紫苏饮,不可多服活血行气药;若内伤甚者,下之;亦有生孕痈而痛者,在乎谨细详辨,不可忽也。

胎前胁痛者,其因有三:有因恸哭,有因内伤,有因恼怒。有胎不宜与伤药,误则堕胎。宜服童便、酒,或用紫苏饮加当归尾、砂仁、童便,去参服之。虽曰内伤,犹宜安胎为上。若胁痛甚,紫苏饮中加白芥子、柴胡、枳壳升达之。

孕妇背痛者,气所滞也,宜紫苏饮;若腰背痛不可忍者,虚则杜仲丸;腰痛如折者,以黑豆炒熟,酒饮之,或破故纸、紫胡桃酒服。

孕妇遍身拘急不仁、作痛,眼黑花,不寐,胎气亦有然者,宜用紫苏饮。

妊娠面及四肢浮肿如水气者,名曰子肿。有胎气,有水肿,有湿,有热,有因疟过饮伤脾,有因泻利虚滑损胃,皆能令肿也。若胎气肿者,以紫个散加白术;若虚浮水肿者,以五皮饮加白术、丁香、莱菔子;若浮肿小便不利者,乃胎水证也,宜紫个散加泽泻、木通、白术;如三焦热病,加栀子、黄芩,利小便、退肿尤捷;若浮肿腹大者,气也,必利小便为上,宜服紫个散。若脾气虚,遍身浮肿,心腹胀满,喘急气促,小便不利者,名曰胎水,又名子满,以紫个散加桑皮、赤茯苓、木香、泽泻、木通,甚者加防己;若湿,以五苓散去桂加车前子、大腹皮、人参、木通治之。

【紫个散】

紫苏浓朴陈皮桔梗甘草半夏香附藿香白芷茯苓菟丝子人参白芍当归川芎大腹皮

【五皮饮】

桑皮姜皮大腹皮茯苓皮五加皮胎前水肿危殆歌:水肿伤肝唇定黑,背平伤肺脾脐凸。缺盆平也已伤心,足底平伤肾藏格。

妊娠遍身脱皮,因肿服药,肿退去皮也。

妊娠两足面肿至腿膝,行步艰难,喘闷妨食,似水肿,甚至指间水出者,名曰子肿,宜服天仙散。

如脚浮肿因脾衰不能制水,血化成水所致,宜生料平胃散加苏叶、生姜、大枣。

【天仙散】

香附木瓜甘草陈皮乌药苏叶木香天仙藤

【生料平胃散】

生白术浓朴甘草陈皮妊娠心惊胆怯,终日烦闷,口干,不得卧,名曰子烦。或肺虚热乘心肝,或心肺停痰积饮,或气郁烦躁,或呕吐痰涎,俱谓之子烦,宜安胎竹叶汤。如不效,以紫苏饮或麦门冬散之类治之。或胎气未安,似虚烦不得卧者,宜知母丸。

【安胎竹叶汤】

人参茯苓黄芩麦冬淡竹叶如有痰,加竹沥。

【麦门冬散】

麦冬防风茯苓生姜人参淡竹叶

【知母丸】

知母(一两,焙)为末,大枣肉捣和为丸如弹子大,人参汤送下。

妊娠子痫,气有绝少,盖气调和则能安胎,万一有此,名曰子痫,又名子冒,俗名儿风。此证虽不致于死,亦能堕胎,速服紫苏饮,或消风散,或乌药顺气散,并用香苏散以理之。若忽然发搐,不省人事,后复发如角弓反张,状若中风者,宜羚羊角散,或用当归独活汤入竹沥,或用砂仁汤服之。

【消风散】

荆芥川芎甘草陈皮浓朴防风藿香蝉壳僵蚕人参茯苓羌活

【乌药顺气散】

乌药桔梗橘红白芷干姜麻黄枳壳甘草僵蚕生姜川芎大枣

【香苏散】

香附紫苏陈皮甘草生姜青葱

【羚羊角散】

羚羊角防风当归艾叶川芎米仁茯神杏仁木香甘草独活五加皮枣仁生姜

【当归独活汤】

当归川芎甘草桂枝贝母葛根杜仲防风陈皮人参茯苓藿香独活咳嗽多痰者,宜旋覆花汤加芩、连,或二陈汤加贝母、姜汁服之。

【旋覆花汤】

旋覆花赤芍荆芥半夏曲前胡炙甘草茯苓杏仁(炒)麻黄(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二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服。

有汗者,不宜服。

感风头痛壮热,宜芎苏散。若恶风发热有汗,宜杏子汤。

【芎苏散】

川芎紫苏枳壳桔梗葛根前胡甘草橘红木香茯苓生姜

【杏子汤】

人参茯苓半夏甘草肉桂细辛白芍五味子杏仁若感寒头痛,咳嗽痰多,宜服华盖散。

【华盖散】

麻黄(去节)桑皮茯苓杏仁苏叶陈皮甘草若咳嗽而兼泄泻者,以养胃汤治之。

若干咳者,以紫个散倍加归、苓治之。

妊娠伤寒者,仲景云治法用药其避忌与常人不同。若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者,以四物汤加麻黄、细辛;若过经不愈,温毒发斑如锦纹者,以四物加升麻、防风、连翘、黄芩、柴胡。

如发斑而满,非人参白虎汤不能治;若见斑而隐没者,元气不足也,宜加倍人参服之,则斑出矣。

【人参白虎汤】

人参石膏粳米甘草知母如外感重者,宜服十神汤,或五积散,轻者用养胃汤。

【十神汤】

香附紫苏川芎干姜赤芍升麻甘草橘红麻黄白芷孕妇伤寒,但浓煎葱白汤,或加醋或加姜汁一滴,服之即愈。切不可轻与之表,盖有胎者如服表药,不惟堕胎,抑且母命难存,慎之慎之。

胎前瘟疫与伤寒同,如前用葱白汤服之,盖葱白可以解邪,又可以安胎也。

胎前谵语,宜二四汤去熟地,加山楂、薄荷,水煎和姜汁灌之。

胎前中寒,与伤寒治法同。

胎前中暑,治法与无胎同。

妊娠或梳头、沐浴当风取凉,风寒客于皮肤,致头晕、目昏、头痛、憎寒发热、心胸烦闷者,此胎前之证,二命所系,不可妄投药饵,盖伤风、伤寒不同。若初感,宜用参苏饮、芎术散、理中汤。

【参苏饮】

人参紫苏枳壳桔梗葛根前胡胎前嗽有血者,宜服上清丸,或二陈汤作丸加黄柏、知母、山楂、白术;如气血俱虚者,用八物加黄柏、知母,或用鸡苏散。

【上清丸】

薄荷(一两六钱)百药(煎八钱)砂仁桔梗甘草玄明粉诃子冰片月石(各一钱)蜜丸如黄豆大,含化一丸。

【鸡苏散】

生地黄贝母阿胶茅根桔梗麦冬蒲黄鸡苏(即薄荷)胎前气喘,乃胎不安也,或冒风,以连须葱头煎汤服之,自然愈矣。此物能通百窍,能发散,且安胎也。若伤触而喘者,宜紫苏饮加童便、砂仁。

胎前泄泻,忌服理中、五个二方,因有干姜、肉桂故也;宜服香连术苓散,此为胎前泄泻之圣药。

【香连术苓散】

木香黄连苍术茯苓浓朴猪苓泽泻陈皮肉桂艾叶甘草凡胎前食泻,宜服养胃汤、五苓散,加消食药如山楂、神曲、麦芽、枳壳之类。

胎前寒泻,用胃苓汤加木香治之。

若胎前食生冷作泻,宜服养胃汤。

胎前暑泻,以胃苓汤加香薷、扁豆,煎汁冷服。

若胎前血泻,宜胃苓汤加砂仁、木香、黄连;或紫苏饮加泽泻、神曲、砂仁;如饮食少进,胸膈饱闷,痰多者,去人参,加茯苓、制半夏、蓬莪术。

若胎前肠胃虚冷,水谷不化,泄泻日夜无度,状如豆汁,或下淤者,宜胃苓汤。

脐下冷痛,滑泻肠鸣,宜理中汤加肉果、砂仁,或用治中汤。

【治中汤】

人参白术干姜青皮陈皮甘草因暑烦渴,恣意引饮,下如泻水,宜胃苓汤去桂。

伤湿腰脚冷痹,泄下黄黑,宜服金不换正气散。如赤白相杂者,加黄连;若白痢,加乌梅煎服,不然,胃苓汤亦可。

【金不换正气散】

藿香浓朴甘草半夏苍术陈皮若胎前气血虚陷泻痢,宜补中益气汤。

胎前痢疾,切不可用芍药等汤,宜用胃苓汤。此药多服,虽有食积,亦能自消,宜倍加白术、半夏、山楂。

若胎前红痢,以紫苏饮加神曲、茯苓、白术、泽泻治之。身不热者,加木香。此药治红白痢皆妙,然腹不痛者则可。

胎前痢疾,无分赤白,以养胃汤主之。始终以此方为主,胃苓汤亦可。如五个散服一、二剂亦无妨,盖食生冷而痢者,非姜、桂不能除。

胎前赤白痢疾,宜服香连术苓汤。若赤多于白者,伤于血分,重也,宜连多于香;若白多于赤者,伤气分,轻也,宜香多于连治之。此药水火相济,随其虚实用之。

妊娠下利赤白,谷道肿痛,宜香连丸治之,无他剂也。

【香连丸】

木香(八钱)黄连(一两)肉果(五钱)苍术(一两)麦芽(五钱)榴皮(四钱)白芍香附(各八钱)浓朴泽泻茯苓陈皮猪苓青皮莱菔子(各一两)神曲(一两二钱)山楂(二两三钱)甘草(五钱)粟壳(七钱)乌药(八钱)诃子(三钱)白术(二两)炼熟白蜜为丸。

妊娠临产下痢,以栀子烧炭存性为末,温汤送下即止。

妊娠挟热,下痢纯血,以黄连解毒汤治之。若下脓血不止,腹痛者,宜黄连阿胶丸治之;若纯血如鱼脑者,以正气散加乌梅、陈皮;若赤白相杂者,亦以正气散加黄连;若噤口者,以败毒散加陈皮、砂仁治之。

【黄连阿胶丸】

黄连黄芩阿胶鸡子黄白芍

【败毒散】

人参茯苓枳壳川芎独活前胡羌活柴胡桔梗薄荷生姜甘草经曰:胎前痢疾,产后不治,谓因利下胎故也。脉必沉细则生,洪大则死。

凡胎前霍乱,治法与平人同。

若四时霍乱吐泻,宜服藿香散。

【藿香散】

藿香浓朴山楂橘红白芷甘草紫苏半夏茯苓桔梗大腹皮生姜大枣转筋入腹,闷绝,宜服木瓜汤加苏叶、藿香治之。然而有夏月之别,若夏月转筋入腹,闷绝者,以黄连香薷饮,或竹茹饮,或五苓散,或缩脾饮,或人参白术散,选而用之。

【木瓜汤】

木瓜吴茱萸紫苏茴香盐生姜

【黄连香薷饮】

黄连香薷浓朴(姜汁炒)

【竹茹饮】

竹茹人参麦冬茯苓半夏小麦甘草生姜大枣

【缩脾饮】

草果乌梅甘草生姜水煎冷服。

若霍乱腰痛,吐逆不止,宜白术散。

【白术散】

白术枳壳益智仁橘红良姜生姜胎前疟疾,宜养胃汤、草果饮、青皮饮。若停食感冷而发疟者,宜驱邪散治之。

【草果饮】

草果紫苏川芎良姜青皮甘草

【青皮饮】

青皮浓朴白术草果柴胡茯苓黄芩半夏生姜大枣

【驱邪散】

白术草果良姜陈皮藿香茯苓甘草凡胎前呕吐不定,有寒,有食,有痰,有血:虚寒用理中汤,食用五积散,痰用旋覆花汤,血虚用八物汤。

胎前呃逆不已,此乃气不顺也,以紫苏饮加苏子、茯苓、半夏、姜汁治之。然亦有胎死腹中,冷气侵蒸而作呃者,宜下其胎,则呃自愈矣。

胎前吞酸者,此乃火也,以四物加黄柏、知母之类,或旋覆花汤治之。

胎前停食感气,安胎饮治之,虚则加炒砂仁,或紫苏饮加神曲、山楂、木香治之;实则养胃汤加砂仁、姜倍用之,或加味二陈汤,或平胃散、治中汤、正气散,俱加苏叶、木香。

【加味二陈汤】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山楂砂仁香附木香紫苏川芎妊娠小便涩少,遂成淋症,谓之子淋,宜服安荣散去滑石治之,临月加栀子。然尤恐损胎,不可轻投。或用地肤子汤。若胎前小便频数,亦曰子淋,宜服内补汤。

【安荣散】

人参麦冬通草甘草当归川芎细辛灯心滑石

【地肤子汤】

地肤子知母黄芩枳壳赤茯苓车前子通草升麻甘草胎前大便闭者,宜用枳壳归灵散。或大小便俱闭结,以四物汤加黄芩、枳壳、木通、赤茯苓治之,或用大腹皮饮,或八正散。

【枳壳归灵散】

枳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大腹皮饮】

大腹皮陈皮甘草桔梗浓朴紫苏半夏香附藿香白芷茯苓

【八正散】

车前子滑石栀子蓄瞿麦木通甘草梢灯心或小便闭者,以四物汤加木通、赤茯苓治之。

亦有伤者,血不能去,令尿梗痛,服童便木香酒,亦可治之,但过后即发,不若紫苏饮加木通,略用栀子、童便。若非内伤发热,加黄芩治之。

胎前尿血者,热症也,以四物汤加凉药治之,或五苓散去桂,加阿胶、车前、茅根,或酒蒸黄连丸,或导赤散,或八正散。

【导赤散】

生地茯苓甘草梢木通黄芩胎前大便去血者,宜四物汤加金墨汁服之,极妙。

若肠风脏毒者,用枳壳散、乌梅丸、败毒散治之。

【枳壳散】

枳壳甘草

【乌梅丸】

乌梅诃子干姜黄芩黄连白芍神曲香附青皮枳壳浓朴茯苓阿胶滑石地榆当归胎前漏尿不知出者,亦属子淋,曰遗尿不禁,宜以桑螵蛸散治之。

【桑螵蛸散】

桑螵蛸(炙)益智仁鸡毛灰为末,酒调下,或米饮调服。

胎前不语者,谓哑胎。若痰气闭其心窍者,用二四汤倍加砂仁、苏子、姜汁治之。亦有哑胎,不须服药,产后自愈。盖络贯肾系,舌本包络,怯故不能言。经曰九月喑,十月复矣。

胎前耳忽聋,目忽昏,或气血不足,或露怒火动,皆能生此症也,以安胎饮加生血药治之,以生血为主。或用十全大补汤,或补中益气汤加菖蒲连柏饮引治。

胎前手足麻木者,此乃血少也,宜养血安胎为上,以八物汤为主。

胎前鼻衄者,产后多不吉。盖胎以血为养,岂可漏溢乎?不惟鼻衄,诸所见血同论,宜服紫苏饮加黄芩(炒焦)。如吐衄,以必胜散治之。

【必胜散】

人参当归熟地川芎小蓟蒲黄(炒)乌梅肉上等份,为细末,水煎去滓,无时服。

胎前虚汗如雨,以麦煎散、当归六黄汤主之。若中风出汗者,治法与伤寒同。

【麦煎散】

茯苓地骨皮柴胡牡蛎白芍甘草白术麻黄根黄麦冬

【当归六黄汤】

当归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黄柏胎前口中咯血者,以扁豆散治之。

【扁豆散】

白扁豆生姜白术半夏人参枇杷叶妊娠鬼胎者,其脉乍有乍无,乍大乍小,浮沉不一也,虽有形而不动也,如抱瓮之状,按之冰冷,此即邪气也,宜用补虚活血之药以治之。若果系是胎而不长养,以黄芩散调之。

【黄芩散】

黄芩川芎甘草人参黄白术陈皮麦冬茯苓前胡生姜大枣妊娠儿在腹中叫哭,不须服药,产当愈也,或用黄连浓煎汤常服之。

凡妊娠数堕胎者,乃血气不足也。若腰腹痛甚而堕胎者,以四制香附丸与安胎饮治之。若赤白带淋者,香附丸加艾叶四两。

【四制香附丸】

香附(酒醋童便姜汁四制)当归川芎知母红花吴茱萸木香为末,醋和丸,每服三十丸。

妇人有胎即堕,其脉左大无力,重取则涩,乃血少也,浓煎白术汤调黄芩服之,或服固胎饮入糯米煎服。若血虚者,加阿胶;胎气者,加砂仁,或加艾叶可也。

【固胎饮】

熟地川芎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甘草黄柏黄连怀胎月数未足,而腹痛胎动不安,如欲产者,宜杜仲丸、芎补中汤加知母,酒调送下。

【杜仲丸】

杜仲(姜汁炒)川续断为末,枣肉捣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

若血气虚弱,不盈月数而胎堕者,名曰半产,宜用芎补中汤治之,乃以养新去旧、扶危补虚之剂以调治之。

半产除跌仆损伤外,前次或三、四月堕,后期必应,此乃其乘虚也,须养其血气,固其胎元,以八物汤加胶、艾、黄芩之类治之。俗以黄芩乃为冷物寒凉之味,不敢用,不知胎孕宜清热养血,使血循经络而不妄行,然后胎能安也。

妊娠腹痛,与之安胎饮不效,与之消食通气亦不应,但腹近下处,肿胀浮满发光者,此曰孕痈,宜服补剂,用十补托里散,其次则千金托里散,皆可服。如未溃者,宜服十补托里散,已溃者加黄。盖黄排脓,泄之则愈矣,或用乌梅、牛皮胶煎亦可。

【十补托里散】

人参黄当归川芎肉桂浓朴白芷防风甘草桔梗胎不动,下堕,腹冷如冰,以佛手散治之。

妊娠因病热熏蒸,以致儿死腹中不出,但服黑神散暖之,其胎自下。欲验胎之死生者,看其母舌,青色者,其胎是死。或五积散去苓、麻,加木香、杏仁治之,或用香桂散加艾、杏服之,须臾则下也。

【黑神散】

黑豆当归白芍肉桂干姜蒲黄熟地酒煎,入童便服。

验胎死宜去症,视其母舌色指甲青黑者,腹闷,口中作尿臭,此胎死矣,宜以胃苓汤加朴硝三钱,酒、水煎服,其胎化水而下。若生胎用此法,不惟不效,反伤母命,慎之慎之!妊娠忽然心腹刺痛,闷绝欲死者,名曰中恶,此乃邪恶毒瓦斯冲胎伤人也,宜服当归散。

【当归散】

当归川芎丁香青皮吴茱萸怀孕,苦于难产。若气实者,宜耗其气,以瘦胎饮服之。如气弱者,以紫苏饮去苓加术治之,即达生散也。

【瘦胎饮】

治难产五六日不下者,及妇人交骨不开者,服此药约行里许立效。

川芎当归(各一两)败龟版(一个,酥炙)多生妇人发(一握,烧存性)每服三钱,水煎服。

妊娠临月欲瘦胎易生,世多用枳壳散。此方本能瘦胎易生者,然胎肥实则可,否则偾事,不若救生散之妙,且能安胎,又能益气。或以紫苏饮加枳壳、香附治之亦通。

【救生散】

人参诃子白术神曲麦芽陈皮上等份为末,每服三钱。

妊娠未产而乳汁先下者,名曰儿泣,生子多不育。

妊娠烦躁闷乱,口干脏热,宜知母散。

【知母散】

黄芩黄麦冬甘草知母赤苓入桑皮煎,再入竹茹煎服。

妊娠未产而胎水先下者,应以无忧散治之。

【无忧散】

艾叶当归川芎乳香枳壳乱发白芍水煎服。

妊娠转胞不得小便,由中气虚怯不能举胎,胎压其胞,胞系了戾,小便不通,以补中益气加升举之药,令下窍通则愈。

妊娠转胞不得小便,症不同论,有禀受弱者,有忧闷多者,有性躁急者,有食浓味者,有过忍小便者,皆用利药,便可解得。因思胞不自转,为胎所压,转在一边,胞系了戾不通,立则尿,下蹲则不能;胎若举起于中,胞系自疏,水道自利,故此胎逼小便不通,名曰转胞。若尿出不止者,名曰漏胎,治各有方。若不得溺而腹胀者,名曰转胞,宜八味丸治之,或丹溪参术饮;服过,以指探之,吐出药汁,少顷气定,又与之亦然。立则尿,蹲则不能者,宜五苓散治之。过忍小便至久不通者,以滑石末,葱汤调服,或紫苏叶、葱白、良姜煎汤熏洗前阴亦可。

妊娠无故悲泣不止,象若神灵,谓之脏躁悲伤,宜用竹茹汤、甘麦大枣汤,或以红枣烧炭存性,米饮下。

【竹茹汤】

竹茹人参麦冬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安胎与固胎不同:血虚欲堕而补之者,谓之固胎;气不和而顺之者,谓之安胎。安胎以顺气凉血为主,固胎以生血补气为主。

妊娠经水虽不多,或一月一至者,名曰漏胎。有气虚者,有血虚者,有热者,有风者,有因血盛者,有因多气而动血者,又有因事而下血者,非至一端。

若气血虚者,以胶艾四物汤加乌梅,或四物汤加参、术、升麻。

若虚而挟热者,以紫苏饮加黄芩、白术、阿胶、砂仁治之。

若因事而下血者,以佛手散加枳壳、黄芩、白术。

若因气而动血者,因血盛而自至者,不须服药,而胎亦无恙。

临蓐

妊娠至临月,当安神定虑,时常步履,不可多睡、饱食、过饮、酒醴、杂药。欲产时,不可多人喧闹怆惶。若见浆水,腰间痛甚,是胎已离经,方可用药催生、坐草。不可早服催生药、早坐草。

临蓐切忌饮酒。酒性多热,口鼻出血,多致不救,急与二四汤加行血药、入童便治之。

凡儿在腹,男负阳背阴,女负阴背阳,首上足下,临产侧转顺出。其有横生逆产之患者,因产母忍痛,曲腰眠卧,不肯舒伸行动,倒运不转故也。坐草不宜太早,须再扶行运动,方免祸患。徒及气血不足,则误矣!若产顿迟难者,此方可归罪于气血也。

临产切戒惊吓,致产妇恐怖气怯,上闭下胀,气乃不行,不候时至,妄乱用力,逼儿错路,以取前祸。譬如登厕,时候未至,用力何益。急用紫苏饮以宽气。

临产腹痛,而不甚痛者,产未至也,切勿使稳婆探候。虽脐腹痛,犹当熟忍,扶挟而行,凭物而立,须候腰腹痛极不已,谷道如挺并,目中火生,胞水已破,尺脉切如绳珠之状,盒饭顺产。若有横逆倒生,皆由先期动手,风入产户,以致肿胀,门户狭小干涩故也。脐带系于命门,儿将育时,两手动荡,使带脱落,然后得出,安得不痛乎?谚曰“瓜熟蒂落,栗熟自出”,此喻最善。若夏时之盛暑,宜深屋宇,多贮清水,预防血晕不省之患。若值盛寒,多宜闭户,生火向暖,下部宜浓衣覆裹,庶免贻寒血结之患矣。

凡临月忽然腹痛,或作或止,或三四日,或数日,胎水下而痛不急者,名曰弄胎,非产也,不必药治。

妊娠临产,胞水未破而血先下,此是伤胎。腹不痛者,八物汤与安胎饮治之。若胞水已破,此是欲产,宜服紫苏饮,以生其气血也。

妊娠,或足月,忽然腹痛,似欲生产,却又无事,名曰试产,非产也。不问胎水来与不来,但宽心等候时至,服紫苏饮加枳壳理之。

临蓐胎水放尽而胎不下,以无忧散加紫苏服之。或胎肥气逆,母瘦血少,亦宜用此方。

凡妇有十产之症,子母须臾者为生,收生不可不慎也。月满、腰痛、谷道挺并、浆破、血下,用药攻催,谓之催生。

严寒天气,血凝产道,儿不能生,谓之冻产;盛暑时月,热气逼蒸,昏晕如醉,而不能生者,谓之热产;月份不足谓之半产;有胎即堕,谓之小产;坐草太早,努力过多,儿身倒运不转,先露足者,谓之逆产;先露手者,谓之横产;儿头或注一边者,谓之偏产;若脐带绊住儿肩,谓之凝产;倘子肠先出,名盘肠产;或腹痛时作时止,浆水淋漓,名曰试产;临产坐着一物,抵住儿头,不能生动,谓之坐产。此皆不明生育之理,临产仓皇,致有此等,保产者能不预为讲明乎?偷生与村姑等妇,无难产者,有妊时运动不惜,临产又不能不忍故也。

《金匮要略》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皆因气血虚耗,内亡津液,肠胃干涸,故有此症。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头汗出。如此者,血虚而厥上,故冒;冒欲解,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盛,故当汗出;阳盛阴虚,所以大便坚,呕而不能食也。

难产者,以白芷散治之。甚者,不过再服。

【白芷散】

百草霜白芷为末,用童便、酒煎,热服。

凡交骨不开,产门不闭,子宫不收三证,皆由元气素弱,胎前失于调理,致血气不能运耳。然交骨不开者,阴血虚也,佛手散加龟版;产门不闭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加五味子收之;子宫不收者,补中益气加醋炒白芍、五味子。

如初产,肿胀,痛而不闭者,补中汤加半夏、茯苓以健脾,使元气复而诸疾自愈,切忌寒凉之剂。

又曰,交骨不开者,阴气虚也。龟为至阴,则交错相解,故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