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补评注柳选医案
广告x

《增补评注柳选医案》·评选静香楼医案下卷

长洲尤怡在泾著

伏气门

肝阴素亏,温邪扰之,发为痉病,神昏骱齿,瘛疯不定。法当滋养肝阴,以荣筋脉,清涤痰热,以安神明者也。若能应手,尚可无虑。

羚羊角茯神钩藤贝母阿胶鲜菖蒲竹沥

诒按:此证若表邪未解,当去阿胶,加小生地或鲜生地。

又按:此系伏气发温之证,与外感风温有内外之别。此证邪由少阴外发,溃入厥阴,故见证如此。羚羊角、钩藤,熄风清热,皆治标之品也。若图其本,当从阴分托邪,俾得外达三阳,再与随经清泄,乃奏全功。病原治法,详载《温热逢原》中,兹不赘述。

邓评:阿胶不宜,拟换细生地、玄参。

揭明其义,极为确凿。想尤氏于伏气温病,犹未了然耶。

热伤津液,脉细口干,难治。

芦根知母川斛蔗浆细生地麦冬甘草梨汁

诒按:此存阴泄热之正法,所云难治,想因脉细之故。

邓评:口干仅为津液受伤,脉细则其元气亦弱,故云难治。

热不止,头痛不已,紫斑如锦纹,咽痛。表里邪盛,最为重证。

犀角豆豉赤芍玄参牛蒡丹皮黄芩甘草

诒按:当加鲜生地。

邓评:头痛不已,由肝胆之阳火太升,宜稍重养阴和阳。

再诊:去豆豉丹皮加桔梗鲜生地射干

邓评:桔梗恐有碍头痛。

热病,十二日不解,舌绛口干,胸满气促,邪火为患,亦已甚矣。宜景岳玉女煎,清热而存阴,否则神识昏冒矣。

鲜生地石膏麦冬知母竹叶甘草

诒按:此气血两燔之治法。

邓评:胸满气促,得无有痰浊内阻乎。

热病,四日不汗,而舌黄、腹中痛、下利,宜先里而后表;不尔,恐发狂也。

大黄柴胡枳实厚朴赤芍

诒按:先里后表,因里证已急,于病机固当如是。

邓评:既无寒热往来,何以大黄与柴胡并用,殆恐其邪气因下而陷乎。

舌干脉数,汗为热隔,虽发之亦不得,惟宜甘寒养液。虽不发汗,汗当自出,然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

青蒿知母芦根生地蔗浆竹叶

诒按:养液以为作汗之源,是治温要旨。

邓评:正虚邪郁,亦是伏温症一种乎。拟加豆豉、玄参、茆根。

孙评:足冷阴已损失,舌干津亦耗伤,不发汗挽回亦不易,故云必足温而后热退乃吉也。

外感门

头面肿痛,此风邪上盛,宜辛凉解散。

荆芥杏仁桔梗牛蒡薄荷甘草马勃苍耳子

邓评:风挟火邪,宜参降火之品,如玄参、银、翘之属。

风温挟痰,留滞上焦,辛凉解散,原为合法,时至自解,不足忧也。

牛蒡连翘薄荷川贝豆豉杏仁桔梗葱白

诒按:此风温初起之方。

邓评:宜增瓜萎、郁金,兼化痰热。

风温郁于肺胃,咳而胸满,痰多胁下痛,脉数口干。

芦根薏米瓜蒌甘草杏仁红花桃仁贝母

诒按:桃仁、红花,因胁痛而用之,以和血络也。若邪郁可加豉、蒡,口干可加翘、芩。

邓评:证情恐成肺痈。再合泻白散增鲜沙参,更觉着力。

脉右大,舌黄不渴,呕吐粘痰,神躁语言不清,身热不解。此劳倦内伤,更感湿温之邪,须防变端。

厚朴茯苓滑石陈皮竹叶蔻仁菖蒲根汁

诒按:此温邪而挟湿者,湿热上蒙,故证情如是,比方可以为法。

邓评:脉右大舌黄,知肺胃受热;不渴,知复多痰湿。用药甚轻,而识见甚高。惟姜炒川连,何不加用,此为莫解。

孙评:湿甚于温,湿痹清阳之候。

湿病门

脐中时有湿液腥臭,按脉素大。此少阴有湿热也。六味能除肾间湿热,宜加减用之。

六味丸去山药加黄柏萆薢女贞子车前子

诒按:六味治肾间湿热,前人曾有此论,借以治脐中流液,恰合病机。

邓评:较六味原方为得力,诚可法可师之作。

疟疾门

暑风成疟,恶心胸满,和解则愈。

半夏黄芩茯苓知母厚朴陈皮竹叶生姜

诒按:小柴胡法之和解,和其表里两坟之邪也;此之和解,和其湿热两混之邪也。姜、夏、朴、广,去其湿也;芩、知、竹叶,清其热也,两意兼用,故亦云和解也。

又按:此湿热并重者,故清燥兼用。此与下条皆暑湿内伏,发为时疟之病。苦辛宣泄,最为合法。若拘拘子疟疾之成方,概用柴胡、鳖甲则误矣。

邓评:暑湿风邪乘于脾胃,亦宜和解为法,但与和解少阳用小柴胡者周乎不同,方中竹叶、生姜二味,极灵权妙。

暑风相搏,发为时疟,胸满作哕,汗不至足。邪气尚未清解。当以苦辛温法治之。

藿香半夏杏仁通草厚朴广皮竹叶

诒按:此湿重于热者,故用药稍偏温燥。

邓评;见证系痰湿阻遏胃气所致。观方内杏仁、通草,殆肺气亦共宣降,要之不越和解之法。

孙评:点清时疟,自然小柴胡之不合明矣。

疟发而上下血溢,责之中虚,而邪又扰之也。血去既多,疟邪尚炽,中原之扰,犹未已也,谁能必其血之不复来耶。谨按古法,中虚血脱之证,从无独任血药之理。而疟病经久,亦必固其中气。兹拟理中一法,止血在是,止疟亦在是,惟高明裁之。

人参白术炮姜炙草

诒按:识见老确,议论精切。所立理中一法,诚属血脱益气,固中止血之要药。惟愚意所欲商者,疟来而上下血溢,必因疟疾之热,扰及血络而然。于理中法内,参用安营清络之意,似乎更为周到。且标本兼顾,于立方正意,亦不相刺谬也。

邓评:柳师所评极是。拟加川连、归身之属,至丹皮炭、荆芥炭亦可权宜辅用。

孙评:邪扰未已,则柳氏亦甚合派。安营清络,如丹皮、白芍之类。

三疟,是邪伏阴分而发,非和解可愈。久发不止,补剂必兼升阳,引伏邪至阳分乃愈。

人参归身鹿角胶杞子鹿茸附子茯苓沙苑

诒按:阴疟本有此法,而不能概用此法,须相题为之。

邓评:得元有精滑之症乎。然脉必缓小者为宜,即见数象,亦必无力。

孙评:必须疟发于夜,寒重热轻,且腰软足痿等症,方可用此。

三阴疟多有邪伏不解者,痰凝不化者,邪滞血络者,中下两伤者,阳气大伤,阴寒内侵者,治法多端,故云须相题为之。

疟病方已,遂得脾约,脾约未已,又增厥疼。心腹时满时减,或得身热汗出,则疼满立止。明系疟邪内陷于太阴阳明之间,是必邪气仍从少阳外达,则不治疼而疼自止,不治胀而胀自消矣。

诒按:论病已得要领,惜方佚未见。

邓评:拟用小柴胡合二陈、枳术,并参金铃子散。

疟后,胁下积癖作疼,夜热口干溺赤。阴虚邪伏。宜鳖甲煎。

鳖甲白芍青皮丹皮首乌柴胡知母炙草

诒按:此邪伏阴分之治法。当归亦可加入;

邓评:此与三一案宜升阳者,不啻霄壤之殊。

疟后,胁下积痞不消,下连少腹作胀。此肝邪也。当以法疏利之。

人参柴胡青皮桃仁茯苓半夏甘草牡蛎黄芩生姜

诒按:此小柴胡法也。加青皮以疏肝,桃仁以和瘀,牡蛎以软坚,用意可云周到。惟少腹作胀,乃肝邪下陷之证。若再加川栋子、归尾、延胡,似更完密。

邓评:疟母以此法缓消,极称妥善。想其不用仲圣之鳖甲煎丸者,良以中虚作张故也。再合金铃子散亦未尝不可。

疟止复发,汗多作呕,中气虚逆,宜益阳明。

半夏茯苓广皮人参石斛芦根姜汁

邓评:观其方意,胃中必多痰热。

再诊:寒热已止,汗呕并减。宜和养营卫。

人参桂枝石斛广皮归身炙草麦冬白芍

诒按:此膏梁虚体治法,两方俱清稳熨帖。

邓评:痰热已退,营卫益觉其虚,故转方专养营卫。

黄疸门

面黑目黄,脉数而微,足寒至膝,皮肤爪甲不仁。其病深入少阴,而其邪则仍白酒湿得之及女劳也。

肾气丸

诒按:此证载在《金匮》,近于《爱庐医案》中,见一方甚佳。此病兼有瘀血,不但湿也。肾气丸能否见效,尚未可定。

邓评:此病肾阳固虚,营卫自乏,而湿热瘀血亦必相兼。此方似嫌专顾其虚,未能祛邪。

孙评:疸有瘀血黑者,理可相通,又增一解。

面目身体悉黄,而中无痞闷,小便自利。此仲景所谓虚黄也。即以仲景法治之。

桂枝黄芪白芍茯苓生姜炙草大枣

诒按:案明药当。

邓评:如此认证,便觉了无疑义。引用古方,亦自确切不泛。

孙评:仲景法,黄芪建中汤。

湿停热聚,上逆则咽嗌不利,外见则身目为黄,下注则溺赤而痛。

茵陈厚朴豆豉木通猪苓橘红茯苓黑栀

诒按:论病能一线穿成,用药自丝丝入筘。

又按:咽嗌不利,可加桔梗,前胡之类。

邓评:此湿热蒸淫,阳黄也。方却轻灵无弊。

痹气门

胸背为阳之分,痹着不通,当通其阳,盖阳不外行而郁于中,则内反热而外反寒。通阳必以辛温,而辛温又碍于脏气,拟辛润通肺以代之。

紫菀三两煎汤眼诒按:此巧法也。特未知效否若何?

邓评:此似《金匮》所论之胸痹证,瓜萎薤白半夏之属,能通阳而不碍脏气,屏除不用,何以故耶?或者独任此味,曾已试验。

湿邪郁遏,阳气不宣,外寒里热,胸满溺赤。宜开达上焦。

紫菀桔梗郁金白蔻枳壳杏仁贝母甘草

诒按:此治肺痹之正法

邓评:此热郁于内,肺气不宣,故但宜轻开上焦,未便因外寒而投姜、桂热药。

气窒不散,便闭喘急,不能偃卧,猝难消散也。

紫菀葶苈厚朴杏仁橘红郁金枳壳

诒按:此证较前更急,兼有便闭,故用药从中焦泄降。

邓评;此必是体实脉实者,故可峻用开导。盖有识自能有胆。

再诊:大黄厚朴槟榔枳壳杏仁

诒按:轻剂不效,故更与通腑以泄肺。

邓评:因邪已化热,故转方改用寒下。

胸中为阳之位,阳气不布,则窒而不通。宜温通,不宜清刀:,愈开则愈窒矣。

桂枝茯苓干姜炙草益智仁

诒按:再参入开痹之品,如杏、菀、橘、桔等,似更灵动。

邓评:清阳之所,纯为寒饮闭窒,自非温通,不足以开其痹。

孙评:杏、菀、橘、桔,即所云愈开愈窒者。

食入,则胸背痞塞作胀,噫气不舒。此阳气不通。宜辛通之法。

草蔻仁半夏桂枝茯苓干姜炙草

诒按:此证亦与胸痹相似

邓评:饮阻气郁,阳络易窒,辛通固所必需,如木香、砂仁疏畅中气之品,还宜参入。

脘腹痛门

蛔厥心痛,痛则呕吐酸水,手足厥冷。宜辛苦酸冶之。

川连桂枝归身延胡乌梅川椒茯苓川栋子炮姜

诒按:此乌梅丸法也。

邓评:方与证合。惟蛔厥确据,尚有心下苦热,痛则攻触有形见端,或唇舌面色变现不定,盖随蛔之动静故也。

此肾厥也。心疼背胀,引及腰中。议用许学士香茸丸。

鹿茸杞子沙苑大茴香麝香

诒按:寒袭于肾,而气上逆,故用温养。胀及腰背者,督阳不用也。鹿茸温通督脉,麝香开泄浊阴,故以主为君。

邓评:拟参旋覆花汤以通营络。

孙评:气自脐下上逆面厥,故名肾厥;四肢寒冷,故用温养,背重于胸,故用茸、麝。

脉弦小腹痛,食后胃脘痛,上至咽嗌。肝火乘胃。宜泄厥阴、和阳明。

川栋子木通茯苓甘草石斛木瓜

诒按:拟加延胡,山栀仁。

邓评:病因食后面作,是胃气被遏而不畅,与得食则缓者有虚实之异,鼓此方务取琉泄。

孙评:肝火乘胃,由于痛时上至咽嗌故也,故须加黑栀以清肝火。

心腹痛,脉弦,色青,是肝病也。

川栋于归身茯苓石斛延胡木瓜

诒按:立方稳合。

邓评:认证着实,不颇搜索,惟方内宜佐辛通.

瘕癖门

脐下积块,扪之则热,病者自宫,前后二阴,俱觉热痛,其为热结可知。况自来之病,皆出于肝耶。鄙见非泄厥阴,不能获效。

龙荟丸五十粒酒下

邓评:苦寒宣泄厥阴,恰合病机,且方内有麝香,能搜络散块。

孙评:病情属热,真谛在前后二阴热痛一句。

络病瘀痹,左胁板实,前年用虫蚁,通血升降开发已效,伹胸皖似是有形,按之微痛。前药太峻,兹用两调气血,以缓法图之。

醋炒延胡姜黄阿魏桃仁生香附麝香归须为末蜜丸每服二钱

诒按:承前方来,虽曰两调气血,而仍以疏瘀为主。

邓评:此亦采取从前方,凡遇瘀血结块,宜效用之。

孙评:因板实有形,故用虫蚁搜血。比方略退一层,故云缓法也。

脉虚数,色白不泽。左胁有块杯大,大便小便自利。病在肝家,营血不和,此为虚中有实,补必兼通。

白术归身炙草白芍生地茯苓琥珀广皮桃仁红花沉香郁金

诒桉;方治亲切不肤。

邓评:古人论治块有初中末三法,此即中途之治,但似可加用人参。

时病食复,至今不知饥饱,大便不爽,右胁之旁,虚里天枢,隐隐有形。此阳明胃络循行之所,多暖气不化,并不烦渴,岂是攻消急驱实热之证耶。拟用丹溪泄木安上法。

小温中丸如半月后有效仍以前法

诒按:此中焦湿积阻结之证。

邓评:想有痰饮阻于胃络,亦可借用胸痹治法。

左胁积块,日以益大,按之则痛,食入不安。凡痞结之处,必有阳火郁伏于中,故见烦躁口干心热等证。宜以苦辛寒药,清之开之。然非易事也。

川连枳实香附川芎神曲茯苓青皮赤芍

诒按:胁块有形益大,则营络必窒,似宜荣通乃效。

邓评:凡积块系时久体虚者,极难奏绩。

方药稳切,再参用金铃子散可也。

孙评:似可参入归须、金铃子散之类。

大腹右有形为聚,脉大,食入即作胀,治在六腑。

白术茯苓广皮生香附汁三棱厚朴草果山楂

诒按:方以疏通气分为主。

邓评:既云脉大,何不加川连、枳实?

心下高突,延及左胁有形,渐加腹胀。思正月暴寒,口鼻吸受冷气,入胃络膜原,清阳不用,浊阴凝阻,胃气重伤,有单腹之累,殊非小恙。

厚朴草果半夏千姜茯苓荜拨

另苏合香丸一粒化服。

诒按:寒邪闭于营络,放用温通,方中可加桂枝尖。

邓评;高突有形,似宜兼通营络。

肿胀门

脉迟胃冷,腹胀,气攻胸胁,恶心少食泄泻。宜振脾胃之阳。

干姜益智仁半夏厚朴神曲槟榔川椒茯苓

诒按:此温中调气法也。

邓评:此缘中寒木郁,于温中方内,宜增白芍、金铃子、木瓜以平调其肝木。再槟榔一味,不识何所取用。

孙评;因恶心泄泻,故认定中宫着想。

命门阳衰,脾失温养,不克健运,食入辄胀,法当温补下焦。

肾气丸去桂加沉香椒目

诒按:此补火生土之法。

邓评书此单腹之渐也,丸方加减可法。

湿热内陷太阴而成胀。

茅术川柏厚朴陈皮桑皮木通泽泻大腹皮草果仁

诒按:此专治脾土湿热,古方小温中丸亦可服。

邓评:此症苔必腻浊,溺必短少,系湿热实症,故用斯法。

孙评:湿中生热,故术、柏并用。

脉微迟,左胁宿痞,腹渐胀大,便溏溺少。此是浊阴上攻,当与通阳。

熟附子远志椒目小茴香泽泻茯苓

诒按:此温通治胀之正法。

邓评:此乃中虚湿热,兼有肝气内乘,方内附子易干姜为稳;远志不知从何取义?拟增白术、金铃子、青皮。

脾气本弱,而更受木克,克则益弱矣,由是脾健失职,食入不消,遂生胀满;脾愈弱则肝愈强,时时攻逆,上下有声。半载之疾,年逾六旬,非旦夕可图也。

人参茯苓川楝子楂核甘草木瓜白芍吴萸橘核

诒按:此肝脾两治,而偏重于肝者,以其不特胀满,而兼有攻逆之证也。

邓评:案语辨理明晰,方意虚实兼到。

孙评:宜微佐气分之药,如厚朴、广皮之类。

脉弦中满,病在肝脾。

人参吴萸木瓜厚朴广皮半夏

诒按:此肝牌两治之正法。立方精简可法。

邓评:脉弦者,人参不如白木为妥善。

右关独大而搏指,知病在中焦,饮食不化,痞闷时痛,积年不愈,喉间自觉热气上冲,口干作苦,舌苔白燥。此脾家积热郁湿。当以泻黄法治之。

茅术葛根茯苓石膏藿香木香

诒按:此痞满门中不常见之证,存之以备一格。

邓评:右关独大,是亦有肝木之火乘于中上也,盖不独积热使然。方法背谬,惟石膏究属不及川连为合度。

孙评:舌苔白燥,故用泻黄;若舌苔厚燥、便闭,可用承气。

脉证合参,乃气结在上,津不运行,蒸变浊痰,由无形渐变有形。徐之才谓轻可去实,非胶固阴药所宜。

白蔻薏仁杏仁厚朴枇杷叶汁绛香汁

诒按:此方具有轻,清、灵三字之妙。

邓评:此病滋补阴药必已误服多矣,故立论如是。

劳郁交伤,营卫不和,胸中满痛,时有寒热。与六淫外感不同。治宜和养气血。

逍遥散

诒按:再增枳、朴等宽中之品,则更周到矣。

邓评:病虽非外感,而肝经亦有伏邪郁火。方法颇合,再增枳、朴理气,则更善矢。

孙评:因有寒热,故用柴胡。

脾以健运为职,心下痞不能食,食则满闷,脾失其职矣。但健运之品,迂缓无功,宜以补泻升降法治之。

人参干姜半夏茯苓川连枳实陈皮生姜

诒按:此方仿泻心法加味。

邓评书此补泻并用,苦泄辛开之法。升降二字,尚属强搭。

孙评:补泻升降,可佐健运之职,是至理,并是创格。

胁下素有痞气,时时冲逆;今见中满,气攻作痛,吞酸呕吐,能俯而不能仰。此厥阴郁滞之气,侵入太阴之分,得之多怒且善郁也。病久气弱,不任攻达;而病气久郁,亦难补养为掣肘耳。姑以平调肝胃之剂和之,痛定食进,方许万全。

半夏广皮川栋子橘核茯苓青皮炙甘草木瓜

诒按:审察病机,至为精细,立方亦周到熨帖。

邓评:既有吞酸见证,故虽虚而不能补养矣。

不得已而立一乎调郁气之方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汉程国学app下载
用户反馈
  • 基本信息

  • 问题类型

  • 问题描述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