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大雅·崧高

  • sōnggāowéiyuèjùntiān
    wéiyuèjiàngshénshēngshēn
    wéishēnwéizhōuzhīhàn
    guófānfāngxuān
    wěiwěishēnwángzuǎnzhīshì
    xiènánguóshìshì
    wángmìngshàodìngshēnzhīzhái
    dēngshìnánbāngshìzhígōng
    wángmìngshēnshìshìnánbāng
    yīnshìxièrénzuòěryōng
    wángmìngshàochèshēnjiāng
    wángmìngqiānrén
    shēnzhīgōngshàoshìyíng
    yǒuchùchéngqǐnmiàochéng
    chéngmiǎomiǎowángshēn
    jiǎojiǎogōuyīngzhuózhuó
    wángqiǎnshēnshèng
    ěrnán
    ěrjièguīzuòěrbǎo
    wǎngjìnwángjiùnánshìbǎo
    shēnxìnmàiwángjiànméi
    shēnhuánnánxièchéngguī
    wángmìngshàochèshēnjiāng
    zhìzhāngshìchuánháng
    shēnxiè
    tāntānzhōubāngxiánróngyǒuliánghàn
    xiǎnshēnwángzhīyuánjiùwénshìxiàn
    shēnzhīróuhuìqiězhí
    róuwànbāngwénguó
    zuòsòngshīkǒngshuò
    fēnghǎozèngshēn

注释

(1)崧(sōng):又称嵩,形容山峰的巍峨壮丽。维:相当于“是”,岳:非常高大的山峰。《毛传》中提到的“岳”是指中国古代的四座名山: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以及北岳恒山。

(2)骏:庞大,极:极端、最高点。

(3)维:常用作文章的开头,起着引导作用。

(4)甫:甫侯的国家,其领土位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西侧。申:指的是申伯的国家,位于今河南南阳市北部。

(5)翰:是对“干”的一种引申,指在建墙时用来支撑土壁的木柱。

(6)于:在这里的意思是“为”,蕃:则是“藩”的同义词,指藩篱或屏障。

(7)宣:借代“垣”,即围墙。

(8)亹亹(wěi):形容勤奋不懈的样子。

(9)缵:借意“践”,表示任命、使用。

(10)文中出现的第一个“于”字,意指为了、筑造。谢:是指位于现今河南唐河南部的一个地名。

(11)式:在这里指做事的法则或方式。

(12)召伯:召虎或召穆公,是周宣王时期的一位显赫大臣。

(13)定:决定、确认。

(14)登:意味着上升或攀登。

(15)执:坚守或维持,功:指事业或成就。

(16)因:依靠、根据。

(17)庸:通“墉”,城墙。

(18)彻:管理,特指划分领域或界限。

(19)傅御:是诸侯的臣子,主管各项事务的官员,是家臣的首领。

(20)私人:在此指的是傅御的家臣。

(21)俶(chù):一方面表示丰厚或端庄,另一方面也指建设或创立。

(22)寝庙:是周代的宗庙建筑,分为庙和寝两个部分。

(23)藐藐:形容美好的样子。

(24)锡(cì):同“赐”,表示授予或赏赐。

(25)牡:公马,蹻蹻(jué):形容马匹强健有力的样子。

(26)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

(27)遣:赠送。

(28)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shèng)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

(29)图:图谋,谋虑。

(30)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

(31)近(按说文从辵从丌,今从斤,误。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

(32)保:保有。

(33)信:真。迈:行。

(34)饯:备酒食送行。郿(méi):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

(35)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

(36)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zhāng):米粮。

(37)遄(chuán):加速。

(38)番(bō)番:勇武貌。

(39)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chǎn)啴:众盛貌。

(40)戎:汝,你。或训“大”。

(41)不(pī):通“丕”,太。显:显赫。

(42)元舅:长舅。

(43)宪:法式,模范。

(44)柔惠:温顺恭谨。

(45)揉:即“柔”,安。

(46)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

(47)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

(48)风:曲调。肆好:极好。

译文

四岳巍峨是高山,通天巨柱高耸入云间。神明灵气洒落,孕育了甫侯申伯,他们都是贤人。如同国之栋梁,为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成为了藩国的坚实屏障,天下的稳固墙垣。
申伯勤勉而能干的国士,受王命而赴南疆,肩负重任。他在谢地建立了新的城邑,成为了南方藩国的典范。周王对申伯的信任与器重,可见一斑。他命令召伯为申伯丈量新居,更封他为南国之长,子孙无穷福祚绵长。
为了树立南国的表率,周王再次下令给申伯,依靠谢地的百姓,修筑新的城墙。又命令召伯为申伯重新划定田界,命令傅御迁移家臣,与申伯共同生活。
在召伯的苦心经营下,申伯的城邑建设得如火如荼。城墙厚实坚固,祭祀宗庙富丽堂皇,新城的面貌焕然一新。周王为了嘉奖申伯的功绩,赐给他四马驾车的荣耀,马饰樊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周王的赏赐源源不断,大车驷马载满了丰厚的物品。他考虑申伯的居处,认为南方最为适合。赐给申伯大玉圭,这是镇国之宝永不磨灭。尊称申伯为王舅,请他前往南方安邦定国。
申伯果然动身出发,周王亲自在郿郊为他饯行。申伯回到南国,前往谢邑就任。周王再次命令召伯,为申伯划定疆界,嘱咐路上要备足粮草,保证申伯一路顺畅驰骋。
申伯勇武豪情,踏入谢邑新城,率领着步卒车骑,军容鼎盛。周邦人民欢欣鼓舞,有一位贤能的封疆大臣在,国家必将得到安宁。尊贵与显赫的申伯,周王元舅不寻常,文武双全深受崇敬。
申伯的德行高远名远扬,品行端正温和恭敬。他为安抚万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声誉传遍四海赢赞颂。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又情感深重。曲调典雅音节美妙,赠送申伯纪念功绩。

赏析

这首诗,自古以来,学者对其解读各异。有如《毛诗序》主张是尹吉甫赞美宣王之作,而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则提出是讽刺宣王疏远贤臣的讥刺之诗。无论如何,此诗的历史背景和内在含义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首先,这首诗是对申伯的赞美。申伯,一个在周室担任卿士,后被封为方伯的重要人物。此诗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详细描述了周王对他的重视和宠爱。周宣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的诸侯国进行安抚,而申伯正是他选派的重要人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方有众多诸侯国,其中有些因王室的式微而不再顺从,因此选派一位有威望的领袖去统领这些诸侯国,对于周王室来说,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而申伯作为周初所封的申国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和威望,他的入选,无疑是众望所归。

此诗以王命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从申伯的降生之异,到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再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诗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叙述,表达了宣王对申伯的深厚倚重和期待。这种重复的叙述方式,也成为了这首诗的显著特征。

此外,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被后人广为传颂。这两句以山的高大比喻申伯的威望和地位,既显示了作者对申伯的高度赞美,也为全诗定下了庄严凝重的基调。后世如杜甫等大诗人,常常借鉴此种手法,用以开篇或起兴,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崧高》一诗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叙述方式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古代王朝的辉煌与荣耀。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英雄人物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