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旄丘

  • máoqiūzhīdànzhījié
    shūduō
    chǔyǒu
    jiǔyǒu
    qiúméngróngchēdōng
    shūsuǒtóng
    suǒwěiliúzhī
    shūyòuchōngěr

注释

(1)旄(máo)丘:卫国的地名,位于现今河南濮阳西南的澶州临河东。又有说是指形状前高后低的小土丘。

(2)诞(yán):通“延”,延长。意指葛藤的枝节延长。

(3)叔伯:原指兄弟间的排行,此处借指高层的统治者或君臣。

(4)多日:意指时间的拖延。

(5)处:表示安居、留居,意指静止不动。

(6)与:此处表示盟国,也有解释同“以”,表示原因。

(7)何其:为何如此,表示疑问或质问。

(8)以:可同“与”,也有解释作“原因”或“缘故”。

(9)蒙戎:描述毛发蓬松的样子,暗示着冬季的到来。

(10)匪:即非。东,此处理解为向东的动作。

(11)靡:表示没有。所与,意指那些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12)琐:表示细小。尾,同“微”,意指卑微或低下。

(13)流离:意指人们辗转离散,流浪四方。也有解为鸟名,如枭或黄鹂。

(14)褎(yòu):有解为聋,也有形容笑容满面的样子。充耳,是指古代冠冕两侧垂至耳旁的玉饰。这里比喻为有意忽略他人的行为。

译文

在旄丘之巅上葛藤缠绵,它为何能延展如此之长?卫国的官员们,尊贵的叔伯,你们为何迟迟不伸出援手相助?
你们安然居于家中?是否在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肯与我们同行,为何等待如此漫长?必有你们心中的难言之隐。
身披暖和的狐裘,乘车出行却选择不向东行。卫国的诸位叔伯,显然你们的心意并不与我相通。
我们身份低微,微不足道,流浪四方,无家可归,无处寻求慰藉。卫国的贵族们,你们却充耳不闻,装作不知道我们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的结构逻辑明确,各段意境相承,渐进过程彰显出来。朱公迁在《诗经传说汇纂》中的评价精当独到:“一章怪之,二章疑之,三章微讽之,四章直责之”,无不展现了这首诗的如丝如带的内在脉络。

诗的开篇把我们带入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令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诗人表达了黎臣期盼援军之切,常登上旄丘,眺望天际,寻找救援的踪影。然而,随着季节的更迭,援军始终没有出现,黎臣心中的疑虑逐渐成长。但由于怀揣复国的期待,他把这种疑虑抑制住,并未转化成对救援缺失的怨恨。

接下来的章节,“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种问答的形式,显示出黎臣对于救援迟缓的思考。他设身处地地去推测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卫国在等待联盟一同行动,或者有别的原因导致暂时无法出兵。这种委婉地解释表达方式,显示出他的深度理解与厚重的人文情怀。

“狐裘蒙戎”这章,黎臣的妄想被现实打破。他逐渐意识到,卫国并未有救援之意,这并非是他们在等候联军,或有其他特定的原因。心中滋生的失望情绪,他表露得尽可能得婉约和深沉。

最后一章,黎臣的内心世界实在无法承载失望的压力,他抒发了对卫国君臣的痛切责备。他被迫在他国颓然生活,独守着希望的小船在失落中飘摇。而卫国君臣不仅对此毫无同感,反而傲然无视。这种对比揭示了他们忘我施援的态度,使黎臣深感愤怒,必须出来直言责备。

虽然作者生活在他乡,但诗中展现出他从缓和质疑到愤怒直斥的的骨气和决心。这首诗的内在力量并未因作者的生活环境而减弱,反而更为显著。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