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破斧

  • yòuquēqiāng
    zhōugōngdōngzhēngguóshìhuáng
    āirénkǒngzhījiāng
    yòuquē
    zhōugōngdōngzhēngguóshìé
    āirénkǒngzhījiā
    yòuquēqiú
    zhōugōngdōngzhēngguóshìqiú
    āirénkǒngzhīxiū

注释

(1)豳(bīn):古都邑名,位于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西南一带。

(2)斧:斧头,特征为圆孔。

(3)斨(qiāng):一种斧头,特点为方孔。

(4)四国:指殷、管、蔡、霍四国,或解释为殷、东、徐、奄四国,泛指四方之国。皇:通“惶”,意为恐惧;另解为“匡”,意为正。

(5)哀:表达怜悯或哀伤之情,或借指爱。我人:我们这些人。斯:语助词,相当于“啊”。

(6)孔:表示程度,意为很、甚、极。将:表示大。

(7)錡(qí):一种兵器,形状似凿子;也有说是一种古代锯。

(8)吪(é):指感化、教化;另一说为震惊的样子。

(9)嘉:表示善、美、好之意。

(10)銶(qiú):即“锹”,也有说是一种独头斧。

(11)遒(qiú):表示团结、安和;另解为臣服。《毛传》释为“固”,《郑笺》释为“敛”。

(12)休:表示美好,与“嘉”、“将”意思相近。

译文

我的大斧已破损不堪,方形斧也刃口残缺。英勇的周公率军出征向东方,平定了四方之叛乱。可怜我们这些侥幸存活的战士,深感苍天的眷顾之情!
我的大斧已破损不堪,齐刃凿也变得残缺不全。幸得周公率我们东征西讨,将四方之国教化得秩序井然。可怜我们这些在生死边缘挣扎过来的人,深感上天的护佑多良善!
我的大斧已破损不堪,我的独头斧也残缺不堪。周公的带领我们东征,巩固了四方之国的边疆安全。可怜我们这些历经劫难的幸存者,能回家乡真好命!

赏析

这首诗共有三章,每一章的句数差异不大,形式独特且富有韵致。在解读这支诗歌时,学者孔颖达给出了一个观察点,他指出:“在每一章之中,前两句表达对四国的不满,而后四句则是对周公的赞誉。”

第一章以“既破”“又缺”引领,斧和斨都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工具,是人们创造财富和维持生活的重要手段。可惜的是,这些工具在四国的君主使人民长时间的服役下,自然会频繁破损,维修之费用也让四国的人民不得不陷入困境。这细微之处在于,这则诗歌通过突显斧斨等工具的破损状态来反应人民长期服役的辛苦,以工具的损坏来映照人民生活的困厄,语言含蓄而富有象征性。

然而,对于这一章中的第一、二句,另一位学者郑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他认为:“破损的斧斨代表的是流言对我们的周公和成王的毁谤,这是重罪。”然而,这种解读似乎太过笼统,若斗胆将周公或成王比作斧或斨,也许会有失偶黑人的敬意。

然后,这首诗反转了前文的阴暗,给人民带来转机和希望。周公领军向东征伐搅乱局势的四国。诗的三、四句具有因果关系:周公东征,四国的叛乱分子自然恐慌不已。诗中表达的政治局势转变全赖于周公,这间接地赞美了周公的功绩。

而到了诗的最后两句,“哀我人斯”,这是略去了主语周公的句子。由于周公的怜悯和体恤,人民自然会发出对其的赞颂。“哀我人斯!”,“莫显乎伟矣!”,这是人民内心的歌赞,表达出对周公内心的敬仰。

然后是第二和第三章,其结构与第一章相似,只是换了几个字。“錡”和“銶”都是工作工具,在诗中的意义与第一章的“破斧破斨”相同。而“吪”、“遒”的出现,则是对四国人们受教的结果,象征了四国的团结和强大。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总是有不同的声音。例如,一些评论家如闻一多、程俊英认为这是东征士卒庆祝生还的诗篇。他们提出的理论是:诗中的斧、斨、錡、銶,都是对武器的象征,而“哀我人斯”的“人”则是指士兵,表达的是士兵们的哀痛和对家的思念。这种解读与以往的“美周公”的观点不同,但也有其道理,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