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葛生

  • shēngméngchǔliǎnmàn
    měishuíchǔ
    shēngméngliǎnwàn
    měishuí
    jiǎozhěncànjǐnqīnlàn
    měishéidàn
    xiàzhīdōngzhī
    bǎisuìzhīhòuguī
    dōngzhīxiàzhībǎisuìzhīhòuguīshì

注释

(1)葛:这是一种藤本植物,其茎皮纤维可以用来编织成葛布,块根可以食用,而其花朵还具有解酒的功效。

(2)蒙:遮盖,楚: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牡荆,用于形容植被茂密覆盖的状态。

(3)蔹(liǎn):一种攀缘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部可以用作药材,根据颜色的不同,分为白蔹、赤蔹、乌蔹等种。

(4)予美:指的是我心中的好人,表达了一种赞赏和喜爱之情。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妇人对其夫的称呼。“亡此”则表示死后葬于此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最终归宿。

(5)棘:指的是带有刺的酸枣树,是一种灌木植物,通常用来形容生长环境的艰苦。

(6)域:即墓地或葬地,古代用来指称安葬之地的一种雅称。《说文解字》中解释“茔”为墓地,体现了对古人葬地的尊称。

(7)角枕:是用牛角制成的枕头,古代用于枕尸首,显示了古代葬俗的一部分。粲,同“灿”,表现光彩照人的意象。

(8)锦衾:用锦缎做成的被褥,古代用于覆盖逝者,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烂:光彩耀眼、美丽灿烂。

(9)旦:指天明或清晨的时候,朱熹《诗集传》中提到的“独旦”即独自一人直到天亮。也有解释为安宁、平和的状态。

(10)夏之日、冬之夜:形容夏季白昼长、冬季夜晚长,借以表达时间之长,暗示了等待和寂寞的漫长。

(11)其居、其室:指的是亡夫的墓穴,通过这样的表述,反映了古人对于逝者居所的特殊称谓,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缅怀之情。

译文

葛藤密密地遮掩了黄荆的小丛,蔹草在被遗忘的坟茔间穿行。我心爱的人长眠于这静谧之地,谁来与我为伴太孤寂?
葛藤缠绕在酸枣树的枝头,蔹草在荒凉的墓地旁蔓延。我深爱的那个人已安息在这片土壤之下,谁与我共度这寂静时光?
角枕闪烁着微光,在岁月的流逝中锦被仍未失去其原本的鲜艳与灿烂。我心爱的人儿在此沉睡,无人伴我到天明。
没有你相伴夏日里都如同在火炉中煎熬,每一个冬夜都漫长无比。终有一日,我的灵魂会追随你的脚步,黄泉之路再度相见。
没有你相伴的冬夜里寒风刺骨,夏日的酷热尤其漫长孤寂。终有一天,我也会归于尘土,与你重逢于这片土地之下。

赏析

这首诗由五段组成,每段包含四句。从构造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这首诗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前三段以“予美亡此”为主题,后两段则以“百岁之后”为主题。对于后两段的诗赋方法,学者们基本有共识,然而,对于前三段,读者们对第一、二两段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包括兴起(比喻情感的启动)、比兴(以景生情)、诗赋(描绘现实)等。前两句“葛生蒙楚(棘),蔹蔓于野(域)”,既兴发全章,又比喻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描绘了眼前的实景,故可称“兴比赋”。

这首诗开始便使用了兼具兴、比、赋的意象,设定了一个凄凉、冷清的情境,展现了一种悲剧之美。然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两句,表现出对已故伴侣的深深怀念之情。这一比兴的主题可以解释为:野藤蔓绕在棘丛上,仿佛情侣相偎相依,而诗中的主角却独自一人,异常凄凉。

第三段描述了“至墓则思衾枕鲜华”,研究者郝懿行解读为殉葬之物。极度湮灭之事,却以极度鲜艳之语,情感波动更为强烈。“谁与独旦”如果“旦”被解读为旦夕之旦,其含义在自“独处”、“独息”开始,便显出深深的思念和沉重的悲哀,几乎不可复加。

后两段的语言重复更为显著,只有“居”和“室”两个词有所变化,但两者含义几乎相同。然而,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夏之日,冬之夜”和“冬之夜,夏之日”的交替表现,明显是诗人精心构思确定的。这两段描述了诗中主人公一天天、一年年无尽的怀念之情,闪耀着对恒久之爱的追求之光。而“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室)”的深思熟虑,则表现了对赋予情感重任的生命最后的归宿的深刻理解,与所谓“生命的悲剧意识”的现代观念,也似乎颇为契合。

留言讨论

发表评论

阅读推荐